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7|回复: 2

石城灯彩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演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6 23: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城灯彩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演化

温美权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之东南,赣州之东北角,闽赣两省武夷山脉中段西麓。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石城是长江重要支流赣江的源头,域内崇山峻岭、林竹茂盛、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造就石城在客家民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及大量专家论证,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摇篮之一,是客家先民南迁东进的中转站。“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传神祭祖恩,身背字牌走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石城灯彩正是在石城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客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现象。



石城灯彩的历史渊源



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丁口繁盛、丁财两旺、庆贺吉祥之意,故深受人们欢迎。石城灯彩还寄托着神灵崇拜和火神崇拜。石城灯彩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正月元霄节,彩灯歌舞遍布城乡各地;二月花早节,焚香敬花神,踏青,春游;三月清明节,各族各宗开祠祭祖;四月释迦牟尼圣诞节,大放河灯;五月端午节,划龙船,菩萨出游“装古事”(罗汉灯);六月食新节,吃新米饭庆丰收;七月中元节,烧纸放夜钱;八月中秋节,吃月饼,烧瓦窑及讲月光姑姐下凡问事;九月重阳节,赏菊赋诗对歌登高放风筝和打锉马;十月,赶庙会游神演戏;十一月,后稷菩萨诞辰寿庆搭台演戏;十二月过小年,送灶看神上天奏好事。真可谓“月月有节、节节有灯”。灯彩在石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调查,全县有各种灯队350余支,业余演员5000余名。流传于木兰乡的板桥灯则是所有男丁均会耍弄。灯王“秆龙灯”在农村中六岁以上男童均会耍弄。妇孺知灯、人人会灯,石城县在一九九二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厅命为“灯彩之乡”的称号。

石城灯彩纷繁多彩、品种各异。石城灯彩主要表达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主要形式为正月初一至十五元霄花灯节和各种节庆,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的游垅、游塅、游街等活动。大致归纳起来分别三种类型。一是宗教祈祷型。源于百姓为祈丰年、求吉利、斩妖驱魔之典,情态庄重、舞步高雅、音乐雄浑铿锵,借助于象形灯具进行宗教祭祀活动。典型的如木兰的《板桥灯》、濯龙的《蛇灯》、秋溪的《竹篙灯》。二是生活赞颂型。源于百姓表达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习俗的方式,热情奔放、优雅大方、活泼欢快、气象万千,如《倒采茶》、《船灯》、《麒麟送子灯》等。三是时代赞美型。源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表达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的节目,热烈欢腾、寓意恰当。如《三杯酒》、《迎灯接福》、《兴学重教谱新章》等。

石城灯彩艺术渊源深远。“秆龙灯”相传产生于远古黄帝时期。相传黄帝手中有一条神龙,叫“应黄龙”,在黄帝和蚩龙、夸父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主宰降雨。后来,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用稻草扎成“应黄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茶篮灯”更有一段美丽的佳话,秦末人刘瑶英,被玉帝封为灯仙,与“通天寨”猎户儿子结为夫妻。偷偷地将天池边茶树苗带下七棵,栽在通天岩边马栏里,成为芳香可口的“通天岩茶叶”。“通天岩茶叶”晋贡朝庭后,皇上品茶,龙心大悦,特赠百叶宝伞一把,命太监带银两千两送贡茶人返乡。抵县时值正月十五,刘瑶英率领男女百姓手执各种象形彩灯,与执百叶宝伞的丈夫载歌载舞。于是,男手拿宝伞,女手提或肩挑茶篮,亦歌亦舞的茶篮灯便传承了下来。石城灯彩产生有其历史、地域、地理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必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及中原文化传承的需要,如《龙灯》;二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积累,并加以艺术化,如《茶篮灯》;三是客家人背井离乡,人地两生,条件艰苦,需以一种精神予以寄托的需要。而喜庆又热烈、有神、有火的灯彩是最佳选择;四是作客他乡的客家人需以“灯会”的形式凝聚同族、同村人心,团结力量。木兰“板桥灯”、濯龙“蛇灯”灯会的举行,须同姓或一村或几村人通力合作。



