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5|回复: 3

打响客家牌做强产业 赣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7 02: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赣南如何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如何利用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由赣南日报社专刊编辑中心、赣州市政协办公厅宣传信息处主办,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承办的赣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论坛近日举行——

                        打响客家品牌 做强文化产业
                        ——赣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实录

              □钟荣荣  记者李伟明  龚文瑞  郭远/文  记者刘凯/图
2008121274116.jpg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

时间:2008年12月9日
地点: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
主持人:王石水(赣州市政协副秘书长)
嘉宾:
舒  龙 (赣州市文联副主席)
王晓光 (赣南日报社副总编)
钟东林 (赣州市文联调研员)
罗  勇 (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陶晓俊 (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馆长)
刘智文 (赣州大地影视制作中心总经理)
蒋庆金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董事长)
刘卫国 (赣州市文化局副调研员)
李坊洪 (赣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连线嘉宾:
谭元亨 (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教授)

200812128334.jpg
            王石水

2008121275926.jpg
            舒龙

2008121275839.jpg
            王晓光

20081212820.jpg
            钟东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2: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12128030.jpg
           罗勇

200812128047.jpg
            陶晓俊

200812127591.jpg
          刘智文

20081212802.jpg
          蒋庆金

2008121275815.jpg
          刘卫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0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12128130.jpg
            李坊洪

200812128250.jpg
              谭元亨

   
      现状:客家文化是赣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客家牌”正在成为引领赣州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文化产业初露端倪,但文化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容乐观,没有形成大品牌,旅游、演艺、出版事业和周边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王晓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谈到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时强调指出:“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是革命先辈和客家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千千万万赣南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植根历史、着眼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深入发掘和整合赣州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苏区文化和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赣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好赣州客家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12月18日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确立了赣州为客家摇篮的地位。可以说,客家牌正在成为引领赣州走向世界的名片。同时,我市运用客家牌的亲和力和认同感,促进了赣州乃至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吸引了客家优秀企业家到我市投资兴业。我市还大力宣传优良的客家精神,激励全市人民为“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建功立业。

    刘卫国:我市客家文化产业初露端倪,但我市的文化产业规模小,在深度上没有可以引领的大品牌。要做大文化产业,政府必须把办文化事业转为管文化产业,我们在这方面课题做得多,但没有带来实际效益,要把课题转化为产业,转化为生产力。

    舒龙:我长期以来致力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发现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红色文化的根是客家文化。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要做强客家文化产业,要整合好旅游和文化资源,把资源变成市场,重要的是要有干事业的人,有志于客家文化事业的创业者。赣南客家文化缺少的不是市场,而是缺少有志于客家文化事业的引领者和致力于文化事业的事业家。

    蒋庆金: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既要弘扬客家文化精神,又要产生经济效益,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从2003年开始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当时投资1亿多元兴建五龙客家风情园。同时,我还把具有代表性的福建振成楼、广东梅州棣华居、江西龙南燕翼围、龙南关西新围四个围屋按1∶1的比例复制到五龙客家风情园。

    赣南目前旅游产业与周边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赣州有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但没整合好。我们的资源比周边地区丰厚,我相信赣州如果打造好旅游产业,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

    钟东林:赣南客家文化产业发展不容乐观。比如我们的一些文化剧团只是停留在会议、应酬方面免费演出,没有形成产业。旅游、演艺、出版事业和周边地区相差很大,需要努力发展。

    李坊洪:我在文化旅游系统工作了多年,深刻体会到,文化产业要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一个可以发展的平台。在赣州,通过旅游景区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比较合适,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项事业做好。

    刘智文:赣州客家文化产业的种类非常多,如采茶戏、山歌等,市场也很广阔,目前市场上音像产品的发行量很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国有公司的文化产品少,个体企业文化产品经营得较好,但同时由于竞争激烈,价格非常低,利润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谭元亨:目前,不只赣南,也包括广东、福建的客家属地,其客家文化产业的滞后,与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造成的反差也是相当明显的。如,原称之为“客家土楼”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时定名为“福建土楼”,而且有关材料中甚至称闽南民系的土楼比客家还要多些(因为主笔者非客家人),从而使客家人错失在这一文化建筑上做大做强的良机。再举一例,湖南经济水平不高,但文化产业却走在全国前面,湖南电视台无论是拍电视剧、搞表演等,都是全国首屈一指,众所周知。这都是赣南近侧的范例,发人深思。

    瓶颈:赣南客家文化产业有优无势,就像刚刚开采的原矿一样,没有深加工,没有形成大品牌。制约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众多,表现在:没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没有精品意识,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缺少开发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优势的人。

    钟东林:赣南客家文化正在向产业化迈进,表现为有优无势,或者说没有形成“势”,就像刚刚开采的原矿一样,没有深加工,没有形成品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其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制约了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

    刘卫国:文化创造生产力,文化提高竞争力,文化增强吸引力,文化形成凝聚力。要使我市文化发展后劲有新突破,就必须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争取有新的突破。近年来,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总体上基础设施总量不够,设备陈旧落后,不能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只有打造精品,才能扬优成势,为产业化做好铺垫。   

    罗勇: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自研究以来,就有产业化的趋向,如何利用和发展好,各地都在探讨研究。梅州、龙岩在打造客家文化这张牌,赣州也在打造。相对来讲,赣州起步稍晚些,但因为赣州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五龙客家风情园、赣县客家文化城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但和梅州、龙岩相比,赣州稍逊一筹。表现在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像赣南客家古村——赣县白鹭,拥有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但旅游开发不够,只有深度挖掘开发好,才能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商人及学者寻根问祖、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舒龙: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缺少开发文化产业的引领者,缺少开发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优势的人。我们现在的文化产业开发表现在太急功近利,只抓市场,忽略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政府要做好培养人才工作,要发掘、培养人才,才能壮大赣南的文化产业。

