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8|回复: 0

客家花灯话田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6 0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县田村是个客家古村,也是江南久负盛名的“灯彩之乡”。田村的花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唐代传入至今已有1300多年,最早传入的只有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几个品种,后来逐步发展有花篮灯、风景人物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架花灯等25个品种。鼎盛时期,田村的花灯节虽不及唐宋长安、汴京之万一,但仍不失为客家一绝、江南少有,足以令许多州府县汗颜。

  传统的花灯制作,一般选用竹篾枝条等为原材料,先扎制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再选用各种染色纸帛和金银箔纸等,剪镂出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物图案等,镶嵌粘贴于灯体外,并根据花灯的大小类型,每盏灯的底座安装一个或多个烛托或油灯托,在上面置放蜡烛或小油杯。夜幕降临后,点燃起烛(油)灯,各种造型奇特的花灯、美轮美奂的图案、精湛精美的工艺,在灯光的照射下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在争奇斗艳的田村花灯中,尤以龟纹灯、牌楼灯、架花灯等最具客家特色。龟纹灯,造型巨大,远眺形似一个大绣球,近看有头有尾、四脚齐全,多悬挂于寺庙、祠堂门前,灯内可放置108盏油灯,夜间点燃后,灯彩灿烂,十里可见。龟灯上配有大型宝盖,盖上镶嵌着一组鲤鱼跳龙门的造型,寓意深远:巨型神龟象征着福寿康泰,鲤鱼跳龙门预示着前程远大。牌楼灯,又称彩楼灯,分立式牌楼和平面牌楼两种,为长条形,多悬挂于灯市入口和出口处的高大建筑物上,与五彩三天门并列。这种灯上面或设有图文并茂的吉祥祝福,或设有忠孝节义的民间故事等,灯内装有可自动循环、上下移动的机关,各组人物图案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展现,在烛(油)灯光亮的照射下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架花灯,是用木架为支撑的多层多彩多艺的花灯,是花灯中出类拔萃、制作最为繁杂的一种,灯内有4至6层跌落装置,每层或为天上人间、社会百态,或为悲欢离合、善恶有报等内容。各层设有烟花爆竹及引爆装置,一经点燃,烟花爆竹齐鸣,闪光如电,震耳欲聋。各层跌落装置逐层降落,灯内景物同时出现,惊心动魄,蔚为壮观。架花灯多在花灯结束时燃放,一般置放在村边的旷野之中。当人们在繁华的街市饱览各种花灯的情趣之后,便争相去村边看独树一帜的架花灯点燃盛况。此外,还有一种走马灯,虽然能行走,但这种灯彩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一般先将马头和马尾做好,用竹篾扎成的框架把前后两截连接起来,再在灯面上罩以各色彩布或纸料,配上马鞍、铃铛等,点燃后马儿奔走,丁当作响,俗称“走马”。据《燕京岁时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

  客家花灯源于中原,与古代移民有关。相传花灯始于汉代,最早流行于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的住所。每当新春佳节,太监或奴才们便会在各自家门口挂上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烘托节日气氛。后来,一些民间大户也竞相仿效,灯彩便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五夜放灯》称: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用白玉制作成各种奇灯异彩,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东京梦华录》也载:汴京(今河南开封)宫廷制作的灯山,有普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等,佛手不仅活动自如,且还能浇水。真乃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自晋唐以来,五胡之乱、安史之乱相继发生,许多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被迫南迁。一些北来的富贵人家便把中原花灯的制作工艺带到江南,落脚田村。自此,每当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田村这个客家古村便有了张灯结彩的习俗,制作各式灯彩的技艺也随之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田村花灯节源于中原,但又与众不同。就全国而言,张灯结彩闹花灯一般是在元宵节,即“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但田村的花灯节却是闹中秋,即“八月里来八月正,八月十五闹花灯”。田村闹花灯不是年年搞,而是三年闹一次,俗称“三年一任”。

