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共三层,方形,瓦片屋顶,木制房间。她屹立在田野中央,正门外有一株龙眼树,一口古井,天地悠悠,不尽苍凉。
说起土楼,大家都会想到永定、南靖等地方。其实,在厦门的同安就有两座土楼(不算同安五峰村德安古堡)。一是位于店仔村田坂下自然村 [庶安楼]。
东郭曾在两年前的《厦门日报》撰文称庶安楼是我市发现的唯一的土楼,现在看来这一说法不甚准确,因为不久后,又在汀溪水库上游发现了另一座土楼 [溪后土楼]。
先说“庶安楼”,一座方形土楼,它座落在村边田野里,土楼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门匾上“庶安楼”,三个字据说是李光地题写的,并有纪年“丁已年”。据民俗专家颜立水介绍,推测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由村民李寿官始建,“庶安楼”寓意老百姓安居乐业。 据村民介绍,明清之际这一带倭寇猖獗、土匪横行,人们为保护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只好构筑微型城池,抵御外部的侵袭。 这座土楼属土木混合结构。土楼分三层,每层都有一个主厅,据这里的村民组长李色说,最多的时候,这里住过18户人家,1988年最后里面的住户全部搬出。这座土楼属土木混合结构,在院子的悬梁上,还放置着年代久远的农用水车。土楼每层都有一个主厅,四面为一厅四房,共三层48个房间。虽楼板及一些门窗破损严重,但还能看见楼内精美绝伦的雕刻装饰。 屋顶的阁层,有人以为整座楼是三层,实际上在三层屋顶有一暗层,是用于住在楼内的人在遇到灾害时的藏身之所。此外,每个楼层都相通的楼道,在每个拐角处还设有一个正方形的口,也是逃生使用。 在楼的外面一角,攀援了一些藤类植物,使土楼愈显沧桑。楼外有一龙眼树,树下有口井,井口垒得很高,不知是何目的。 土楼大门朝南,正方形(长宽各23.6米)。据老颜说,文物部门做普查时曾经量过尺寸,整个占地面积623.1平方米,其中前埕66.8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70.88平方米。楼高12.5米,数了下外墙条块石纵横堆砌13层,,上面是夯三合土墙,墙厚一层1.5米,二层1.05米,三层0.6米,2-3层各有20外窗。楼内每层竖12根柱子支撑,形成环楼走廊,廊宽1.5米,楼中间为天井并建一水井。每层各角落为梯房,各层四面为一厅四房。 进了大门后,可以看到,整座楼结构基本完好,但楼板及一些门窗、围栏等破损严重,上楼踩在吱呀作响的楼板上,让人有如履薄冰之感。 这座土楼年代久远,楼上的雕刻、装饰相当精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据说,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呼吁当地政府将 “庶安楼”保护起来,可是一测算,修缮费就要近百万元。如果现在没有立即修缮保护,这座隐居田间村野的“庶安楼”随时间流逝日渐破败。
在去五峰的路上,经过汀溪林场前汀溪水库时,可以在一片荒草丛中看到一个方形土楼,即溪后土楼。 溪后土楼,据称盖于民国年间,原系溪后村(现同安汀溪林场所在地)村民解放前防范土匪作乱而建,原有房间30余间,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解放后原为林场所管,曾为汀溪林校宿舍,现已归同安文管会管理。 土楼看不到有镌名,只是在下层的一个已封闭的门的门楣上看到五角星的装饰,估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痕迹。整座土楼用当本地的溪石垒成,浑厚、古朴,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沧桑。 从门走进去时,里面已无住人,显得很破落,房间架构东倒西歪,一部分屋顶倒塌,一派破落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