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6 17: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曾井楹联拾遗(作者:黄广昌)
今列为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曾井”,坐落在梅城西区,即今梅州印刷厂内,为五代南汉时程乡县令曾芳所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本地流行瘴疠,向他求药者甚多。曾芳便以袋囊装药投入井中,众患者汲饮井水后得以治愈。人思其德,称它为“曾井”。到了宋代,狄青征讨侬智高叛军,率五万大军路经梅州,不料许多官兵染上瘟疫。狄将军“祷井,水溢出,以给军旅,获济。”(《曾井记》)狄青奏凯回朝,便首先向皇帝奏明此事。宋仁宗随即降诏,追封曾芳为“忠孝公”,御笔敕赠曾井为“曾氏忠孝泉”。这对本地而言,无疑是荣耀无比的盛事。所以元朝延佑四年(1314)曾福升作《曾井记》,勒石树碑,记录了这件事。
历史上,“曾井”分别建有石亭和曾公祠,并刻有对联。随着亭、祠被时代风雨湮没,其楹联也沉寂于历史长河。今于书海中,拾得二联,一为杨圭之联,一为王仕云之联。
杨联写于宋朝咸淳七年(1271)。当时知州蒲寿晟见曾井遗泽在民,派人回福建泉州老家,取来家中积蓄,建石亭于曾井。然后每日汲井水两瓶,摆放在公堂上,意为睹物思人,激励自己,以曾芳爱民泽民为榜样,步他的后尘。蒲令为官清廉,无取于民,祀于“名宦祠”。本州进士杨圭,于曾井石亭上题联云:
曾氏井泉千古洌
蒲侯心地一般清
联语把蒲令的心情,比作曾令的泉清,互映成辉,相得益彰。
王仕云楹联写于清康熙八年(1669)。他当时为程乡县令,重修曾井“忠孝曾公祠”,题联云:
曾公凿井,狄公祷泉,程处士应配享万年香火
郑侯择里,陆侯肯堂,王令尹恐难对异姓高曾
这副对联,句句都包含一段文史故事。明代永乐元年(1403),知县郑懋中建“曾公祠”,撰《曾井后记》,琢珉为碑。碑文申明:一警为官者不要“病其民”;二警为民者不要“不修身而自速于祸”。明代赵瑶《题忠孝词》诗云:“一泓愈疾曾公井,二警砭人郑尹碑。驻节恭行祠下拜,看碑汲井起深思。”写的就是参观曾井和读了郑碑后的感受。王联中的“郑侯”,即指郑懋中。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太子少保、尚书盛端明撰写《程乡令陆公遗爱记》。所记的人叫陆鋹(一作长),明弘治九年(1496)官程乡令,浙江平湖人。他为政“敬简廉静”,办案大公无私,吏民畏服。文中明确提到“梅故有曾公祠,祀五代时汉令曾芳,后人以大明县令郑懋中与曾公并祀,配以乡贤程旼。今改祀曾、郑、陆三令之座于祠中,而配以程旼。”看来增祀陆鋹县令是由这位朝官圈定的。联中“肯堂“,以作室建房比喻治邑理政,语出《尚书•大浩》。
读了上面引述,对曾井历史情况会有所了解。有趣的是,王联末尾,刻意将自己缀入联中,巧妙地置身于曾、郑、陆三县令之后,并谦恭地说“王令尹恐难对异姓高曾。”三县令处于不同时代,又不同姓氏,用“异姓高曾”表述,饶有风趣。王仕云,安徽歙县人,进士出身,作宰程乡有政绩,邑人将他塑像,供奉曾公祠。举人廖衷赤写有《曾王二公合祀记》一文,称“曾公浚其源,王公畅其流,旁达四溢,润泽九州”,评价极高。王仕云后调任潮州知州,因有惠政,潮人立其牌位于韩愈祠。但他却不认同,写有《辞昌黎祠中祀位》一文,恳求“万惟撤去,以行其心之所安。”他是一位有政绩而淡泊名利的好官。(来源:梅州日报 黄广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