石城灯彩的艺术特色



石城灯彩生根于客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中转站,客家人秉承中原文化、并大胆与当地土著文化、民情民俗结合,形成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和特色的民间艺术。石城灯彩活动叫“舞灯”,灯在石城灯彩中不仅仅有观赏作用,而且赋予更多的动感。石城灯彩集灯、歌、舞、戏于一体,以灯为道具或背景,由演员“舞”动,结合戏的情节发展,合着音乐节拍,男女演员亦庄亦谐,载歌载舞。鲜艳华丽的服装,舞动的流光溢彩的彩灯,配以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步,曲折的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是灯具独特而精美

石城灯具大多用彩色绸纸、色纸精制而成,用编、扎、画、剪、刻、贴等工序,使灯具形象逼真、制作精美、色彩华丽。再配上蜡烛或电灯、色灯的映射,使灯具光彩夺目、喜庆吉祥。“灯形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即使色彩相对单调的“秆龙灯”,也是用稻草扎成“龙”形,再各节插上点燃的“线香”,也是小而精、细而巧。有的灯具象形,如茶篮灯、花篮灯、荷花灯、冬瓜灯等。有的或虚拟、或夸张、或借寓,如头戴鲤鱼灯,麒麟送子灯等。而有的大型灯彩则采用众人抬行,灯上站人等形式,气势恢宏。

二是舞姿柔美而朴实

石城灯彩舞蹈动作均源自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并予以夸张或艺术化,因而形成柔美而朴实的特点。男角的动作朴实、粗犷、简练,女角的动作轻快、细腻、柔美。男角主要有踏、摆、蹲、稳四个动作。踏,表现步法的行走动作,即平常生活行走的步态夸大化。摆,即双手在身两侧摆动。蹲,动作成蹲的状态,源于生活在深山密林,爬山涉水的生活习性有关,形成舞蹈中的全蹲或半蹲动作,如矮子步,中桩步等。稳,由于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男子汉养成稳重习惯,保持动作的稳重姿态。女角则主要有跳、卧、扭、细四个动作。跳,是跳跃姿态,源于山区生活,过河跳涧的习惯动作。卧,表现动作中的卧的姿态,源自女性平常河边洗衣、织布、接线等劳动。扭,扭动腰身,由筛米、做米糕等生活动作提炼而成。细,源自绣花、缝衣、打鞋底,动作细腻、轻盈。茶篮灯中人物还有旦、丑之分,小旦轻盈、活泼,彩旦滑稽、泼辣,丑角诙谐、灵活。旦、丑协同表演、情感交流,富有生活情趣。

三是音乐优美动听

石城灯彩有独特的锣鼓经与灯歌灯调。《累累经》为石城特有的打击音乐,它节奏明快、变化有致,常常用于龙灯、狮灯的伴奏,与威武雄壮的灯具、粗犷豪放的舞姿配合,给人以阳刚之美。各种灯歌灯调吸收民歌不紧不慢、朗朗上口、细腻的语言刻画,根据各灯彩内容、形式而发生变化。有表达爱情的、有悲伤哭调的、有激怒气愤的、有叙事诙谐的、有热闹欢快的。特别是石城民间小调《倒采茶》,曲调轻松活泼、热情豪爽,由节奏明快、优美动听的四二、四三拍子混合而成,把采茶姑娘那种欢快、幸福、活泼、热情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加上舞姿典雅、轻盈,给人以襟怀舒坦、心旷神怡、身心舒畅的美的享受。

四是队型结构新颖

石城灯彩根据劳动人民生活习惯和审美爱好,由简而繁,构出了许多美丽而新颖的图案,并以动律、步法、节奏,以及色彩的变化,给人以情绪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如“走四角”意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卷谷笪”意为喜庆丰收,“半月形”意为花好月圆,“一字阵”意为众志成诚一条心等。队形散聚结合,变幻无穷。“倒采茶”中,队形构图中三十多种,“盾牌马灯舞”有塔形花,二字、三字、品字、八卦阵、过河、一字阵、五梅花、葫芦花、走四方、圆形花、卷谷笪、双圈花、半月形、走曲线等。这些图案在实际演出中和舞姿、灯具、音乐融为一体,令人目不暇接,“板桥灯”有滚龙、盘龙、散龙等动作和造型,灯火游龙在崎岖山路上盘旋、不时上下翻动、首尾摆动,蔚为壮观,而盘龙和散龙则更为气势磅礴、壮观。

