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40|回复: 0

客家舞龙民俗:汝城香火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8 14: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汝城香火龙

湖南汝城虽然不是一个纯客家县,但祖籍来自赣南的汝城范姓客家,其“范家龙”却是整个客家香火龙的典范。
“香火龙”是客家人原创性的舞龙民俗,但在不同客家地区,其称谓却是多样的。赣南兴国县客家称之为“秆龙”、“秆龙灯”;三明地区客家称作“稻草龙”、“草龙”;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客家则称之为“云火龙”;其他客家地区则还有“线香龙”、“香龙”等称谓。
目前仍然有传承舞香火龙习俗的客家地区或聚落,简明概述如下:
湖南湘东南汝城县全县二十三个乡镇三百零九个村落都曾经有或仍然有舞香火龙活动,其中以汝城县城郊三拱门范家村“范家龙”为代表。舞龙时间:新年正月半期间。
赣南地区:兴国县北部山区客家村落每到年初三夜晚,便开始舞“秆龙灯”。大家吃过晚饭后,秆龙灯便在客家后生们举起的手中伴着鞭炮声,从宗族祠堂内慢慢地欢“游”出来。一路上,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秆龙灯上下左右翻腾嬉戏。来到村中的大草坪上,插满全身香烛的秆龙发散出片片“磷光”,舞动时如流星起落。锣鼓唢呐乐队吹打完一个曲牌后,秆龙又一次来回穿插,调换方向,直至耍完东西南北四方,才可告一段落。等大家吃完“出灯酒”后,秆龙继续向另一个客家祠堂或屋场“游”去。兴国秆龙灯在每游完、舞完一个地方后都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舞龙者可请到东道主家吃上一顿酒肉。秆龙灯身上插的每炷香都会被东道主妇人或邻家主妇争先恐后地拔去,换上新点燃的香烛。她们把拔去的每一炷香都分别插在自家的厅堂大门、谷仓门上、猪牛栏门上……秆龙灯一般闹满七天就结束,最后一晚闹完后就将秆龙灯火化成灰,送至河边,让它顺着河道流逝远方。石城县客家也有舞“秆龙灯”习俗,用稻草扎成,上插神草,由童子或成年男子操持,走村串户。表演时以踏、摆、蹲、转等动作为主,还加插一些武艺表演,动作粗犷、豪放,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秆龙灯一出面,其它石城灯彩都要给他让路,因此在当地龙灯有“灯王”之称。一般在年初一至元宵日期间活动。如遇灾年,则用稻草扎成“应龙黄”,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石城秆龙灯,实际上也是无灯,只满插线香,有舞而无唱。龙南县汶龙镇上庄村每隔三年舞香火龙一次,舞香火龙的历史已经五百余年;每轮舞龙时间:元宵节前三天。龙南县里仁镇栗园围(占地六十八亩,是赣南最大的客家围)李姓客家,舞香火龙民俗已经长达四百余年;舞龙时间:每年正月十二至元宵节。全南县龙源坝镇井头村,舞龙时间:元宵节期间。

龙南里仁客家祠堂.jpg

图1-132  龙南县里仁镇栗园围“橘瑞堂”祖祠(右图)

粤北地区:南雄市水口镇的九节香火龙,以钢筋为骨、用稻草编织而成,长达二十余米。南雄水口香火龙闹元宵民俗,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韶关新丰县香火龙的舞法是用稻草捆扎,或用山蕉树做成龙身(俗称“龙股”),再用点燃的香火插满龙身,每人一股,排成一体。新丰舞香火龙只在夜间进行,星星点点,靠摆动龙股往前游动,直至香火熄灭为止。与新丰布龙舞一样,整个表演过程均有锣鼓伴奏和配以唱词。新丰正月半舞香火龙习俗,大约清末民初从赣南客家地区传入。
粤东地区:河源市龙川县客家元宵节舞香火龙习俗一直广为流传。龙川香火龙用竹篾和稻秆扎制,再裱上彩纸画成龙形,一般有九至十三节,取单数,每节都插满了燃烧着香火。每年正月十三东源县高车村的村民都会舞火龙闹元宵。傍晚时分,村民把燃着的香火插在稻草扎成的龙身上,随后就一队壮男靓女敲锣打鼓,放烟花点爆竹,沿着每家每户“追龙”,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至晚上十一点多方追龙完毕,并把龙身烧完送上天。

武平香火龙表演.jpg

东源客家香火龙.jpg

龙川客家香火龙.jpg

图1-133  上图:闽西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客家舞香火龙  中图:粤东河源市东源县高车村香火龙准备表演  下图:粤东河源市龙川县客家“香火龙”巡游表演片断

