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4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JGSR 的帖子
夏日,走进苏家围 杨以琳
炎炎夏日,夏日炎炎。
我又烦又热,坐着大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许久。不知不觉地发现一个隐藏在山峦丛林中的客家村落——苏家围,这倒让我眼前一亮。
我迫不及待地下车,冲向苏家围。这里绿水依依,翠竹绵绵。既有小桥、流水、老屋、古树的山村气息,又有江风、竹影、渔歌的水乡韵味。不愧人们称她为“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沿着一条弯弯的石砌小璐,时上时下,临近苏家围,一片翠绿的竹林出现在我的面前。清风过处,是阵阵悦人耳目的清音。如同黄山的迎客松,迎亲桥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桥栏仿竹形而造,朴实古拙。站在桥上,可以看见静静流淌的江水。风儿掠过江面习习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行走于苏家围,感觉最特别的是那些林林总总立于眼前的方形“府第式”围屋,给人一种特别安宁的安详感。我想:难怪这里还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
苏公祠就是“府第式”围屋的代表,让我亲身体会了苏氏家族和客家人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我踏进祠堂的门坪,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原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鹅卵石,仔细一瞧,原来这是一幅精妙的九龙戏水图。再看看祠堂门前的对联, “汉室忠臣第,宋朝学时家。”摸着祠堂里的一桌一椅。我想:这无疑就是苏轼家族显赫的家世和曾经辉煌的最好见证。
步出苏公祠,是一条青石小径。漫步于小径,聆听从石径上传来的声音,辽远、深沉而清明。石径旁的茶树下,老阿婆正热情地给游客端擂茶。于是我坐在老阿婆身旁,聊起这棵古茶树。这颗茶树是阿婆的茶树,距今已有100多年了,虽历经百年风霜,依然枝繁叶茂,愈发浓郁葱茏。我不知年逾古稀的老阿婆多大年纪,但对来此观茶花的人,她总是以满脸的笑容来迎接,那笑容如同老茶花一般绚烂。我不禁感叹:也许,正是由于这些生动的生活场景,苏家围才有这样巨大的吸引力吧!可是为什么这个美丽世外桃源藏在山峦中呢?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不出名的苏家围呢?
太阳下山了,热渐渐退去了!起风了,“府第式”围屋在我留恋的视线中渐渐模糊,沉淀在记忆中的一切却像鲜花一样怒放,在微风中摇曳,那宁静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心田,久久无法散去……
自然的,更美的 李科阳
清晨,当客家围屋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勤劳的客家人已经担着水桶,来到清可见底的小河边,河水在荡漾着。他们俯下身子,灵活地把水桶没入河水中。只听见“咕隆咕隆”的声音,水桶渐渐地满了。
而此时,另一些人已经早早地把头天发好的黄豆准备好了,放在了磨盘的旁边。那巨大的磨盘静静地躺在石凳上,看上去深沉得像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他历经了世间的风霜,外表显得格外苍老和深沉。
人们开始制作豆腐。他们把黄豆缓缓地倒到磨盘嘴里,用手把它们均匀地摊开,随后开始推起磨盘。磨盘一转又一转,时间似乎过得有点慢。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有黄豆汁从磨盘的洞口上流下来。推磨的两个年轻人大汗淋漓,甚至还有点气喘吁吁。几道工序下来,整块的豆腐就制作完成了。之后将豆腐切成小块,把碾好的肉末放进锅里油煎,再将煎好的肉末放在豆腐上,加入少许酱油和调料,放入蒸笼蒸煮十来分钟后,一盘鲜嫩可口的客家酿豆腐就呈现在您的面前……
正当我想继续描写客家酿豆腐的美味时,突然听见一声叹息,转头一看,原来是外公。或许是因为我陶醉于文章中,居然没感觉到他已站在我旁边些许。他感叹道:“唉,你写的文章真好呀。不过,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少了你写的这种“原始”了。想当年,我在老家的时候,吃的都是自己包的饺子。像现在,超市里到处买的是什么速冻饺子,吃起来味道平平淡淡,感觉像是机器包的,一点也没有自己包的香。现在的生活是好了,可是却变得机械化、单一化、枯燥化。”我点着头,一边听着他抑扬顿挫的话语,一边在思索着他话语的含义。外公继续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的生活与以前比,缺少了一种原始的味道,到处好像都是机器在办事。可要知道,那种‘原始’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听完外公的一翻话后,我感触颇深。是呀,绝对不能让我们的“文化之舟”被“现代化”的浪潮吞噬。“现代化”仅仅是一个民族外表的体现,然而只有“文化”,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生活中,越是自然的东西,往往才更美。
古事盛况 缪泳锋
在年味儿即将随着那些落红也似的鞭炮纸屑逐渐淡去之时,家乡正月十九隆重推出的“办古事”把年味重新推上了最高潮。
这一天,大家都会做一顿极为丰盛的午餐,简直不亚于年夜饭,每家人都会摆上四五张桌,叫上许多亲朋好友,一起来大吃一顿。小时侯的我们哪知道是过些什么节.只知道今天能大吃一顿.不过最高兴的还是能拥有热闹的气氛.想想平时,屋子里总是冷冷清清,而今天.却可以和许许多多的小伙伴一起吃饭,那是多么快乐啊.
