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2-2 2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措施。
根据龙岗区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全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增强教育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优质化教育。实施优质化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1)、实行区镇村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区政府负责全区教育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指导,扩大镇政府对镇内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权限。制定《龙岗区、镇教育管理职权划分条例》,对各镇中小学的行政管理以镇为主,各学校的教学业务及教师、校长资格任定由教育局统一管理。今后,各镇每年调入、分配到教育系统的教师,都要经过区教育局认定教师资格后,方可调入;各镇属中小学(成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任免前,要经区教育局资格认定并协商同意。镇成立专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由镇政府和区教育局双重领导,按照学校和师生数量定编5?8人,保证编制人员到位。结合布局调整,在2005年前,有条件的村办学校逐步转制为镇办学校,规范确定经费由镇村两级承担机制,行政、业务由镇直接统一管理。
( 2)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大社会办教育的力度。成立民办教育的管理机构,探索国有民办和民办公助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到我区办学,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提高办学的档次和水平。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归口教育局管理,成立幼教科,制定《学前教育办学条例》,实施规范管理。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园,发挥其示范、引导和调控作用,形成以公办园为示范,社会办园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鼓励幼儿教育单位开展积极的竞争,逐步形成几个大的幼儿教育集团,提高全区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4)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制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实行校长聘任制、职级制和办学目标承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试行教师、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改革教师考核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实行学校校务、财务“两公开”制度,探索并逐步实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完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职工代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
2、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1)中心城学校布局与规划。按照初高中分离办学的原则,2000年规划设计区属重点寄宿制高中,60个班,3000个学位,2000年底开始动工兴建,2002年建成,秋季开始招生。以平冈中学为基础,积极筹建区外国语学校;引进“双语”学校,加快区直属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出特色,发挥其示范性、窗口性作用。
积极引进市属寄宿制重点高中落户龙岗中心城。通过上述调整,使教育知识产业成为区中心城的主导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中心城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配套和升级。
( 2)镇村学校布局与调整。根据市教育规划要求,以后新建学校原则上小学、初中连体办学,实行九年一贯制,校园规划要预留发展空间。对现有学校布局、规模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未来五年对12个班以下的学校原则上要进行调整、合并和改造。各镇可采取新建、合并、改造、完善等途径,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到2005年原则上每个镇至少要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标准化学校。按照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的要求,根据社区结构,生源分布状况,逐步调整、合并村办学校,通过规范、提升、转制为镇办学校,由镇统一管理。
(3)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调整与布局:以龙岗中专为龙头,扩大规模,集中资源,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建立我区多功能、大规模、高水平、综合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中心。办好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带动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积极办好电大,鼓励外地高校来我区设立分部、分院,开设各种研修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3、学校标准化建设与上等级工作
(1)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根据市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建学校:从优化规划、优化设计、优化建设做起,规范学校建设用地和校舍、教室建设标准,按有关规定高标准配齐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学生活动室及活动场所,并预留学校发展空间。薄弱学校: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争取市“改薄”专项资金支持,市区镇联动,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拨款、落实镇村教育经费“三承担”政策、争取全市“同富裕工程”资金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重点解决有新校舍无功能室的学校,使每所学校都是新校舍,都有合乎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和功能室,都具备上等级的基本条件。结合布局调整,改建扩建和迁址重建条件较差的学校。实施“挂编流动,支援薄弱学校”的师资倾斜政策等方式,解决薄弱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全面改善和提高全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三年内彻底完成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其它学校: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在学校用地、生均校舍、学生活动场地、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加大学校建设与配套力度,对现有用地不足的学校要在2000年作出扩建规划,力争2005年90%的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2)全面推进学校上等级工作。所有学校要以优质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学校上等级工作。区属学校:平冈中学要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龙城小学、龙城中学、龙岗中专力争在二-三年内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区实验学校力争五年内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区电大二年内通过省级合格评估。镇属学校:已上等级学校要以高标准、高质量起好示范窗口作用为主要任务, 进一步提高学校等级档次;未上等级学校要以通过等级评估为主要任务,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2005年,各镇上等级学校要达到80%以上,其中市一级学校要达到15%以上,省一级学校1-2所。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普及十二年教育。进一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十二年教育。按照普及十二年教育的要求,区镇要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扩大学校力学规模,满足适龄青少年就学的要求。镇村全面负责督促本辖区适龄青少年完成12年教育,要运用安排就业、年终分红、民政救济等手段督促、帮助户籍适龄青年完成学业,未完成12年教育超过2%的不能评为文明镇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要依法保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2年教育而不中途辍学,有辍学的家庭不能评为文明家庭。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辍学的,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责任,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对该学校和教师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未完成12年教育的青少年,镇村要核实登记并上报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解决青少年“辍学”问题。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强调德育教育中师生双向互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加强学校德育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2001年筹建龙岗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2年建成。探索、改革学生评价方法与手段,增设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的选修和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艺术、体育、科技、环保等教育特色。加强学校的体育卫生和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3)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优质化的重要内容。坚持素质化、高效化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关系,构建优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通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改革,适当增设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坚持兴趣性和实情性并重,创设学习情境,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创新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实用性为主导,优化教学媒体配置,鼓励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坚持全面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因人施评,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愉快学习。
