|
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论语言保存
曹志耘
提要 本文首先区分“语言保存”和“语言保护”两个概念。接着从语言资源、语言遗产、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等角度论述语言保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关于开展语言保存工作的一些具体设想。最后举例介绍了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几项语言保存工作。
关键词 语言保存;语言保护;语言资源;语言遗产;弱势语言;濒危语言
一 语言保存和语言保护
面对当今中国的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现象(本文中的“语言”有时也包括方言),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记录、保存、保留、保持、保护、保卫、抢救、振兴、复兴、复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和思考,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可归结为“保存”和“保护”二者。
“语言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语言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要避免弱势和濒危的语言、方言衰亡。
“语言保存”和“语言保护”是两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两种不同的措施。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既需要语言保存,也需要语言保护。不过,语言保护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大众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这两点是语言保护的关键所在)。而语言保存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由学术界来承担。因此,本文仅限于讨论语言保存问题。
二 语言保存的缘由和意义
2.1语言资源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所赖以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语言种类众多,有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5大语系的120多种语言。汉语方言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人口超过10亿,方言种类难以计数,方言差异极其复杂。由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起步相对较晚,传统的语言、方言资源仍保存得相对较好。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语言资源大国。
2.2语言遗产
近年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语言的形态是非物质的,然而,语言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未见收录。在我国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只能找到女书和水书这两种特殊文字,但它们被莫名其妙地称作“女书习俗”、“水书习俗”,并被归入“民俗”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
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按上述第1 段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使用任何语言的群体都拥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语言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语言系统作为一个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机体,也无法分割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和“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因此,根据上述定义,实际上并不能从语言中区分出“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或“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成分”。如果认为所谓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应该承认“语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认为,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最典型、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个认识并非来自对上述定义的推导,而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特性。语言与人类共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信息,语言中含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和表达。甚至一些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也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例如笔者的母语浙江汤溪方言,把“画儿”叫做“老佛儿”,显示了以前佛像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土神的习俗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汤溪方言仍把新型的物资交流大会叫做“社会”,映射出旧时的一种民俗活动。如果把语言排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势必大大削弱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同时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
2.3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
从语言势力的角度,语言可分为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语言活力(或语言安全)的角度,语言可分为活力语言(或安全语言)和濒危语言。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有密切的关系。弱势语言容易演变成濒危语言,濒危语言必然是弱势语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在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中,约96%的语言的使用者只占人类总人口的约3%。也就是意味着这96%的语言,每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平均只有3万人。“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中至少有半数语言,其使用人口正在减少。我们估计,到21世纪末,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取代。”
据笔者对《中国的语言》(孙宏开等2007)进行的统计,在除汉语之外的128种语言当中,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指该语言在中国境内的使用人口,下同)的有64种(刚好占一半),在5000人以下的有48种。其中有24种语言的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格曼语、达让语、阿侬语、崩如语、仙岛语、普标语、拉基语、木佬语、蔡家话、炯奈语、塔塔语、土尔克语、康家语、满语、赫哲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富语、布兴语、莽语、俫语、扎话。有11种语言的使用人口不足100人:崩如语、仙岛语、普标语、木佬语、土尔克语、满语、赫哲语、邵语、噶玛兰语、巴则海语、沙阿鲁阿语。孙宏开(2006)指出,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语言有:阿侬、赫哲、塔塔尔、畲、普标、俫、康加、柔若、图瓦、仙岛、波拉、葛玛兰、泰耶、赛德克、克蔑、赛夏、布兴、苏龙、崩汝,等。在汉语当中,普通话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一些大方言(如粤语)、大城市的方言(如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强势性,但更多的方言则处于弱势状态,其中广大农村、偏远地区的方言更是处于绝对弱势状态。而像浙江九姓渔民方言、澳门土生粤语以及各地大量的小方言岛(例如东北的站话、海南的军话、广东的正话、浙江一些地方的畲话等)则已成为濒危方言。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必将以更快的速度走向萎缩和衰亡。