小孩子嘛,总是有点顽皮的.吃饭时也不端端正正地坐好.总是拿起碗,到处逛.这张桌瞅瞅,那张桌望望.吃鸡肉时,望见可爱的小猫,便也不顾把肉吃干净就直接扔给猫吃,看着它吃得津津有味时,便又用手摸摸它.这时,偶尔会遭到大人的训斥.但我们总会做个鬼脸,一笑了之.要是大人真发起火了,便跑到亲戚背后躲起来,有人护着呢!
填饱肚子后,大家就会冲到村子某个地方,爬上早已在此等待的农用拖拉机后面,十几个人坐一块,等待享受即将到来的视觉大餐――走古事。然后一长串的拖拉机队伍在彩旗队、腰鼓队以及许多表演者的带领下,缓缓出发了。
当队伍从小村子走上热闹的街市上时,不论走到哪家哪户,人们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长索立刻便燃起了星星点点的火花,声声脆响,虔诚地迎接着他们所祈的福之到来。围观的人们一边紧捂着耳朵,背着身子闪避着鞭炮的巨响,一边又小心翼翼地眯着眼,不时回过头瞅瞅古事。人们拿着相机或手机,争相拍摄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甚至被阻滞已久的客车在人群中蜗牛般缓慢地爬行时,车上的乘客也不失时机地抓拍这盛事中的景观。密集如雨点般的鞭炮声从开始就不曾停过,不时夹杂着礼炮轰鸣声。销烟弥漫中,孩子们不顾呛人的烟尘,不避震耳欲聋的鞭炮,在人墙中奋力前进,津津有味地享受这种视觉大餐。或挑了自己喜爱的角色,忠心耿耿地紧随其右,直至销烟散尽,人潮褪去,看着那满地的纸屑,心满意足地离去。
随着年龄增长,我也逐渐明白,这是五华地区较多的客家习俗,大家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来纪念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美好的心愿。但不管怎样,小时候那种乐趣,不会因为习俗是什么而散去。小时候那简简单单的快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回家的感觉 蔡怡
没有喧嚣,多了一分宁静;没有忙碌,多了一分平静;没有竞争,多了一分心静......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吗?
假期,跟父母回到梅县。走在老家门前的小径上,圆形环状的围屋让人联想到童话中的堡垒,一片片的瓦守护在屋顶上,一层层铺排着,覆盖着,看似凌乱却给人以一种别样的整洁的感受。土色的瓦,灰色的墙,相得益彰。水井安安静静地坐在略粘着泥土的小径上。屋子旁边的池塘上有几只鸭子在嬉戏,池塘边的小鸡们在来回踱步,时不时飞来几只麻雀在树上歇息。池水与蓝天相互照应着,让人产生许多美好的幻想。
走着,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了祖庙中,阿婆正在上香。我迷惑地问道:“有不是过节,拜神干吗?”阿婆说:“这是为你拜的。你不知道这是客家习俗吗?游子归来,家人要到庙里拜“祖公”,为游子祈求平安。”说完又继续朝神像喃喃自语。“饭已经煮好了,我们回家吧”,阿婆在拜完“祖公”后对我说道。
好香啊,美食还没端出来就先把我的鼻子征服了。阿婆与老妈忙活了好一阵才把饭菜上齐。看着面前那乳白的鱼汤,我迫不及待地品尝,真鲜甜。从盘里夹一块客家酿豆腐,嚼一嚼,纯纯的豆味在唇齿间流连,这种味道,在步履匆匆的城市是没有时间去体会的。接下来,是与酿豆腐味道截然不同的盐焗鸡。这是客家美食中“味重”的典型代表。皮爽肉滑,骨香味浓,开胃适口的盐焗鸡让我本来就很好的食欲更好了。呵呵,如果我在老家生长,体重会是多少呢?甜甜的;纯纯的;浓浓的......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吗?
