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18|回复: 3

客家舞龙民俗:樟木头麒麟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8 15: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樟木头麒麟舞

东莞市樟木头镇素有“小香港”之称,是东莞市为数不多的纯客家镇之一,其有着四百五十年悠久历史的客家麒麟舞,如今适逢盛世,舞跃吉祥,于2001年被广东省命名为“麒麟艺术之乡”。
麒麟为“四灵”之一,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生性聪慧,武而不为害,不践生灵,不折生草,是民间避灾解难的祥瑞之物。麒麟象征着祥瑞太平,是美善、灵异的比喻,是老百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与美好的期盼。麒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意蕴深厚,乘载着远古人类的图腾信仰和生殖崇拜,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历史变迁与民间习俗,于是有了“麒麟献瑞”、“麒麟送子”等吉祥用语,有了舞麒麟的岁时传统。传说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必然是贤良之臣,能辅助治国。人们希望麒麟把吉祥带来,驱赶一切邪恶与灾难。
客家人传统的舞麒麟活动,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俗称“禾场”、“禾坪”)为表演场地。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席空地便可用来舞麒麟,房前屋后是舞麒麟的好场所。舞麒麟除了一些打击乐器外,无需设置灯光、音响等场景。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或单或双的麒麟摇头摆尾、跳跃挪闪、忽而狂欢嬉耍、忽而凌空翻睛,表现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的喜怒哀乐。

历代麒麟形象.jpg

图1-142  汉代画像石《羽人麒麟图》拓片(上左)唐代麒麟形象(上右)、民间麒麟吉祥物形制

樟木头客家人的麒麟舞表演,都是沿袭祖先的传统表演方式,尽管门派不同(共分五个门派,一般以李家拳、蔡家棍为主),表演程式却大同小异,因而能为当地群众广泛接受和推广。樟木头麒麟舞是由两人表演,一人舞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身)里舞动,模仿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采青、吃青吐青等动作,是一种驱邪避害、迎福纳祥的民间舞蹈。舞麒麟离不开青,“青”代表着宇宙万物之灵气。而舞麒麟就是以麒麟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找青、逗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间的过程来展开的。新年、嫁娶、入伙、开张等,都要舞麒麟庆贺。

东莞樟木头客家麒麟舞.jpg

东莞樟木头客家麒麟舞02.jpg

图1-143  东莞市樟木头镇客家栩栩如生的麒麟舞

整场麒麟舞分为两段,分别叫做“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男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表现麒麟舔脚、采青等形态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结束后,还有武术表演,或徒手单打、双打或持械单打、双打,在急风暴雨的锣鼓声中,武术队个个身平不凡,各显神通。擒拿格斗,各有奇招,此进彼退,你争我夺。最后由师傅或长者表演“长龙术”(约三米长的木棍)或以“连环桩”(连环对打)结束整场表演。其打斗场面精彩纷呈,激烈壮观。
樟木头麒麟舞在每年农闲时按自然村进行排练,每晚由中老年人组织,青年人在基本功练扎实后,按固定套路进行练习,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户去参户(拜年),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即“上灯”)、“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拜年),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即“上灯”)、“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东莞樟木头客家麒麟舞03.jpg

图1-144  东莞市樟木头镇古坑村蔡家祠堂陈列的麒麟头

东莞樟木头客家麒麟舞04.jpg

东莞清溪客家少年麒麟队.jpg

图1-145   上图:东莞市清溪镇客家麒麟世家黄娇享誉海内外的“高华麒麟”
           下图:“清溪麒麟舞总教头” 黄鹤林和他的清溪少年麒麟队

目前樟木头镇已有十七支麒麟舞队,这些表演队分布在全镇九个村委会的十六个自然村,舞麒麟者多达千余人。近年来,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他们除了保留客家传统麒麟的风采外,还融入了新的艺术内涵。目前由镇文化站、镇武术协会、坭坡村队的骨干组成了麒麟改革研讨小组,还在镇职业中学建立了麒麟艺术培训基地,为麒麟舞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一个麒麟舞师傅,起码要有三样技艺:一会舞麒麟,二要懂武术,三要懂音乐。然而作为麒麟舞艺术发展重镇的樟木头,现在已经没有人懂得扎麒麟头了,镇上所用的麒麟头基本上是东莞市清溪镇客家“麒麟世家”黄娇“高华麒麟”店定做的。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
客家麒麟舞曾广泛流传于整个客家源流区,后来闽西、赣南客家的麒麟舞逐渐被舞龙所替代,唯有粤东地区客家尤其是东江流域客家人世世代代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
东江流域客家麒麟舞除了樟木头镇闻名于世,舞得同样美轮美奂的还有东莞市清溪镇客家、惠州市小金口镇客家、深圳市龙岗区观澜镇客家等。
小金口镇客家现有麒麟队二十支,队员二百余人,最年长者九十一岁,最年幼者十三岁,其中授艺者十八人,表演骨干七十六人,青少年二十人,经常参加活动者四十人。1958年,离乡背井的新丰江水库移民将麒麟舞带到了现在的小金口。1978年,麒麟舞开始在小金口盛行,经过历年的传承和创新,目前在乌石、青塘、柏岗、金鸡、小铁、白石、九龙七个行政村均有分布。

