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5|回复: 0

手端木偶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客家奇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2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信丰县,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手端木偶戏是他们童年欢乐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手端木偶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所幸的是,经过信丰县有关部门的努力,今年6月,信丰手端木偶戏已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如: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和临高人偶戏等。在信丰流行的木偶戏是由艺人用手端着木偶表演,它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端木偶戏由于设备简单(只有1只戏箱、1个戏架子)、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要有机配合,声调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地配唱,是一种非常辛苦的活儿,一场戏下来,演员们往往口干舌燥、大汗淋漓。

    手端木偶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由于贴近生活,手端木偶戏演出的剧目颇受百姓欢迎,但这类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在信丰演唱的剧目有100多个。

  日渐衰落面临消亡

    信丰手端木偶戏兴起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据说最早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种艺术形式便流传到了信丰,在当地生根开花并有了较大发展。那时,几乎各个乡镇都有手端木偶戏艺人,平日里谁家建房造厅,都要请戏班唱上一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手端木偶戏风光不再。

    铁石口镇高桥村的刘洪垣老人,今年虽已75岁高龄,但仍能表演手端木偶戏,偶尔还外出演上一场。他告诉我们,他26岁开始师从信丰小河镇大岗村的卢宠茂师傅,此后在信丰的虎山、安西、赣县的王母渡等地一演就是几十年。期间,将演唱技艺传授给了大儿子刘正庭,还收了3名徒弟。但随着电影、戏剧的日渐繁荣和电视、电脑、VCD的普及,手端木偶戏难有立足之地了。“该行当较辛苦,经济效益又差,如今他们都很少演出,孙子辈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刘洪垣老人无奈地说。

    “我小的时候,看过好多出手端木偶戏。记得那个时候看戏,各家各户的人都围在戏台前,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惜,这都是童年的美好回忆,长大后再也没看过手端木偶戏了。”铁石口镇62岁的退休教师江建明说出了自己的遗憾。

  让手端木偶戏“活”起来

    “手端木偶戏是最节俭、又最显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虽然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而走向低迷,但作为一种质朴、精湛的艺术技能,确有可贵的借鉴作用和保留价值。”信丰县文化馆馆长黄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为了抢救、保护手端木偶戏,从2006年开始,信丰县将其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人力物力,对手端木偶戏进行了录像、摄影、文字记录、建立档案等保护措施;拨出专款,为手端木偶戏艺人添置了一些设备,并邀请他们参加全县的民俗文艺汇演。

    然而,要让手端木偶戏更好地“活”起来,还必须做好更多的工作:一是营造环境。要对这一文化艺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将其列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培育艺人。目前,信丰县能演手端木偶戏的只有五六人,而且年纪越来越大。可从文化建设经费中拨付部分经费,鼓励艺人带徒传承;三是进行创新。手端木偶戏有其传统的艺术特色,但还要创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剧目,以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四是加紧抢救。目前,信丰县虽做了一些抢救手端木偶戏的工作,但还应进一步加紧抢救,比如完整地将该戏的表演录制成VCD等。(钟玉忠 赖伟国)
 稿件来源: 江西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3 1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