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2|回复: 2

客家添丁民俗:鹤山泮坑客家还花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1 15: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泮坑还花炮


广东鹤山市共和镇泮坑村是粤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纯客家聚落之一,每年正月十六,泮坑村都要举行“烧花炮”、“还花炮”的民俗活动。泮坑邻近的十六个自然村都属于客家聚落,年年一起组织、参加“烧花炮”活动。“烧花炮”共设十六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固定顺序依次放炮、抢跑。抢到头炮的人即“炮主”,是最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绘有关帝像的镜画,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一年后再送回去,俗称“还花炮”。
鹤山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抢花炮起源于广东。明嘉靖年间由商人带到黔湘桂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它一经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结合,便植根于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所谓“花炮”,实际上是铁制圆环,把直径约五厘米的铁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置于送炮器(即铁铳)上,内装火药,燃放后,花炮就被轰上空,待落下时参加者奋力夺取,广西南宁、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形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是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有桂花边;中层腰较细,镌有各类形态的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三江梅林侗族的抢花炮允许抢花炮者互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能将“花炮”送上主席台者为胜。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侗族认为一炮为“福禄寿喜”,二炮为“升官发财”,三炮为“人丁兴旺”。
抢花炮活动起源于明代,其发祥地可能是粤东客家,也可能是粤西客家。根据客家第五次大迁徙由粤东向粤西移民这一事实,“抢花炮”的始作俑者为粤东客家比较可靠。
目前客家岁时节庆仍保留有“抢花炮”、“还花炮”活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惠州、香港以及鹤山等地,并且一般与“天后诞”、“北帝诞”、“侯王诞”、“关帝诞”等民间赛会相结合,成为大型系列活动中最为精彩的环节。

三江侗族二月二花炮会.jpg

三江侗族二月二花炮会02.jpg
   
图1-154  上图:2007年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传统花炮会上抢花炮情景
          下图:2007年广西武鸣“三月三”集体抢花炮活动争夺“炮头”的激烈场面

以香港“天后诞”花炮会为例,可以了解原本在客家地区十分盛行的“抢花炮”活动是怎样演变或消失的。据统计,目前香港客家人有170万至200万左右,主要分布香港新界、西贡、大埔、沙头角、沙田、荃湾、离岛各地,此外元朗、屯门也有分布。客家方言进入香港是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颁行“迁海复界”令之后,来源地是粤中惠州和粤东梅州一带。
在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平原,有一条叫“崇正新村”的村庄,它是客家人在香港的最大村落。村内的建筑既有客家人的传统民居,更多是本地形式的低矮石屋。在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庄内,居住着将近三千多位包括梅县、大埔、蕉岭、平远、丰顺及惠阳、宝安客家人。崇正新村的公共活动组织是不问政治和宗教信仰的“三喜堂花炮会”,他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组织村中近百名会员,穿上不同服饰及各种打扮,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参加在元朗市区举行的十八乡“天后诞”巡游。清晨,长长的队伍抵达理民府,理民府派出官员为舞龙舞狮点睛后,一村接一村的表演队便在市区扭龙舞狮,鼓乐喧天,尽情表演,场面壮观热闹,沿途引来很多市民围观。能舞出四五十米巨龙的则最为荣耀,亦表明该村较有经济实力。龙狮队伍最后抵达大树下的“天后庙”,各支表演队伍再使出浑身解数,举行抢花炮活动。崇正新村在1968年抢得“丁、贵、财”三炮最吉利的花炮,全村客家欣喜若狂,并从此命名为“三喜堂花炮会”。

