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7|回复: 4

品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9 15: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11933700.jpg
喝茶,我并不喜欢太多人,也并不喜欢把茶道搞的那么复杂,平淡点,简单点就好.因为茶须静品.
《茶录》中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用刚沸开的水,沏一杯茶,雾气袅袅,香味绕鼻,嗅香欲醉。
茶所营造的一种平和氛围便会让人不知不觉地沉静下来。这时候,千万不要匆匆拿杯就喝,而是要浅饮慢酌,细细品味茶的味道。保持平和、宁静、欣赏的心态去品茶,才能真正把茶对人体健康的效用发挥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W020080219572172618983.jpg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贵的.
http://www.chaofeng.org/article/detail.asp?id=1002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0: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涯素意兴宁单丛茶,便宜实惠,甘爽入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1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淡点,简单点就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7 22: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食茶方面向广东客家来讲系原先属于潮州府个大埔、丰顺同今下个潮汕客家比较讲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05: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