石城灯彩的发展和演化



石城灯彩是一门发展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彩的内容及形式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城灯彩在传承传统灯彩的优良传统外,从内容到形式、从功能到作用均发展变化,富有时代气息。总的趋势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从功能上看,由纯粹的祭祀、庆贺转变为祭祀与表演相结合。旧灯彩纯粹为祈丰年、求吉利、贺喜庆为主,而新灯彩除保留原有功能外,而成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节日生活的一项表演活动。二是表演地点上,由农村发展为农村和城镇互联互动。灯彩原来是各个灯队走村串户、游田垅、游塅,是农村的一种活动,现在除在农村,各个灯队打破原来特定的地域,进城表演,成为城乡群众喜爱的艺术活动。三是在参与主体上,由以民间自发为主发展为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的模式。灯彩自民间来,各灯会均为自发组织,灯会举行灯艺活动也是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经费自筹。自八十年代以来,县成立灯彩协会,由县政府牵头定期举行灯彩艺术节和灯彩展演、农民文化节等活动,搭建展示灯彩艺术的平台。灯会,专业、业余群众文艺团体共同成为表演主体。灯彩成为政府引导的主流艺术。四是从题材上看,由祈福求吉、神话传说发展为紧密结合生活、结合实际歌颂生活、歌颂时代、歌颂党和祖国为题材,近年来新排有《高唱种烟致富歌》、《三杯美酒敬伟人》、《兴林贺新村》等现实主义灯彩。五是在格式上,由规定的格式向开放的格式上发展。传统灯彩有规定的人数、队列、音乐,要求极为严格,且各种灯种一般不允许混杂。现代灯彩则打破条框限制,人数、队列、音乐均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且有时几种灯彩揉合表演,增强灯彩的艺术感染力。如参加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展演的《石城灯彩》,就集茶蓝灯、板桥灯、荷花灯等于一体。六是新科技、新技术、新理念赋予石城灯彩更大的表现空间和更强的表现力。在道具制作上有更多更新更好的选择,在光、电、色的搭配上更趋完美。在音乐上,保持传统的民间音乐上,揉合有现代流行元素。在舞蹈上,保持原有民间舞特有的特点上,更趋开放、活泼、大众化。

石城灯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艺术上日臻成熟,特别是明清以来更是发展迅猛,期中有两段时期更是达到了阶段高峰。一是苏区时期。石城建立红色政权后,在“蓝衫剧团”的带动下,全县广大灯彩艺人为宣传革命思想,在内容、表现形式、道具创新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采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创作、演出一系列的优秀灯彩作品。比较典型的有《粉碎敌人乌龟壳》、《送娾亲人当红军》、《十骂反革命》等。二是建国以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石城客家灯彩经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辛勤挖掘、整理、改编和创作,在保持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得可喜成绩。50年代的《蚌壳灯》、《倒采茶》;60年代的《三杯酒》、《跃进花》;70年代的《迎春花灯》、《喜庆丰收年》;80年代的《迎灯接福》、《熔炼》;90年代的《喜相逢》、《打甑盖》;新世纪的《腾飞吧!中国巨龙》、《三杯美酒敬伟人》,都在省、市获奖,有的还拍成电影、电视,使灯彩艺术大放光彩。特别是集灯、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被选为1986年“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献演重点节目,并应邀晋京演出。近年排练的《石城灯彩》在2002年参加江西省赣州市首届民间文艺调演中获七个一等奖,并作为展演节目参加2005年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进行表演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打甑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12: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甑盖》曾经在上海大世界演出过,其中有一舞蹈动作是一女子被人以甑盖盖住头部,其他演员持丝瓜敲击甑盖,丝瓜籽落下寓意子孙繁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