  田村闹花灯为什么与众不同?当地主要有两种传说:一是壮行说。客家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田村的灯节年一般设定在古代科考的大比之年。其目的是给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远足参加科考的学子以壮行色,同时也寄托着家乡父老对莘莘学子金榜题名跳龙门的渴望。

  二是抗元说。据说当年的客家先民为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决定组织起义,为设法麻痹田村的“家鞑子”,便将正月闹花灯的习俗改在农历八月,以营造太平祥和的节日气氛,掩盖全村即将起义的图谋,并取得成功。孰是孰非,现已无法考证。不过,每逢田村灯节年来临,当地先要用白布或黑布遮盖整个街市的上空,各式各样的灯彩全部悬挂在布帛下面的绳索上。这种悬灯方式,既可以更好地营造渲染花灯节的氛围,又可以防止灯彩被雨淋湿,俗称“瞒天过海”,场面非常壮观。

  灯节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早上便开始出灯悬灯,直至八月十五晚上落灯焚灯,历时整整半个月。昔时田村悬挂花灯有村规:但凡圩上的住户,不论市民工商、贫富与否,大户人家多多益善、数量不限,小康之家则一户一灯或一户几灯,贫寒之家至少也要两户出一盏灯。赏灯时,花灯区设有一些与观众互动的节目,什么射花灯、猜灯谜等,另外还有装故事、踩高跷、云灯表演等。各姓祠堂要负责请戏班子,轮流在契真寺里的古戏台上表演,每天大戏不断、好戏连台,什么本地的采茶、木偶、东河戏,外请的楚戏、昆曲、花鼓戏,风云际会、同台献艺,南腔北调、应有尽有。整个灯市期间,到处是鼓乐喧天,每天都热闹非凡,四向八路来做生意的商贾摊贩多不胜数,十里八乡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少齐聚田村。看,三街九巷人头攒动,酒肆茶楼生意火爆;听,叫卖声震耳欲聋,喝彩声此起彼伏,不是过年胜似过年。难怪田村周边有民谚称:“有女最好嫁田村,三年一任看花灯;有女如果嫁清溪,三年一次看大戏;有女嫁到黄屋村,竹筒门口舀水用。”还有田村的店家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可见,田村的花灯节不仅让当地和周边的民众饱了眼福,也使众店家赚了个盆满钵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以烛(油)照明的客家花灯早已被电灯取代,而且制作花灯的原材料品种也越来越多。这些既美观轻巧,又安全可靠的原材料给传统的灯彩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田村的花灯制作不仅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而且还造就了一大批民间工艺美术家,被誉为“花灯王”的刘盛涵老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名年逾古稀、只有小学文化的地道农民,从小受花灯艺术的熏陶,10岁起就跟着堂叔刘兰生走村串户,跑祠堂、进道场,开始学习扎花灯,并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文宣活动,并成为当地业余东河剧团演小生的一把好手。1958年,他参加了江西农民美术学习班,创作及绘画水平明显提高,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大量美术作品。从此,这位集戏剧、美术、灯彩艺术于一身的刘盛涵,一生乐此不疲,痴迷于花灯制作几十年,不管单位或个人请他扎制花灯,不论对方给钱或不给钱,他都欣然接受,从不推辞,并尽己所能,精益求精。1993年田村花灯节,他为镇里制作了100多盏精美的花灯。他呕心沥血独创的漆片硬化、镂空纸雕、纸塑泥塑、挤粉拉纹等工艺技法,不仅使花灯的表现力更加生动细腻、丰富多彩,而且更具有木雕的美感和立体视觉,花灯品质也更加坚固耐用。2000年,他集现代科技与古老技艺于一炉,创作了一条旷世巨龙,龙头高4.6米,龙身直径2米、长108米,作品不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而且安装制作的各种零部件运转自如、奔跑如飞,在赣州市区展出时轰动了整个赣州城,使田村的灯彩艺术大放异彩,令人刮目相看。2004年,他创作的百余盏客家花灯在赣县客家文化城展出,获得海内外众多参加第十九届世客会代表的赞誉。因此,当地誉刘盛涵老人为“花灯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4: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