5、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切实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以公办学校学位数为基数配编,标准如下:按每班学生数(中学45-50个,小学40-45个)配编教职工:中专6个,高中、职业学校4.2个,初中3.8个,小学2.4个,幼儿园4.1个,另加机动编制:中专、高中职业学校为8%,初中5%,小学3%。 二是坚持“引进培训并重”的方针,继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从2001年起,新进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中学新进教师50%具有研究生学历。对新进教师实施“一三五七”培训计划:一年立足,三年起步,五年成才,七年挑大梁。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龙岗名师”“名师”培训工程。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中培养龙岗名师。骨干教师由各学校确定。2000年,教育系统确定首批学科带头人(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2003年评选表彰第一届龙岗名师(以后每五年评选一次)。至2005年,学科带头人要达到本学科教师的5%。制定《龙岗区学科带头人评选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特殊的奖励措施,对学科带头人,在工资待遇,出国考察,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激励教师尽快成才。四是制订《龙岗区2001-200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1年规划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2002年建成。至2005年,100%的中小学教师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通过自学、联合办学等方式使小学教师50%以上达到本科或相当本科学历、中学教师40%以上达到硕士或相当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要求。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岗位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现状,全面提高各层次教师教学技能是当务之急。要相对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高密度强化培训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2)校长队伍建设。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为重点,以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中心,全面推动“名学校”建设工程。通过研讨培训交流访问等途径,与国内外名校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选送校长出外挂职培训锻炼,分期分批选送名校长出国进修访问。按照“民主、规范、高效”的原则,探索“制度+情感”的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形成层级分明、责权清晰的管理机制,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以校园文化为切入口,推动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培育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人文精神,加快名校建设,力争五年内创建2?3所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名校。
6、加强教育科研
(1)加快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而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培训力度不够、教育科研质量不高是我区教育发展的两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快相应机构建设。2000年筹建龙岗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该中心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教研室、现代教育技术室、教科所、培训部、体育艺术教育部。争取200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运作。
( 2)高质量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体现。教育科研对占领教育制高点,推动师资队伍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龙岗教育的知名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以区教科培训中心为依托,建立“区教科培中心----镇教研室------校教研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区教育学会------学科研究分会------课题组”三级学术网络,实现区教育科研的全体性和全面性,使教育科研延伸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学科。二是有针对性、分层次开展课题研究,要针对当前教育的普遍问题和龙岗教育的特殊问题,选择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三是倡导教师在科研状态下工作。校校有项目,人人搞研究。设立优秀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制订教育科研项目申请、资助、成果评审、奖励等一整套办法和措施,每年开展教科研论文评选,重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7、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1)编制《龙岗区教育信息化实施规划》。纳入全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用五年时间初步实现龙岗教育信息化,按照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原则,逐步开通龙岗区、校两级教育宽带网络,建设区、校两级多媒体教学资料数据库,形成一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要实现五个百分之百:
?100%学校接入教育区域网,实现教育管理决策办公自动化;
?100%学校完成校园联网,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
?100%课室数字化,实现教学过程多媒体化;
?100%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
?100%的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
(2)加强以教育信息化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装备工作。2000年做到校校有电脑室、校校开电脑课。2001年全区学校都必须按标准装备电脑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2005年,学生用电脑人机比达到5:1。逐步建立起教育局域网、校园网,2002年开通联接各校的区教育主干网。依托区高级中学建设全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平台和中心。区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3)实现全区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好龙岗教育区域网,加强和完善教育局网站和各学校教育网站的建设,实现与龙岗区政府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和Internet互联。开发龙岗教育网络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全区教育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化。
(4)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在“校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基础上,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数字课堂”,实现“班班能用多媒体教学”,全面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市一级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逐步提升全区各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5)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启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整体框架,从中、英、数三科开始,建设龙岗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区教育网主节点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逐步形成龙岗区完整的学科资源体系,并与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库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6)实现教学和学习模式信息化。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应围绕培养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要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要创造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在各校建设电子阅览室、个性化协作式学习室,计算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上机、电子阅览、上网浏览。同时将各校的电脑室、功能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在宽带网上互联,开展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努力创造出高水平、个性化、互动式、创新型的全新教学氛围。
(7)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学藉管理计算机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校内各项管理计算机化,并依托龙岗教育区域网和各校校园网或办公网,实现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在区一级以上学校构建校园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并以多种形式接入Internet,实现办公无纸化。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使用学校管理一卡通。
(8)教学和学习工具信息化。2000年9月,小学三年级以上、中学全体学生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所有学生都要熟练使用电脑,学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电脑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应大力普及,到2005年,全区学生人机电脑数将达到5:1,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所有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会用网络进行教学,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课件。2005年,各校所有课程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率达到80%,师生上网率达到100%。
