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4 22: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月二十四号
食头箸
国际音标为 st21 tiau11t y31。“头箸”音近“条去”。直译意思是:头一个动筷子。
箸,各类工具书至今仍将它与?、筷子混为一谈。例如,《王·篇》说,“箸,?也”。《广雅·释器》说,“?谓之箸”。随着考古文物的新发现,学者们才发现,箸与?是不同的食具。据陆忠发教授考证(注),箸是棍子形食具,细如打毛衣的针,西汉初年以前人们用餐吃肉时用它戳住小块肉蘸上调料后送入口中。而?是夹子形食具,其一端相连,用于夹菜。后来由于铁质炊具的发展,吃肉可用铁锅炒了吃,上述用细棍戳肉的吃法才退出历史舞台,人们转而制作比箸稍粗的两根棍子用来夹菜。这便是后来的筷子。因其从箸中脱胎而来,人们便相沿谓之箸。此后因江苏一带的民间风俗,尤其是船家忌讳 “住”(停止的意思),而“箸”与“住”谐音,于是改“箸”为“快”,用以隐喻船走得快。由于此物多为竹制,又在“快”字头冠以“竹”字,便成了如今的“筷”。可见,箸与?并无关系,箸与筷虽不是同一东西但有关系。尽管江南一带都叫“筷”了,但惠州人和广州人一样,仍然不忘叫“箸”。即使到现在,上了一定年纪的惠州人仍然叫“箸”或“筷箸”。将“筷”与“箸”结合,反映了惠州先人的聪明,是一种巧妙的古今结合。过去,惠州家家都有的筷子筒就叫“箸筒”,只因现代餐具、橱柜的流行,“箸筒”才日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箸的发明,是中国饮食文明的标志。箸在长期使用中,也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结成“象箸玉杯”、“借箸代筹”、“闻雷失箸”、“赐箸表直”等不少耐人寻味的成语。例如“赐箸表直”:据史书记载,唐明皇李隆基为表彰宰相宋璟耿直的品德,在一次御宴上赐予他一双“金箸”,并说:“我不是要赐给你金子,而是要表彰你办事像箸一样耿直。”这就是史称的“赐箸表直”。箸,被赋予了人品德耿直的内涵。明人程良规有首《竹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你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诗中热情讴歌了箸所象征的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精神。
箸被外国人誉为 “东方的文明”,因为在长期的使用中,它孕育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民俗、礼数和文明。在江南一带,宴席上要等主人握筷说一声“请”,客人方可举筷进餐。而在惠州,不要说旧时家宴,就是现在较庄重的饭局,也有个“食头箸”的礼仪。一般都是由主人请一家之长,或在座年纪最大的长者,或在座最受尊重的尊者第一个举筷,即食头箸。食头箸者不举筷,其他人是不敢抢先动筷的,否则会招来白眼。真可说是:筷子起见文礼,筷子动见生性。食头箸已和人的礼貌、修养紧密相联了。
由于“甘苦你先尝”,箸有着:先试、先闯的秉性,因此食头箸又被视为打破常规陋习的创举,赋予“敢为天下先”、敢饮头啖汤的内涵。食头箸,成了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象征。改革开放伊始,香港旭日集团敢食头箸,抢占先机,率先进军珠三角,成为全国最早的外资企业之一。1999年侨兴集团下属的侨兴环球电话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私营企业在海外上市、踏上通往国际资本市场之路的食头箸者。TCL从生产电话机起步,不断创新,敢食头箸,如今已成品牌价值逾400亿元的中国著名大企业。正是这种敢食头箸的冲劲,善食头箸的敏锐,使改革开放后的惠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呈现出越来越美好的发展前景。食头箸,已经成为惠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祝基棠)
注:见《现代训诂学探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