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9|回复: 0

南粤文化排头兵——中共十七大代表李仙花素描(作者:蓝启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6 09: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Ⅰ    百 尺 竿 头 跨 世 纪



李仙花,属虎,出生在广东五华县一个喜爱音乐、戏剧的家庭。10岁考入梅州戏剧学校,1978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分配到广东汉剧院一团工作,并拜著名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梁素珍为师。李仙花曾在未排练走场的情况下,临急救场,上台演出《血掌印》剧中的女主角黄金爱获得成功,被老演员惊讶地称叹为“戏老虎”——不愧属虎的。

李仙花从艺应工花旦,兼修青衣、武旦;舞台实践最初10年先后饰演过大小角色20多个。从热情奔放的华侨姑娘丽莎(曾获梅州地区表演一等奖),到天真多情的闺阁千金陈彩凤;以及幼稚善良又放荡不羁、具有双重性格的烟花女子妞妞(获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主角表演一等奖);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为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伴随着艺术创造的成功,鲜花一束束向她递来,掌声在她耳畔一阵阵响起;在荣誉面前李仙花感到压力越来越重。每当她心平气静细细思索,在艺术潮汐的沙滩上想捡起一二枚属于自己精心创作、感到闪光满意的贝壳时,她渐渐意识到自己苦心追求的理想贝壳并不多。严格说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还较少,尤其在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方面还很不足。李仙花凭栏远眺,始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她渴望在艺术理论上得到提高,在知识储存的容量上得到补充,于是心底激发起了上京求学的强烈愿望。

1991年夏,李仙花考入梦寐以求的中国戏曲学院;来到京华求学,她眼前呈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李仙花最初在表、导演系进修,丰富的世界戏剧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特别是国粹京、昆艺术,使这个来自粤东山区的客家妹茅塞顿开。进修一年多,她便在首都以《百里奚认妻》、《阴阳河》、《改容战父》三个小戏组成个人广东汉剧表演专场,于1993年摘取了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成为南粤巾帼夺梅第一人。在北京进修几年,参加南戏《张协状元》国际学术演出,使李仙花对戏曲表演的热爱眷恋之情更加深挚。1993年她继续在戏曲学院导演系本科班深造,读完了大学本科课程。从广东汉剧纵向继承到京华苦修横向借鉴;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李仙花觉得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积累虽然有了质的飞跃,但一种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强烈愿望也随之而来。她决心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岖崎小路上继续奋进,1996年她进入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求学。

连续数年的高等学府深造之后,李仙花开始酝酿创作新戏。也许是追求戏曲表演的高度自由,抑或是艺术探索的求新;李仙花选择了剧作家盛和煜新编的大型古代戏《蝴蝶梦》(以下简称《蝴》剧)。这是一出有争议的戏,是块既新鲜又难啃的硬骨头。唯其难度大不易啃,咀嚼起来才有味。《蝴》剧源出我国古典小说《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回,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经编撰,曾翻成《庄子扇坟》、《大劈棺》等折,全国各大剧种皆有搬演。因种种历史原因,旧戏曾长期匿迹。李仙花读了《蝴》剧本,做了一番认真的分析思考:旧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重新投排这个戏,需要找到古代人物更合理更准确的内心行动线,还女主人公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性的平凡妇女的心态,以适合现代观众多层面多方位的审美情趣要求。

《蝴》剧在广东汉剧院投排后,于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成功上演。李仙花饰演剧中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物(扇坟少妇和女主角田氏),获优秀表演(主角)奖。但李仙花并不满足,又萌生了“京、汉两下锅”同台合演《蝴蝶梦》,向表演艺术更高层次水准冲刺的念头。京剧和广东汉剧是我国一南一北两个不同的大剧种,同属皮黄腔系,有着亲密的兄弟姊妹源流关系。李仙花和著名京剧叶派小生李宏图联袂,两个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强强联合,李宏图饰演庄周和楚王孙,唱京剧老生、小生;李仙花饰演扇坟少妇和田氏,唱广东汉剧花旦、青衣。在中国戏曲学院、广东汉剧院、北京京剧院三艺苑鼎力支持下,“京、汉两下锅”《蝴蝶梦》,于2000年元月中旬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南北联袂、京汉合璧同台献艺,为京华戏剧界所瞩目,反响强烈。首都文化界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肯定了“京、汉两下锅”这种演出形式,对李仙花的表演大加赞赏;认为李仙花不单扮相很有魅力,唱腔优美动人,表演传神传情,演技日臻纯熟;还钦佩她的勤苦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李仙花上京读书先后携四台戏晋京演出,其艺术品位一次比一次高;《蝴蝶梦》在京上演更是令人刮目相看。2000年李仙花再次荣获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使首都文化界对地处粤东偏远山区的广东汉剧,乃至整个广东戏剧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李仙花“二度梅”的获得,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她自己从剧本的酝酿选择,到总体艺术的参与策划、导演、监督乃至巨额资金经费的筹措运作,都默默地付出了心血,从中可以看出她超群的艺术才华和组织活动能力。诚如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同志为李仙花新千年晋京演出的题词所称赞的那样,“百尺竿头跨世纪,星光璀璨越千年”。