(9)实现师资培训信息化。建立符合教育改革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交流和自我提高的新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0)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建立各学科自已的专业网站,以网络为基础、以多媒体为手段、以高效能学习为目的,大力开展基础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科研和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科研,积极推进计算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断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让现代教育技术完美地融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8、创建教育强镇
创建教育强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发展机制,也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各镇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成立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规划,明确创建责任,落实创建经费,扎扎实实开展创建教育强镇工作。
(2)创建教育强镇的主要任务。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进一步落实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按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权责利相一致原则,明确镇村各自办学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学校办公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改造薄弱学校经费和学校上等级经费落实,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按标准建设、装备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功能室等,学校建设标准化,没有薄弱学校,80%学校上等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学生人数足额配备教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制定教育强镇考核办法。教育强镇的主要指标: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市区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有科学可行的全镇教育发展规划,常住人口6周岁儿童入学率、小学生升初中入学率、初中学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的入学率达全区平均水平以上;
??教育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编制到位;
??按区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布局、结构、规模调整方案,并分步实施;
??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0%以上,上等级学校80%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学校达15%以上;
??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配编标准,按公办学校学位数,配足教职工编制;
??教育投入制度化、规范化、明晰化,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长16%以上,生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学校;
??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居全区中上水平;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优先解决教师住房,教师待遇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2001年起,由区政府组织专门评估组,对十个镇教育强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评估验收,评估验收的结果向社会公布。2001年教师节由区政府命名表彰第一批教育强镇。每年创建1-2个教育强镇。到2005年,全区教育强镇达到60%,对通过教育强镇评估的,由区政府进行奖励。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实绩作为对镇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按2005年全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主要指标未达标的镇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9、依法保障教育投入
必须改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确立教育投入是经济社会基础性、发展性投资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要象重视高科技投入那样重视教育投入。从区情出发,实施超常规、跳跃式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要有超常规、相对倾斜的投入作保证,尽量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严格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1)确保未来五年全区教育总投入有较大增长,满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要坚持发挥政府财政性投入主渠道作用,深化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一是逐步提高区镇两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2001年起每年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每年至少增长16%。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确保此项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三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财政收入增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中,以不低于当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划出,列入专项教育支出。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计划、财政部门协商、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新增学校建设及改造薄弱学校、学校上等级与标准化配套项目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从2001年起(连续五年),每年由区财政安排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督导、创建教育强镇、资助学校上等级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等方面。
四是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进一步加强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采取“逐年提高,分步到位”的方法,逐步向按教育成本收费过渡。鉴于我区流动人口多的实际,非户籍学生比例远大于市内各区,其教育经费完全由区镇财政负担不仅不可能也不合理。因此,要争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适当提高非户籍学生借读费。
五是采取鼓励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动社会各界、港澳同胞、侨胞集资、捐资助学。
通过上述五条渠道,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总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2)依法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明确划分区镇两级教育投入的职责,建立区镇财政性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区财政负责区属学校及全区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投入,镇财政负责镇属学校及全镇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投入。区镇财政年度预算教育支出要严格按照“每年至少提高比例1.5个百分点、每年至少增长16%”的要求编制,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区人大以及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财政和审计等部门每年对各镇学校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此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凡教育经费未能按标准要求落实的镇,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按教育法有关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原则,实行教育预算单列。在财政预算、计划立项等方面优先保证教育的发展。计划、财政部门只在总量上对教育经费进行控制,计划内教育经费的使用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自主决定,统筹调配,综合管理。人大以及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此依法进行监督。
(3)切实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我区学校特别是镇村学校普遍经费不足,主要问题是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偏低,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仅标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代课教师数量多经费缺口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增加财政预算拨款,适当提高学校办公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水平;二是制定全区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及分担办法,按市标准,小学、幼儿园生均420元、普通中学生均680元、职业高中生均880元、中专生均1080元,每两年提高10%,区属学校由区财政支出,镇属学校由镇财政支出,村办学校由镇村各自分担50%,经济欠发达镇村由区适当补助;三是制定代课教师管理及经费负担办法,代课教师人均经费每月1500元,每年视情况调整标准,由区镇分别负担。要确保镇村应负担经费落实并及时足额拨付学校,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10、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
区镇要采取切实措施为教师办实事,依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区财政要加大对欠发达镇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教师工资、住房、医疗等经费的落实。区属学校教师单身宿舍和周转房建设要抓紧解决,区、镇政府要为符合分房条件的教师优先解决住房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有全局观念,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教育发展“六个优先”的要求,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关心支持教育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责、师以爱教为荣的良好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