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8|回复: 2

客家舞龙民俗:泰宁板桥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8 14: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宁板桥龙


“上元向夜月初凝,讶见烛龙瑞气升。始信倾城今不寐,万人空巷闹桥灯。”客家板桥龙俗称“桥灯”、“桥灯舞”、“板凳龙”等,是中国千年龙灯文化中主流的两类龙灯之一,主要流传于江西、福建和浙江一带,在传统客家地区曾广为分布,尤以闽西泰宁、建宁两地著名。
顾名思义,“桥灯”以木板组成“桥”,再配置以“灯”而组成。以建宁、泰宁板桥龙为例,桥灯的木板俗称“龙板”有统一规格,每板长一点五米、宽二十厘米、厚三厘米,木板两端开凿五厘米直径的圆洞,每板用七十厘米长的圆木为木棍,上面装置一个木托板。木棍将前后两块板拴连起来,节节相连,又可灵活转动。板桥龙的花灯用竹蔑扎成木灯架,形似莲花或灯笼均可,巧剪人物花鸟图案画,裱糊灯架左右两侧,前后空敞,中间可燃点蜡烛,每板花灯三盏。板桥龙的乐队由鼓、锣、钹、唢呐等六至八人组成。
板桥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巴,它们的外壳均以竹篾编成,然后糊以透光白纸,绘上鳞甲和各种彩色花纹。龙头下颔垂有长须,还挂有一颗殷红色龙珠,而龙尾巴背上有鬃,高低起伏,状如九座山峰。不管是龙头还是龙尾巴,体内都装有灯座,夜里点上蜡烛,它们会通体透明,显得十分漂亮。
按旧俗,制作龙头、龙尾的毛竹必须“偷”回来才能用,“偷”毛竹、树木的时间一般在年三十或年初一。去时敲锣打鼓,竹山主人闻声也不喊不追,毛竹伐倒后付以红包一封以代买竹钱,用石块压在竹篼上以便主人来取。

泰宁客家板桥龙.jpg

温州金华地区桥灯龙头.jpg

图1-126  上图:赣东、闽西板桥龙“龙头”形象  下图:浙南温州、金华地区桥灯“龙头”形象

泰宁县上青乡村村都有龙灯队,年年正月十四、十五日都要组织龙灯会游桥灯。上青板桥龙的长度依每村的户数多少决定,原则上每户人家必须出一张板凳,每张板凳上装有四盏宫灯,将所有的板凳连接在一起组成一条龙灯,这么长的龙灯当然要每户人家各出一人来游动、来飞舞。四盏宫灯或红、绿各两盏,或红、白各两盏,一红一绿或一红一白错开安装,白宫灯要贴一圈红纸。红灯分外吉祥,白灯格外明亮,绿灯则艳丽有余,甚至近乎神秘。

泰宁上青板桥龙.jpg

图1-127  巡游中的泰宁上青板桥龙灯

泰宁客家板桥龙02.jpg

图1-128  泰宁上青板桥龙灯妇女擎龙与出龙巡游情景

上青各村的龙灯有互相串门的传统,所以在宽阔的田地里经常可以看到龙灯聚会的壮观景象。龙灯预示着幸福吉祥,因此龙灯从门前经过都要放鞭炮、烟花迎接。
上青大部分龙灯的龙头都是白色的,只有一头是红色,“红龙”当然就是“龙头老大”,在所有板桥龙当中地位最高。每年元宵节上青龙灯会都非常热闹,一直从正月十五傍晚六点进行到正月十六凌晨一点。上青桥灯在乡村、墟镇或舞动着,或奔跑着,组成了一条条灯的长龙。先是走街串户,而后访单位,拜家庙,进学堂。若两条桥灯相遇,舞灯之人时而并肩前行,时而龙头互斗,时而比赛似地而狂奔。晚上九点左右时分,所有的龙灯队都要在上青中学操场聚首,共同表演双龙戏珠、三龙聚首、群英汇萃等节目,期间爆竹声声不绝于耳,烟花璀璨,夜空亮丽,人潮涌涌,气氛不断高涨。多数地方的龙灯都只允许男性参与,而上青桥灯则男女均可,没有任何性别限制或歧视。客家女子在龙灯出游过程中,同样具有男性的刚强、勇猛和坚韧,将上青板桥龙舞动得有声有色,格外壮丽。
上青板桥龙虽然简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装饰,甚至龙头、龙尾也都很简陋,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上青人对板桥龙的无限热爱,足以弥补一切外表的缺漏。更何况但凡古朴的民俗,必然是传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上青桥灯世代相传不曾流逝,也许正是因为其简朴。对于上青客家来说,舞龙并不是什么奢侈的东西,而是家家户户都消费得起的大众岁时节庆活动。舞龙给上青人带来的是一年一年的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各种板桥龙形式.jpg

图1-129  左上图:江西丰城板桥龙“宫灯”造型(每板装灯三盏)
右上图:江西广昌塘坊板桥龙“茶蓝灯”造型(每板装灯三盏)
左下图:温州板凳龙“宝石灯”造型(俗称“八角酒坛灯”,每板装灯六盏)
右下图:宁都曾坊村客家桥帮灯“帮灯”造型(每板装灯十盏,俗称一帮)