闽西地区:龙岩市武平县中山镇新城村元宵期间的香火龙由七至九节插满线香的“T”字形草把组成,随着锣鼓的伴奏,作走圆、跳龙门、穿太极圈等舞蹈动作,有时还以龙身织出“天下太平”四字,给山村带来节日的祥和气氛。闽西地区客家香火龙最具特色的是永安县罗坊乡的“罗坊草龙”。罗坊草龙由稻草扎制成龙头、龙身(九或十三节不等)和龙尾,用草绳连结、竹竿一撑即成为一条蜿蜒的香火草龙。罗坊草龙主要供小孩们出游玩耍,至今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别看它不太起眼,走村串户,所到之处东家都会点燃线香,鸣炮相迎,感谢“祥龙”光顾赐福。稻草龙出游,若与其它龙灯相遇,后者都得避让熄火,礼让稻草龙为先。如果遇有虫情,人们又要去祈求驱蝗将军刘猛。各家农户忙着用稻草扎火把,火把中拌有食油渣和锅底灰。入夜,每户一人,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童,擎了点燃的火把,到自己的田里奔走,边跑边挥动手中的火把,遇到田里残留的干草,就将它点燃烧掉。孩童们从各自的家门中雀跃而出,前呼后应。这时,广阔的田野里,到处是星星点点的火把,在舞动,在闪烁,十分好看。孩子们边跑还边唱着驱邪消灾的古老《赞歌》:“伏羲,天地开昭,日吉时良,右手擎金刀,左手擎凤凰,此鸡是非凡鸡,乃王母仙娘的报晌鸡,衅得天煞归天去,地煞入地藏,人煞人长生,鬼煞落空茫,衅得二十位凶神并恶煞,凶神恶煞远地方,衅得乡村无凶煞,百病消除,四方无灾,四节有庆,一年清吉,四季平安,田禾大熟,五谷丰登,家财兴旺,六畜投生,门庭光彩,户纳千祥。”人们在草把烧完之前,都要续点上另一个,不使它熄灭。最后,手持烧着的草柴回家,先绕屋子一圈,然后在河滩、猪棚、鸡棚等处走一圈,最终回到屋里,将燃着的柴把放进灶膛。有些孩子还在点稻草时燃放爆竹,人们相信,点稻草能烧掉晦气,带来好运。罗坊的稻草龙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一村一龙的“接龙”表演,还有一村一龙的“跑龙”表演,星星点点,香气缭绕,充满原始、古朴、神秘的色彩。“跑龙”实际上是一种化了妆的短跑运动。跑龙赛的队伍由七人组成,他们手中所举稻草扎成的龙头、龙身、龙尾,以龙门为起点,以珠门为终点,最快速度向珠门冲去,以龙头先碰上珠门上的龙珠者为胜。“跑龙”赛激发的热烈气氛,与鞭炮、锣鼓,欢腾着农家人丰收的喜悦……

闽西大田香火龙.jpg

图1-134  闽西大田县太华镇华溪村舞香火龙:左上图为龙头,右上图属龙尾,下图游龙情景

台湾地区:苗栗县三义乡双潭村客家的“云火龙”亦历史悠久,名闻全台湾,与台北县平溪天灯、台南盐水蜂炮并称台湾三大元宵节庆民俗活动。苗栗云火龙在每年正月初九“拜天公”时举行“祥龙点睛”仪式,祈求天神赐降神灵瑞气,附于龙身,藉神龙绕境参拜,护佑苍生,同时也宣示云火龙系列活动即将热烈展开。点睛后接着依客家古礼“取红”,由糊龙艺师吴政雄以鸡冠血加入盛有朱砂、米酒的碗内搅和成红朱,再由点睛官以毛笔沾吸,先点左眼放光明、再点右眼观千里,再依序点龙头耳、鼻、嘴与额头等部位及龙身、龙尾,然后回到龙头将红彩绑在龙身上及插金花“挂红”。三义云火龙直接源自广西客家地区。龙身上插着点着的香,白天看起来很像龙腾云雾,晚上看起来则像一条火龙,故名“云火龙”。


图1-135  台湾苗栗县三义乡双潭村客家练习“云火龙”