2.4语言保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既然语言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绝大多数语言和方言都处于弱势状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那么,对现有的语言开展全面的调查记录、收集和保存,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其中处于弱势和濒危状态的语言、方言进行抢救性调查和保存,则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对于濒危语言的保存工作,《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指出:“已经无法保持、延续或恢复活力的语言,仍然值得对其做出尽可能完整的记录。这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独特的文化知识和生态知识,同时也因为各种语言不尽相同。对这类语言进行记录的重要性表现在几个方面:1)它丰富了人类的智力财富;2)它展现了一种于现有知识而言可能是全新的文化视野;3)记录过程常常能够帮助该语言使用者重新激活其语言和文化知识。”
三 如何开展语言保存工作
在中国这样一个语言资源和语言遗产丰富、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众多的国家,开展语言保存工作,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总的来说,中国语言保存工作需要政府的大力组织和支持,需要学术界和专业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承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当然,语言保存工作也可以分层次、分规模、分地区、分专题进行,也可以由各种学术团队或个人自发进行。
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细讨论语言保存工作的具体方案。这里只提出在全面开展语言保存工作之前需要做的、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几项工作。
3.1制定全面和长期计划
鉴于中国语言保存工作的艰巨性,制定一份全面、长期的全国语言保存工作计划,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该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语言现状(包括濒危语言和方言状况);(2)中国语言保存的近期工作和远期目标;(3)组织、协调和支持机制。
3.2建立机构和队伍
国家及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语言保存工作领导管理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学术界应建立相应的调查研究基地,组建学术团队,进行人员培训。
3.3编写调查表和调查规范
专门编写语言保存工作使用的各种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规范,例如语言概况调查所包含的项目,语音、词汇、语法调查使用的项目表,话语录音使用的故事文本以及指定话题,各个环节调查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记录规范、技术标准,等等。有了这些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规范,各项调查工作才能保持在有序和可控的范围之内,调查材料才具有可比性和保存价值。
3.4拟定濒危语言和方言名录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整理拟定中国濒危语言和方言名录,以便在这些语言和方言急剧衰亡之前,利用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规范、最新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和保存它们的基本状况和实态语料。
3.5整理已有成果目录和资料
中国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积累的调查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年代不同,详略各异,发音人身份多种多样,调查人的水平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但其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科学可靠,并具有重要价值的。在语言保存工作中,应把已往的调查成果尽可能地吸纳进来,加以必要的调整或核补,使之成为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语言材料。
为此,首先应该整理编写迄今为止的全部已有调查成果的目录,包括《汉语方言已有调查成果目录》和《少数民族语言已有调查成果目录》。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而整理出可保存的已有调查成果。以汉语方言为例,可保存的已有调查成果应该包括:(1)“音系”类调查报告;(2)“词汇”类调查报告;(3)“语法”类调查报告;(4)单点调查报告;(5)区域性调查报告;(6)词典;(7)方言志;(8)语言地图和方言地图;(9)音档。
四 语言保存工作实践举例
经过近十年来的呼吁、讨论和实践,濒危语言、濒危方言等现象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语言多样性、语言保护等观念已经逐渐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重视,“珍爱中华语言资源,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更已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在语言保存工作方面,学术界也已开展了多项相关的研究项目,例如:中国濒危语言资料记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汉语方言地图集(教育部和北京市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资料库(教育部项目)、中国濒危语言个案对比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濒危语言个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濒危语言调查研究(教育部项目)、Endangered Languages Documentation Project(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项目)、日中両国における無形文化遺産保護と新文化伝統創出に関する共同事業(日本金泽大学和文部科学省项目),等。
2008年10月11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启动仪式”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标志着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语言调查和语言保存工程拉开了帷幕。随着该项目的逐步推进,我国的语言保存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本节简要介绍笔者参与的几个大型语言调查研究项目,以使大家对我国目前所开展的语言保存工作有一些具体的了解。
4.1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项目由国家语委主持。2007年开始论证和筹备,目前已进入试点阶段。该项目的宗旨是:按照科学、统一的规划,调查收集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为推进中国语言信息化、推广普通话和社会文化建设服务。