建宁板桥龙也有着同样的古朴。建宁客家舞板桥龙的活动俗称“桥灯舞”,但还有一个更野性的称谓,曰“赤膊龙灯”。据传,建宁客家的“桥灯舞”源于唐代末年,从当时江西抚州或上饶一带传入,目前主要流传于黄坊乡的毛坊、陈岭、黄坊等村。
建宁板桥龙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灯”。板桥龙的灯彩一般有宫灯、宝石灯(俗称“八角酒坛灯”)、茶蓝灯、帮灯各种造型,风格各异,形态万千。但建宁桥灯的“灯”却唯有大红蜡烛而已,没有任何遮盖、掩护,故有“赤膊龙灯”之名。但建宁桥灯的“灯”决非一般蜡烛,而是祖传特制,具有“风不熄,雨不灭”的特性。每块龙板凿三个小孔,用于安插蜡烛。每年元宵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到族长或灯首处领取桥灯蜡烛,并抓阄决定各家户在游龙队伍中的顺序位置。到了元宵夜,各家户扛着自家的桥板,点亮“花灯”,到指定的地点集中,板与板之间用木闩衔接起来,首尾配以龙头龙尾,形成一条长龙。
最长的一条建宁板桥龙为一百二十四板,次之为一百零八板。元宵节夜幕降临之时,灯首用“神铳”指挥,“神铳”一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在奏乐声中,参与游桥灯者用同一肩扛桥板,顺同一手执柄,急步前行,开始踩街。龙珠引路,龙头龙尾齐舞,在村落的主道上游行一圈后,便进入村中广场,还绕圆圈,再走S形或圆形,边走边表演卧龙起舞、游龙寻珠、龙舞升平、龙吟宵叹、龙喷焰火等多种套路。远远眺望,宛如一条百米长龙,又如一条闪闪的银河照亮山村,别具一格,蔚为壮观。

表演龙舞升平套路.jpg

图1-130  板桥龙在广场上表演“龙舞升平”等套路情景

板凳龙、板桥龙也是赣南客家普遍流传的民间节日灯舞,作为极具客家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赣南板凳龙的民俗内涵更加深刻。
相传很久以前,赣南地区遭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井枯河干,田干地裂,渴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渴望天降大雨,可雨就是一滴也不下。这万物枯死、生灵干死的惨景,被东海一条小龙看在眼里,于是它不顾一切跃出水面,在当地降下一场大雨。于是赣南大地万物复苏,百姓得到了解救,可小龙却因此触犯天规,被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在人间。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希望它能活下去……板凳龙灯的习俗也就由此产生了。
赣南板凳龙分独凳龙和多凳龙两种。独凳龙是用普通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独凳龙在一条板凳的两端,一端扎龙头,一端扎龙尾。龙的头尾有的是用篾扎纸糊的,有的是用稻草扎成的。舞动时,龙头的一端由两人各持一条板凳脚,龙尾随龙头而转,龙头往右转时,持龙者用左手持,反之,用右手。三人同时将板凳举起,或上下滚动,或左右绕转,或从中穿过。板凳龙小巧玲珑,场地不限,高超技艺的舞蹈者甚至可以在方桌上舞。这种简便的民间娱乐形式,主要在春节至元宵期间活动,集中流行于大余、南康等地。多凳龙则是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角、龙尾、龙眼、龙嘴,再加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两条龙放在板凳上,木脚表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赣南客家彩绘独凳龙.jpg

图1-131  赣南大余、南康客家彩绘“独凳龙”

赣南客家的板凳龙最多由九条长凳组成,第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引领下,时起时落,来回穿梭,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赣南客家板凳龙灯的主要套路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
如果说大余、南康的板凳龙更多地体现在娱乐性,那么宁都曾坊村客家的“桥帮灯”则仍然是客家添丁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只要村里哪户人家去年生了孩子,不管第一胎还是第二胎,不分男孩女孩,都要列入扎制“桥邦灯”的行列,哪户人家去年娶了媳妇的,也属于“添丁”,同样列入扎制“桥邦灯”的队伍。“桥邦灯”是在一根长四点五米的“桥邦”上,扎十盏“架子灯”,即“帮灯”,灯座上有安放蜡烛的座孔,架子周围用红纸、白纸贴封,雪白的纸上要贴上红色的剪纸。祭祖仪式过后,就等夜幕降临开始“桥邦灯”巡游活动。“游灯传福”活动要进行几个小时,直到游遍全村,让全村人都看得尽兴后,才返回各家各户吃元宵节团圆饭。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4: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5: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4 19: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这么传统且隆重的民俗,我家乡少了,在十多年前,我那边还是很隆重的,但近来不怎么样了,原因是年青人都出门去了,不肯学,出现无人“接脚”的现象。近年来,很多民俗都没有开展过了,十分婉惜。收藏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