(注:以上文章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00年第二期,标题《星光璀璨越千年》。《中国戏剧》杂志2000年第十一期,标题《百尺竿头跨世纪》。



           Ⅱ    家 庭 与 事 业 篇



2000年春,李仙花结束了在中国戏曲学院9年的苦修生活,从新的起点回到了广东汉剧院。这时的她,已是一个成熟的融文化知识和技艺于一身的跨世纪戏曲明星。党和人民给了她很多荣誉: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省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共广东省第八、九届党代会代表、省文联副主席等等。更重要的是李仙花肩上压了一副不轻的担子——广东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一个普通的梅州山区客家妹,一跃而成为出色的女强人。然而,在荣誉、掌声和鲜花的后面,也有她鲜为人知的隐隐艰辛。

早在1991年,中国戏曲学院来广东招生,对于酷爱戏曲艺术的李仙花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可是,当时她已婚后怀孕,家人、同事包括剧院领导看到李仙花妊娠反应很厉害,都劝她放弃报考;后来见她态度坚决,最后终于支持了她的选择。李仙花报考戏曲学院遇到的第一道沟坎是:离全国统一高考时间不足四个月,而她10岁进入戏校,许多初、高中的课程没念过。于是,她请来东山中学最好的老师加急补课;匪夷所思的挺着个大肚子进入考场;高考后一个星期便生下儿子;一个多月后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便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眼里噙着泪水离家别子,登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读书。

初到京城,气候不适;刚刚分娩,身体虚弱;集体生活,学习紧张;这些李仙花都挨过来了。可是长期离家求学,与家庭亲人牵牵挂挂的种种精神磨难,却使李仙花常常揪心。1993年,李仙花首次参加梅花奖大赛,儿子才3岁,因患“肾综合症”住院整整3个月。为了不影响夺取梅花奖,丈夫一直没有正面告诉她有关情况,直到赛事完毕,李仙花才获悉儿子重病住在医院,于是从北京飞速赶往深圳。当第一眼看到儿子时,她几乎认不出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心肝宝贝,当下抱起儿子,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她深深感到欠丈夫、孩子和家人太多太多。

李仙花在事业上的历练又何止于家庭亲人的磨难呢?2000年1月,为了再次夺取梅花奖,她带领团队晋京主演《蝴蝶梦》。不巧临演出的前几天因疲劳过度,扁桃腺炎发作,声音嘶哑了,这是戏曲演员最倒霉的事情。当时演出地点是北京有名的长安大戏院,一切宣传广告、演出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许多专家学者包括领导、老师和团队伙伴都替李仙花暗暗捏一把汗。看她一连几天不停的打吊针,有人提出要求调整演出时间,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以李仙花的话来说:“汉剧是我的第二生命,即使倒下,我也要倒在舞台上”。凭着她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李仙花成功地把《蝴蝶梦》演了下来,一举再次夺取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进而成为南粤“二度梅”获得第一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曾有深圳的几家企业试图以万元月薪聘请她去任职;京华8年求学,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但李仙花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她养她的梅州,回到了舍不下、割不断的广东汉剧院。李仙花的丈夫、儿子在深圳,她在广东汉剧院拼搏,近十年时间里来回奔忙在北京、深圳、梅州三地之间。以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梅州这块特殊的土壤培育了我,我的汉剧事业在梅州”。