在每个盘子都被舔个精光后,我独自走出屋子,在屋檐下做了下来。阿公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我身边。他微微抬起头,望着包围着我们这个小山村的山,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想不想听我唱山歌?”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来的我没有做出表示,不等我缓过劲来,外公就开唱了“哎~,对面的阿妹望过来哟……”,我“噗哧”一声笑了出来,问阿公“您老人家是在对谁唱呢?阿婆可在屋子里听得一清二楚。”阿公没有理我,自顾自地说道“怎样?唱功还不错吧?这可是我当年追你阿婆的绝招。以前,客家男子遇到心仪的女子时,就‘以歌传情’......”阿公突然中止了谈话,闭上眼,露出一丝微笑,或许,他是在怀念逝去的时光吧。高亢的;悠长的;自由的......这,就是回家的感觉吗?
孩童爽朗的笑声,知了沙哑的歌声让我恍然大悟,回家的感觉,恒古的感觉,自然的感觉,爱的感觉。
[n84]
坚定的脚步 张燕祎
望着一片绿油油的茶田,“田野低头等插秧,妹子低头等情郎”委婉动听的歌声似乎萦绕在我耳边,她一身素衣,仿佛出现在我眼前……
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复有暇逸之时。她,虽没有西北女子的保守,亦不如江南女子的水性柔美,固没有东北女子的强悍。但她的身上却流淌着独特的血液,凝聚着与众不同的精神。
朔风尽吹,天寒地冻,漫天雪花飞舞。她在迁徙的队伍中,迎着风,抱着孩子,搀着老人,迈着“天足”,坚定不移地向南走着,走着…….自古以来,她便没有其他女子引以为美的“三寸金莲”。那一双小脚无法跨越千山万水,那根又长又臭的缠足带妄想阻止她前进的脚步,她跨着天足,勇往直前。
微风吹过,天地之间无不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她头戴简陋的凉帽,简单地包扎着青色的柳条布帕,束起那一头秀丽的长发;身着破旧的大襟衫,些许油渍在单调的蓝色上孤独地躺着;及膝盖的短裤被红带裹在腿上,沾满了凝成块的烂泥;一双天足藏在满背草鞋之中,无论山陡路滑荆棘芒草,依旧沉稳地行进在曲折的山路上。
仲夏的午后,烈日炎炎,酷暑难挡,她却毫不在意,背着孩子,天足稳稳当当地踩在湿润的泥土上,如虹的身影浸泡在浅绿的茶海中,她俯着身,弯着腰,眨眼间,水花溅处,便多了一抹整整齐齐的绿苗。她那双大脚,也随之深深地陷入稀泥之中。
中秋之夜,皓月千里,悄无声息地洒入小屋。稚气未脱的孩子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她迈着一双大脚,轻轻地踱步在窗前,月光般皎洁的明眸,;时而忧愁地望向夜空中明亮的圆月,时而满意地看着认真的孩子。脚步有始至终,从未停歇……
她便是千千万万个客家女子中的一个。在岁月的长河里,她们如山涧的清泉在崎岖如命运的山水天地间,传承着客家独特的文化。质朴、勤劳、贤德的她们,用一双大脚,踏过漫漫长路的雨雪风霜,背负悠悠千年的苦难忧伤,挑起风雨,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孕育了最为动人的客家文化,撑起客家那方崭新的天地!
[ 本帖最后由 JGSR 于 2009-1-24 11:1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