    陶晓俊:我市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特别是针对与“文化产业”结合的问题上,没有“规划”的理念。大家都知道城市有总体性规划,这是一个方向性的、概括性的、纲领性的文件,在总体规划下还有“详细控制性规划”,这是功能分区明确,密度、容积率细化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件。而且这些规划文件的制定,最后还要专家论证后提交人大表决通过。   

   对策: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坚持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制定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同时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像发展工业那样的机制,下大力气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把文化产业战略向前推进。

    王晓光:打好客家牌,要按照植根历史,着眼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深入发掘和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在第十九届世客会期间,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到龙南参观关西等客家围屋。龙南去年年底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评为“中国围屋最多的县”。赣州现存500余座客家围屋,其中376座在龙南。二是到赣县参观客家文化城,了解赣州客家百家姓的来龙去脉,领略风水文化的魅力,品尝客家小吃的美味等。三是看世客会开幕式,欣赏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等客家经典剧目。这些告诉我们,打好客家牌,要抓住重点,讲究方式方法,整合赣南的客家围屋、风水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小吃等资源,大力发展客家旅游业,如吃客家小吃、住客家围屋、导客家观光线路、购客家纪念品、游客家山水等,要让游客想来又留得住,让客家牌成为赣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钟东林:我市文化产业市场不太成熟,产业链尚不完整,大规模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但市场前景却十分广阔。因此,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把文化产业战略向前推进。文化产业是个朝阳产业,应该建立像发展工业那样的机制,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在外客家人的作用,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外商外资到我市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同时积极鼓励在外客家人回乡投资创业。

    发展文化产业要克服大而全的模式,要用精品意识去做产业,做高端的、精致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还需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去规划产业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产业链条。离开了规划就无法做强做大,这里我不妨举个例子。过去人们常说深圳特区是个文化沙漠,自从深圳确立“文化立市”观念后,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相比之下,老、少、边、穷地区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错失许多发展机遇。所以要克服浮躁心理,要规划先行,不要妄想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

    舒龙:要做强文化产业,我认为一是要整合赣南采茶戏、客家歌舞、民间民俗等优势艺术资源,打造适应市场的艺术精品。二是要培育更多的文化艺术市场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对专业艺术院园和剧目进行商业包装和市场化运作,繁荣演出市场,带动文艺演出业逐步产业化。

    刘卫国: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充分发挥我市的红色文化品牌、客家文化品牌、宋城文化品牌和生态文化品牌这四大优势,坚持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制定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

    罗勇:原生态的客家文化是最有价值、最具吸引力的,首先要保护好,再加以整理、利用,形成产业。我到过几个地方,听了不少山歌,却没有兴国的山歌好听。但是,在红歌会上,兴国山歌却落榜了,关键是我们对原生态这方面挖掘不够。在弘扬和保护客家文化中,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个人或民间的力量所能解决的,政府要加以引导和扶持,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民间保护客家文化的积极性,通过研究、宣传,使老百姓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共同做强客家文化产业。实际运作中,可以强化企业家的客家意识,创建客家品牌,使客家文化的每一个特色都在产业中得到体现。

    刘智文:发展客家文化产业,需要借助力量,借助民间、商界、政府的力量,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政府在文化产业上财政投入少,对民间艺术团体不够重视,实际上很多县市民间团体和散落民间的艺人在农村文化的大舞台异常活跃,很多“本土明星”深得众多“戏迷”的喜爱。如果适当对民间艺术团体投入资金,比一年花几十万元养一个剧团的效果可能更好。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又能激发他们的激情,从而使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也可以采取政府和商界合作投入的办法,通过政企联动,企团合作的方式挖掘、整理民间文化,使得很多沉淀于民间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异彩,弥补剧团少、资金不足的缺陷,从而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形成产业。

    陶晓俊:发展赣州客家文化产业,政府要投入资金,组织专家调研,论证、编制《赣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措施,整合客家资源,找出各行业门类中有赣州客家特色、因地制宜、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进一步编制《赣州客家文化产品推介书》。在规划编制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去整合资源,从而有具体项目地推介给市场去运作。规划、整合、利用好宝贵的客家文化资源,才能做强、做大客家文化产业。

    谭元亨:客家人山头太多(广东“有广府人散沙一团,客家人山头一堆,潮汕人铁板一块”的评述)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瓶颈。因此,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民间团体之间,等等,要克服山头主义,群策群力。政府要推动、敢创新、善引导,改变职能,不仅在融资上下功夫,也要在科技上对产业文化予以支持,民间团体更要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出谋献策,有所作为。事先的研究、规划,未雨绸缪,是必不可少的。要抓大题材、抓大特色,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宏观着眼, 微观入手, 形成规模,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坊洪:一是把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突破口放到各旅游景区上去,在景区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吃、住、行、购、娱乐等旅游要素把客家文化有机融合进去,从而拉动客家文化产业走向成熟。这样把景区办成客家文化产业的大市场,把游客当作客家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景区在推介客家文化的同时,又创造了利润价值,可谓一举两得。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应突破现有的一些体制束缚,广泛培养、引进人才。发展文化产业是篇大文章,光有组织者、策划者、投资者、营销者还不够,还必须凝聚一大批热心客家文化、懂得客家文化的人才,以提升档次。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7 07: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晓俊的看法最具操作性,最有见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3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