侯王诞花炮会.jpg
      
图1-155  左:“侯王诞”花炮会大红花牌  中:花炮会的横额与花牌  右:神功戏的宣传海报

香港东涌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的“侯王诞”也有大型花炮会活动。东涌客家及非客家村民所奉祀的侯王乃宋末忠臣杨亮节,此说见于九龙城侯王古庙清民初学人陈伯陶所撰的《侯王古庙圣史碑记》,但大多数东涌人不知侯王是谁。“侯王诞”期间各村亦要组织花炮会,早期的花炮由火药制成,类似炮竹,可以向高处发射。“抢花炮”是神诞的主要活动,抢得花炮的各村代表可以按花炮的编号迎接一尊小型的侯王像回村供奉一年,到下一年的诞期就把神像送回,称为“还炮”、“还花炮”,各村又再抢炮,重新分配神像。基于1966年香港社会曾经局部暴动,港英政府便以安全为理由,禁止民众私自藏有火药或制成品,于是简直取缔了“抢花炮”活动。东涌人后来就改用竞投的形式来分配神像,有些地方则改为“抽花炮”,以抽签形式决出头炮、二炮、三炮“炮主”,广东鹤山泮坑村客家的“抢花炮”活动也演变成为“抽花炮”形式,但习惯上还是多称之为“抢花炮”。一般来说,花炮会并非村中常设的组,成员往往只为神诞而聚合,贺诞后便不再运作,因此在诞期开始前,各村就要重组新一届的花炮会,并准备还炮、祭品等。
贺诞活动都集中在侯王庙及庙前的大草坪上举行。在诞期开始前数天,空旷的草地上就已搭建好戏棚。由于演戏主要为了娱神,戏棚的正面必定面向神庙,以便菩萨看戏。棚内摆放了数百张摺椅,让乡民坐看演出,务使神人共乐。庙前左右两侧亦搭建了十多个大小不一的竹棚供花炮会安放神像,也让花炮会会员作为集散之所。面向侯王庙的右侧亦搭有一个竹棚,那是演神功戏与筹委会的办事处。戏棚和侯王庙的顶部都挂上大花牌,花牌上写上“东涌乡水陆居民恭祝侯王宝诞”、“酬谢神恩”等字样。花炮会的竹棚上又都系满写着吉祥语句的彩旗。
泮坑村在小官田烧花炮活动中已经连续两年“抢”到头炮,所以2007年的还花炮更加热闹非常。正月十六日上午,泮坑村龙腾狮舞、鞭炮齐鸣,客家山村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午十二点还炮仪式开始,村民排列着整齐的队伍,从村中祖祠出发,步行到鹤城镇小官田。由泮坑村步行到小官田,将近一小时路程。还花炮队伍由一面大铜锣开路,名为“鸣锣开路”,村民扛着各式彩旗随后,彩旗之后是供奉着头炮花牌和炮头的神龛、摆放各种供品的神桌,抬神龛、抬神桌者必须是未结婚的客家后生。两辆小推车各载着一只大红烧猪和一只大生猪,这是客家习俗,表示有生有熟,意味着什么都有。最具特色的是数十名客家妇女头戴统一的草帽、腰系统一的围裙,各挑着当地客家称之为“箩箧”的盒箩,箩箧内装有桔子、甘蔗、鸡、肉、年糕、慈菇等年货食品,每个箩箧外面还要摆上一棵生蒜,意为好合算、有打算、划算。
接近正月十六日下午一点,浩浩荡荡的还花炮队伍到达小官田,在徐公祖祠举行拜祭仪式后,就将花炮牌和炮头送回小官田祖庙,等候重新抽签确定新一年的炮位。这时还花炮活动进入高潮,精彩的龙狮表演开始了,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进祖庙前的小广场,一时山坡上、地塘边到处人头攒动。鞭炮连声、锣鼓喧天,与人们的喝彩声汇成客家山村欢乐的乐章。

侯王诞花炮会.jpg
   
图1-156  供奉着头炮花牌和炮头的神龛(左图)虔诚地捧着头炮花牌和炮头(右图)
(图片来源:江门新闻网,jmnews.com.cn)

客家“还花炮”实质上是一种酬神的赛会活动,所酬谢的神明或是客家的保护神,如三山国王、天后,或是客家信奉的英雄神,如关帝、侯王,又或者是家神即客家祖先。
因此,“花炮”就成为了客家民间信仰的载体。通过“烧花炮”、“还花炮”仪式,达到祈福、禳灾、除煞等功利目的,并且在仪式过程中通过花炮争夺活动,彼此分享快乐、互助合作、共度难关,使客家社会秩序不断在利益冲突中保持和谐。
虽然客家地区的“抢花炮”活动已经演变成为“抽花炮”、“投花炮”等形式,但却有桂、湘、鄂、渝、黔等省侗、壮、仫佬等各民族继续传承者“抢花炮”,且已经形成“抢花炮”专项民族体育活动。客家地区传统“抢花炮”活动能否复兴,还有待于时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22: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地个边都有里个习俗的哦!!凡系客家地区都还有这样的一个习俗

涯系鹤山禾南高咀村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匆匆走过 的帖子

多谢你的补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