惠州小金口客家麒麟舞.jpg

图1-146  惠州市小金口镇客家麒麟舞闹元宵情景

小金口客家传统的麒麟舞必须有近二十人方可进行套路表演,队员包括领队、旗手、带狮、狮头、狮尾、唢呐手、鼓手、镲手、锣手、大面、小面、刀术等。表演套路包括: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拳术(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门)、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

问:狮子旺龙又旺龙,问你带有几条龙?
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
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
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唢呐声四起,十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由于当前群众接受的文化、娱乐种类繁多,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对麒麟舞的套路逐渐熟悉,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和喜好。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他们大胆创新,将舞麒麟由祈福为主向娱乐为主转变,增加了娱乐性和观赏性,满足了群众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小金口东江麒麟舞有三个套路:拜年贺岁舞、麒麟贺丰年和大头佛戏麒麟。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
东莞市清溪镇客家的麒麟舞风格与樟木头客家相同,目前共有三十余支麒麟队,民间基础非常深厚。

深圳龙岗客家舞麒麟.jpg

图1-147  深圳市龙岗区客家麒麟舞闹元宵

至于深圳龙岗区观澜镇、坪山镇客家的麒麟舞,则另有特色。观澜麒麟一般长五至六米,其头部用竹片等扎成,讲究玲珑精致,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在舞动时传神达意,其身子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按照传统惯例,新制作好的麒麟,双眼是用红布蒙着的,要“开光”后才能舞动。麒麟的“开光”颇具神秘色彩,需要在月圆星朗的夜晚,子时之后黎明之前,且要在古树下。此时万籁俱寂,麒麟队员捧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出发。在“开光“之前,是不能遇到其他人的,否则这个人要行”衰运“。特别是不能遇到孕妇,因为麒麟是个“四不象”,将要“开光”的麒麟等于将要下凡到人世上,撞见孕妇就可能投胎到其肚中,她就有可能生出个“四不像”怪胎。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说法,不足为信。麒麟队来到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上香,供上神位,队中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此时锣鼓大作,鞭炮齐鸣,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叫“开光见青”,是吉祥的象征。据老一辈的麒麟队员说,“开光”不见青,麒麟就不吉祥,也没生气。“开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队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不能中途转让或卖给任何人,据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开光”后的麒麟成了压邪避灾的吉祥物,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乔迁新居,抑或生小孩,娶媳妇等,都要舞麒麟庆贺。特别是在新春佳节,麒麟队敲锣打鼓四处拜年更是一种受欢迎的习俗,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邻右舍,这叫迎春送福。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还要给麒麟队一个红包,这叫你给我吉祥,我给你钱财。解放前,每到春节,松元村的麒麟每年都经深圳、盐田、沙头角,一路舞到香港去,一路的鞭炮锣鼓和迎来送往,好不气派。
目前观澜闻名遐迩的麒麟队已有松元、樟坑径、桂花和君子布四支,可独挡一面竞技的队员近百人。每逢观澜盛会或者岁时节日,四支麒麟队都会一齐出动,招引全镇客家民众和外来员工、游客的驻足围观,更有甚者,还拿出自家扎制的麒麟跟在后面起舞学样,自娱自乐一番。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5:5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9 2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南沙好像也有舞麒麟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3 08: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樟木头麒麟队的~呵呵~ 我们去北京奥运会表演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2 2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4-22 20:25 编辑



客家特色美食-糍粑艾草粄(草仔粿本草纲目】记载:艾草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其香味特殊且相传有避邪作用。另外由于清明时节为盛产期,便将之和糯米做成艾草粄,用于清明扫墓祭祖之用。相传艾草粄还有去污的功用,清明吃了到了夏天才不会生疮。
材料糯米一斤、干萝卜丝四两、油葱酥少许、虾米一两、艾草五两、耐热玻璃纸酌量。

调味料糖二两(皮)、盐少许、糖二两(馅料)、胡椒粉少许、油一大匙。

作法

(1) 糯米泡水四小时,洗净捞起磨成浆,再将水份压挤掉,放置工作台上,备用。

(2) 将艾草洗净,以热水煮熟烂,再用冷水漂洗留下纤维,加入糯米面团、糖一起揉匀,分割成小块(约三两)

(3) 馅料作法:
将萝卜丝泡水洗净,沥干、切约五公分之小段备用。

油锅放入少许油,加入油葱酥、虾米、干萝卜丝,再加盐、糖、 胡椒粉调味,拌炒至萝卜丝入味即可。

(4) 将艾草揉匀之糯米面团分割好的小块,分别包馅并外皮抹油。放在耐热玻璃纸上,入蒸笼用大火蒸约二十分钟,再改小火蒸约二十分钟,即是好吃的艾草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