清远连州香火龙.jpg

图1-136  清远市连州星子镇黄村中秋期间舞香火龙情景

非客家地区多有舞稻草龙的习俗,但舞香火龙者必定深受当地客家人的舞龙文化影响,且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
粤西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尚有舞香火龙习俗,在每年农历八月底举行。陈山香火龙经过门楼时侧身而过,人们则在门楼处等候,给龙灌酒,灌完龙酒大家也都一饮而尽。
粤北清远市连州星子镇黄村的香火龙也是当地客家文化的融合结果,连州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与连南、阳山交接的地区,即九陂、龙潭、朝天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连州、附城、龙坪、西江、高山、保安、清水、东陂和瑶安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关于连州客家方言的历史来源和使用人口,《连县志》云:“凡来自本省惠、潮、嘉、南、始及闽赣边境各属者,称客家话,全邑计之,客家人约占五成以上。”星子香火龙一般从八月十五夜开始,连接三晚。到十七日晚舞完了还要把龙送到河边,举行祭祀仪式,将龙扔进河中随水漂流,称为“送龙”。舞龙的小伙子们一律赤膊上阵。一条龙有十五人舞动,龙身用稻草编成,龙珠、龙头、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称之“装龙”。每条香火龙都有一个人拿着树枝或扇子“保镖”,即帮着扫落粘在舞龙者身上不时炸响的鞭炮。龙舞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来放鞭炮“烧”。越多的人来“烧”,就说明这条龙越“旺”。有时舞一个晚上,龙身上的香火要换好几次。舞龙者身上也烧得满身是泡,但他们以身上的泡为荣,因为泡越多就意味着越发。
广西南宁良庆镇一带的“邕州香火龙”也深受客家香火龙影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用竹篾、树丫叉编扎成龙的骨架,缠上仙人掌、老虎檬做成龙身。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信香。“香火龙舞”每逢农历八月中秋之夜在四邻乡间穿圩过巷表演,称之为“火龙游镇”。游经每家每户时,户主就出门放烟花鞭炮迎之,并争着拿出来优质香给香火龙换上,然后在龙头处取下三支“龙头香”,认为是吉祥之物,拿回家中祭祀祖先。随香火龙同行的还有几名挑夫担着几桶“火龙茶”,火龙茶过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争先抢喝一口,认为喝了火龙茶一年不会生病。游舞结束后便是舞龙,此时,一片烟花爆竹,火光耀眼,如龙腾云中,非常壮观。游龙活动结束后,群众纷纷抢着割下一段“龙筋”,即连结龙身的草绳,认为家中收藏“龙筋”可保一年人畜兴旺。

汝城客家范家龙.jpg

图1-137  湖南汝城客家“范家龙”:龙首(左上)、龙身(右上)、全龙(左下)及出龙情景(右下)

汝城香火龙作为客家香火龙的最优秀传统,不仅表现在村村都舞香火龙,更在于汝城香火龙尤其是“范家龙”的浓郁狂欢色彩。汝城香火龙先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四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按照设制图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每节一拱)、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圆龙不现足)。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于龙身两侧插龙香,每隔二厘米插一支“罗汉香”于“赵公鞭”上,用细篾片连接形成连线。每支“罗汉香”长约六十厘米,按造型插遍龙香,包括插成龙鳞,需龙香四万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壮美。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将十一节构件用竹杆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煞是好看。

汝城客家范家龙02.jpg

汝城客家范家龙03.jpg

汝城客家范家龙04.jpg

图1-138  上图:点燃“范家龙”时的情景  中图、下图:舞动中的汝城“范家龙”

等到舞龙那天晚上七点钟,数十声三眼炮响彻夜空,应邀前来观龙的四邻八乡的亲友成群结队从各家各户赶来。七点半钟,在“龙灯会”的组织指挥下,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持松明火把给香龙和双狮、双鱼生肖吉祥物都点上火,加上几十盏红光闪闪的龙灯,一片珠光宝气。一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欢声鼎沸。火光到处,红光闪闪,一片瑞霭祥烟,场面极度热烈壮观。龙灯会长一声令下,二十支三眼炮争先轰响,接着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一百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身穿防火衣一齐上阵。舞龙头每八人一组,其余每两人一扛,刹时间将一条三千多斤重的香火龙抬将起来,舞将起来。先绕宗祠大门旋转三周,一旋一拜,三拜后沿村内主道和村边游走。特别在水田边,天幕黝黑,香火龙将万点火光倒映水中,既雄壮,又轻盈,阵阵香烟随风飘动,整条香火龙就像在腾云驾雾。
三眼炮声、鞭炮声、鼓乐声此起彼伏,赞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热烈沸腾,亲近祥和,人们都将美好的希翼和人生的快乐写上笑脸,融入心灵。此情此景,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舞龙人和观龙人。
汝城舞香火龙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舞之前要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设案、焚香、作揖、施叩礼,这时村民一脸虔诚郑重,绝无一点嘈杂嬉闹声。仪式过后将龙抬起在祖祠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龙”,沿街的人家要燃放爆竹谓之“接龙”,按规定的路线舞过后,又回到祖祠前,龙首居中,盘成三圈,村民扯香后,即烧谓“化龙”,“龙归天”。第二天清晨将龙灰倒入溪流中,寓“龙归大海”之意。
表演香火龙时,必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灯箱龙等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4:58 编辑 ]
台湾苗栗客家云火龙.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