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01/14/content_440605.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1-14 来源: 广州日报
为研究南朝到唐代时期漠阳江流域俚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本报阳江讯 (记者于敢勇 通讯员潘东朝、伍志雄摄影报道)广东省考古队近日在沿云阳高速线路作地表勘查时,在阳春惊喜地发现两处古代村落遗址,清理出一批新石器时代及南朝至唐时期文物。
省考古研究所和阳春市博物馆在联合对春城镇七星白坟岭和岗美镇那排古城坡两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清理出石器、陶器、瓷片、袋状坑、灶、排水沟等一大批遗存。
专家推断,挖掘所见的遗物、遗迹分别属新石器时代及南朝至唐时期,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对研究漠阳江流域俚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考古研究价值颇大。
昨日,记者来到这两处遗址发掘现场,采访了考古工作人员,了解遗址的发现过程。
地 表勘查
意外发现两处遗址
即将开工的云阳高速公路,阳江段线路南北贯穿阳春市、岗侨管理区、阳东县、江城区、阳江高新区,并对接阳江港,路线全长约55公里。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云阳高速公路公司委托省考古研究所,对云阳高速公路阳江至阳春段线路进行地表勘查。
考古工作人员沿线进行“地毯式”勘查,翻山越岭,对那些特别的地形地貌,如树坑、水沟、田头翻起的泥土等,都仔细地进行了一遍 “扫描”。最后,他们在春城镇七星村白坟岭和岗美镇沙洋村附近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考古队员们在这里的地表捡到了大量的瓷器残片和石器,经研究推测,估计地下仍保留着相关的文化遗存。
究竟遗址的分布范围有多广?埋藏的文物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为了探个究竟,更为了保护遗址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中免受无法挽回的破坏,省考古研究所和云阳高速公路公司商定:对这两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了21个探方,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专家们对出土文物进行了修复和研究,并拟出了一份考古发掘报告。
出 土文 物
考古研究价值很大
从遗址发掘出来的器物,共有完整的石器65件,可复原的陶、瓷器20多件,这批文物目前已经转交到阳春市博物馆保存了。
文物一览
1“双肩弧刃石锛”:是新石器时代古人加工磨制的工具,一般仅在漠阳江流域才能发掘见到。石器长约8厘米、厚0.8厘米,带柄、两侧呈溜肩状,单面弧形刀刃,看上去挺锋利。
2敞口青釉瓷碗:高约6厘米,口径约14厘米,底部有两道细细的弦纹。专家介绍,这是南朝至唐时代的瓷碗,他们把发掘收集到的零碎瓷片用石膏黏结缝合把它复原了。
据介绍,这次挖掘的两处遗址所见的遗物、遗迹分别属于两个大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南朝至唐时期。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只见石器类遗物,双肩及舌形刃是其特点。而南朝至唐的遗物中,除了常见的各类瓷碗、罐类之外,还有泥质和夹沙的陶器出现,为推断该处为居住类遗址提供了佐证。
遗 址推 断
是大规模的居民聚集区
专家称,在古代,人们不用畜力,单凭徒步行走,十公里以内算一日活动圈范围,即人们早上出去做事,傍晚时分可以回到家。这次在阳春发掘的两处遗址,直线距离不超过5公里,据此分析,当时这里可能是大规模的居民聚集区。这两处遗址的发现,有助于对当时粤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历史面貌作进一步探考。
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与珠三角同期出土的文物有所不同,它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为研究南朝到唐代时期漠阳江流域俚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对冼夫人曾在当地活动也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其活动范围在实物史料上有了很好的补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