       Ⅲ    排头兵篇



李仙花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同时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文艺团体管理者。在北京读书时,她兼任广东汉剧院青年实验剧团团长;世纪之交,担任广东汉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2年全面主持剧院工作,不久便出任广东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如果说,在戏剧舞台上李仙花曾得心应手转换担任过很多角色,那么出任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转换新的角色,对她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压力是不轻的。当一名演员投入的主要是感性思维的东西,而当一位主要领导者,却是要非常理性。李仙花象担纲主演一样挑起了党委书记、院长这副重担。她清醒的意识到,新世纪需要创新型的领导者,需要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把改革和发展广东汉剧事业推向前进。于是她注重队伍的思想建设,带头组织全院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积极配合梅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 “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不知疲倦的努力工作。她经常带队送戏上山下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无论是大都市现代化的大舞台,还是边远山区的小戏棚,她都亲自登台演唱。如反映梅州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的汉调歌舞《故乡行》、歌颂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祝妈妈永远年轻》;缅怀叶剑英元帅丰功伟绩的《夕照青山霞满天》等等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李仙花在抓队伍思想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及时制订和完善了《广东汉剧院岗位责任制》等十多项规章制度;打破吃“大锅饭”的旧习惯,实行院、团分级管理,探索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新路子;使剧院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鉴于剧院人才严重流失短缺,李仙花重点抓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分别从嘉应学院、梅州市艺术学校、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引进吸收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先后选送了10多位艺术骨干到中国戏曲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进修。专门聘请了专家、教授及剧院离退休的艺术前辈传经授艺,加强剧院整体理论知识和艺术素质的提高。2005年秋与梅州市艺术学校联合招生,开办了5年制广东汉剧幼苗班,李仙花经常抽空前往幼苗班检查指导教学工作。小学员们茁壮成长,短短两年时间,便排练演出了新编广东汉剧教材戏《拾玉镯》和《李逵探母》等小戏节目。

为继承和弘扬广东汉剧事业,李仙花身体力行抓艺术生产。创作、复排了一批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节目,如《高文举与黄珍珍》、《秦香莲》、《春娘曲》等等。相继与广东省烟草公司、广东威华集团等企业挂钩,开展“百企行”演出活动。录制出版发行了广东汉剧经典唱腔“名家名段50首”;与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录制了经典广东汉剧大戏《齐王求将》、《花灯案》、大型新编历史剧《白门悲柳》;折子戏《盘夫》、《贵妃醉酒》、《昭君行》;并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和广东电视台“名家名段”、“梨园盛世”栏目播出。2006年还建立了广东汉剧院网站。以上举措表明,李仙花在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为“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弘扬传统客家文化,发展广东汉剧事业默默地作出了奉献。

近年来,李仙花为广东汉剧创演精品剧目,打造特色品牌操尽了心。2002年《蝴蝶梦》赴香港演出,各大媒体好评如潮;历时5年打造的精品力作《白门悲柳》,李仙花领衔主演柳如是,倾心塑造了一个柔情侠骨、义重心高、充满爱国热忱的风尘女子形象,使熟悉李仙花的观众再开眼界,耳目一新。《白》剧获广东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作品奖。2005年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2006年获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进入中大校园演出得到好评。继《白》剧之后投排的大型广东汉剧《尘埃落定》,更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非同凡响的作品,在广东汉剧院南国牡丹剧场连续演出了40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广东汉剧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推上了艺术巅峰。

在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李仙花几年来多方奔走苦心筹集资金,计划建造的广东汉剧院艺术中心大楼,由梅州市政府统一规划,在梅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东山教育基地中南沿江地段,于2006年8月奠基破土动工兴建。规模宏伟壮观,建筑面积19000多平方米,总投资预算为7782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办公、后勤楼的封顶工程,排练场也已完成二层建筑,预计2007年元旦前可完成大楼主体建筑工程。这是振兴广东汉剧事业具有历史意义的丰碑壮举,是李仙花身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李仙花从梅州戏剧学校的一位普通学员,今天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新时期党的优秀先进代表,南粤文化排头兵;回顾她风风雨雨35年的历程,在艺苑百花丛中如蜜蜂般寻寻觅觅;在戏剧和人生舞台上摸爬滚打,她觉得自己学到的收获的还很少,为党和人民群众做的事情还不多。李仙花更多的是想到,今后作为广东汉剧院的主要领导和担纲演员所肩负的责任;她决心继续发奋努力,不忘党的培养教育和各级领导、老师的谆谆教诲及同志们的殷殷期望,做一个名符其实德艺双馨的文化排头兵战士,为发展广东汉剧事业多作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