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2 00: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末清初的粤东人民大迁徙以前,史籍上没有“客家”作为族群和方言的记载。客家认同是一个相对晚期出现的现象。“客家”在赣南的称呼比较复杂,有些地方有排外情绪,有些地方没有,因此有人将嘉应(现梅州)移民称为“广佬”,嘉应话称为广佬话,或有“本地话”和“客籍话”的对立,但还没有太早出现“客家”一词的称呼。同样,远至江西北部、湖南东南部的嘉应移民,也被冠上“怀远人”、“棚民”等称呼,而没有跟“客家”扯上关系。而粤北韶关等地,由于客家人数比土著多,生产力比土著高,嘉应话便慢慢地取代了土著的语言,或最少要土著学他们的语言。这里的嘉应人没有作“客”的感觉,也不会得到“客家人”的身份标记。在1700—1750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四川嘉应籍人自称“广东人”,讲的是“广东话”。其实是嘉应州客家话(与强势的广府话差异很大),所以又有人讥为“土广东话”。这也说明嘉应话在进入四川的时候,还没有“客家”的标签,“客家”是最近几十年才输入的概念。
跟四川情况相若的是台湾。台湾的嘉应话人口也是清初到清中叶到达的。在文献中都称为“粤人、广东人”,语言是“广东话”,一直到日本统治时代也是如此。
客家认同在18世纪萌芽,在19世纪开始传播,粤西南的土客械斗以后得到空前发展,最后“客家意识”又在20世纪的文斗(以本地人自居的广府人、四邑人,在土客械斗之后,发起一系列的文章讨伐,侮辱客家人是野蛮人、非粤非汉,引起各地操嘉应话学者的注意,而且成功要求他们道歉)过程中更上一层楼,而且回馈到嘉应移民的故乡,得到嘉应州人的肯定而壮大。
“客家”的称呼是土客械斗的产物。土客矛盾一开始,移居粤西南的嘉应人以嘉应方言为识别的标记,而且以梅州为团结各地客家话的语音标准。而本地人也提出“仇客分声”的口号,语言变成了识别两个团体的最便利工具。“客家”这一名称在强烈的“客家意识”下,在嘉应文人、学者的中原“纯汉”人民客居闽粤赣的论调中,“客家人”、“客家话”的称呼逐渐行成并被推广,由粤西南至粤东,再到闽西、赣南的广大地区(客家大本营)。但其他地区的“客家”因较早离开这些地区至今仍无客家的称呼(如桂南的捱话、四川的土广东话)。
但随着“客家”称呼的推广,原来没有“客家”概念的地区现在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客家”这一称呼。
根据:<客家的历史与客家话的定义>刘镇发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 Last edited by hd136302 on 2004-8-6 at 22: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