项目计划在全国每个县(2007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为2860个)设一个调查点(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共同分布的县,可能设多个点),调查内容包括语言方言状况、常用语音词汇语法现象、方言话语录音、各地普通话情况。调查材料除了使用传统的耳听手记的方式以外,还全部采用先进、统一的录音设备和技术进行录音,以得到一份时间相同、内容对应的中国各地语言、方言、地方普通话的有声语料,最后将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包括本项目调查获得的所有资料。数据库分为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普通话三大分库。每一分库包括文本(文字和音标)、声音、图像(照片和录像)三种形态,三种形态之间的内容具有对应性和链接功能。该数据库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实态的有声语料。此外,还可加载有关标记、软件,使数据库具有可比性、可听性、可视性,具有多角度检索、多目的开发的功能。例如检索音值、词汇、语法结构及其地理分布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和共时比较,显示调查点的各种信息,利用“文本-声音”链接显示有声语料,进行各种相关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过一次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但鉴于当时的形势和条件,在调查工作的统一性、科学性方面,在调查资料的整理、出版、保存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以致今天所能利用的资料和成果极为有限),有声语料则几乎为零。1999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这次调查重点在于收集语言生活、语言使用方面的数据,未对语言、方言的本体面貌和有声语料进行采录。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项目的调查目的、内容和技术都有别于以往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是一次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高标准和具有时代性的语言调查。
4.2汉语方言地图集
“汉语方言地图集”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和北京语言大学“十五”规划项目,由曹志耘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国内外34所高校和研究单位的57名研究人员。2001年启动,现已完成《汉语方言地图集》(纸版)的编写工作。该项目的后期研究工作(包括《汉语方言地图集》(电子版)、《汉语方言语料集》、《汉语方言数据库》等)正在进行当中。
该项目以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鉴国外方言地图集的编写经验,采用最新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数字录音、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绘图软件等),在全国汉语地区选择930个地点(其中有91个是重点点),以1931-1945年之间出生的人为调查对象,根据统一的调查表和调查规范,对汉语方言中那些能够反映地域差异和历史演变的重要语言现象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单字425个,词汇14类470条,语法65类110条,共计1005个条目(重点点还包括两字组连调表和《方言调查字表》)。在调查的基础上,从全部调查条目中归纳出最有价值的510个地图条目,绘制成方言特征分布地图,分为语音、词汇、语法3卷,其中语音卷205幅,词汇卷203幅,语法卷102幅。每幅地图均包括930个调查点的信息。(参看附图)
(附图为词汇图“稻子”,可参看:方言地图/汉语方言地图)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特征分布图是方言地图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语言学科的研究基础。《汉语方言地图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统一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地图集。
4.3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由张振兴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汉语方言专家和少数民族语言专家。2002年启动,目前尚在进行当中。
该项目包括“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和“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两部分。前者计划对我国目前处于最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进行实地调查,编写出版调查报告。目前汉语方言部分已经出版的研究成果有《军话研究》、《黑龙江站话研究》、《旧时正话研究》等。
原《中国语言地图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共同编写,于1987年出版,包括总图5幅,汉语方言图16幅,少数民族语言图14幅,共35幅地图。这是第一部汉语方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和分区地图集,具有开创意义。该书出版以来,我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因此决定对原地图集的内容进行修订,并增加部分新的地图。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完成,汉语方言分区的部分成果见近年的《方言》杂志。
五 结语:语言学家的责任
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语言学工作者参与社会,关注生活,服务现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当今世界,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语言格局和语言面貌发生震荡性、断裂性的变化。这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语言资源、语言遗产、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的保存工作成为语言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曹志耘2001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曹志耘主编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
陈章太2008 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丁崇明2006 保护方言、防止方言的快速同化,教育部语用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编《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郭龙生200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语言规划和语言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李锦芳2005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之因应策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李宇明1998 语言保护刍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第1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200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范俊君等译,《民族语文》2006年第3期。
孙宏开2001 关于濒危语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孙宏开200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排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2007 《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
熊正辉、张振兴、林立芳2005 《汉语濒危方言调查研究》总序,载丘学强《军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世璇2001 《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张 普2007 论国家语言资源,《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西苑出版社。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商务印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