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话俗语:水鬼升社官,意思是“小人得志,庸人升迁”,但其本意却并非如此。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梅县大沙河唇水打伯公一带有一只水鬼,经常发出怪声,要找一位寻短见的人替身,以便返回阳间。
一晚,一位妇人因与丈夫口角,背着一个三岁孩子来投河。水鬼一见,十分高兴,因为他足足等了几年,才得到这次变人的机会。但水鬼细细想来,又不忍害死二条人命,便放弃变人的打算,宁愿继续做鬼。于是那位妇人跳水三次,都被水鬼推回岸边,妇人觉得奇怪,毅然改变了主意,回家去了。
此事被河神知道后,上奏海龙王。龙王认为水鬼这样做已经改恶从善,特封它为社官。
“社官”即“社官老爷”,村子的保护神,也称土地神,土地伯公,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伯公传奇”。伯公不是高高在上的菩萨,不是天马行空飞来飞去,伯公是和老百姓最接近最亲切的神,客家农村对伯公是非常尊敬的,认为社官老爷是一村之主,能保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能主持村里的大小一切事情。俗话说:“入山先问伯公”、“伯公唔开口,老虎唔敢食狗”、“宰牛杀羊,问过公王”所以说一村之伯公,能主一村人之福气。
以前我们村划分“行政区域”,家家上门牌订户口,我们这一爿叫作“南门田”,身份证上写着“南门田X巷X号”,我一度对这个“南门田”疑惑了很久,后来妈妈说是因为这一爿镇守着南门田伯公,相传土伯公生于周朝,姓张名明德,南门田人,为某上大夫家仆,上大夫幼女思念其父心切,家仆背之擬赴任所会晤乃父,因为路途遙远,半途天降大雪,仆人立刻脱衣护之,自己反而被冻死。义仆死后,空中突然显出:「南天门大仙福德神」八字,此事一经传开,百姓异口同赞,一致认为「南天门大仙福德神」为上天赐义仆之封号。而那位上大夫亦感念义仆恩德,于是建庙供人祭祀,周武王时赠封号「后土」,转称「土地公」。
时光飞转,岁月变迁,伯公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隐没。当然很多地方的农村党支部,村长支书等头头也叫“社官”,这大概是文革遗留物,“人民公社”嘛,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村官是毫无疑问的“伯公”,当然这个“伯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伯公”,民间祭祀的土地公神像,模样都很相近,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面庞圆而丰盈,两眼微眯,满腮白色胡须,头戴钱帽,帽沿两条布须下垂抵肩,穿的不是龙袍官服,而是普通的便服,貌似古时地方员外的打扮。
“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伯公的笑容使得小时候的我每次都欢快地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去“拜伯公”,听她念念有词祈求伯公“庇佑”,我也念念有词,唱的是童谣:
伯公伯婆,无樨鸡,无樨鹅,樨只鸭仔像匹婆,
猪肉料像杨桃,爱食你就食,毋食捱也无奈何,
请你食酒梆田螺,酒却无擐到,转去擐,做得么
这首客家童谣是描述拜伯公时的一番告解,大意是:土地公、土地婆,我今天来拜你,没有杀鸡也没有杀鹅,宰杀的鸭子瘦巴巴的像是蝙蝠一样,猪肉也像杨桃一样小的不成敬意,就请你笑纳享用吧?!我想请你喝酒吃田螺,但是忘了带酒来啦,我现在回家去拿酒来,可不可以啊?!歌谣欢快,今天唱的也许只是童趣。只是童年遗落的梦,曾经在田野之间守护家园平安的土地公。
这世界每天都在改变,改变有好有坏,影响的时间有长有短,于是,我们面对生活周遭的变化,愈来愈有承载力,或说是麻痹。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智慧──去跟着改变,或是以不变应万变。
古时,由于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得封土立社。客家人对土地的崇拜,已从自然神崇拜转化为对保护神的崇拜,称土地神为“公王”、“社官”、“龙神伯公”、“福德伯公”等。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伯公,如水上人家供俸的仙人叔婆、河神伯公、塘头伯公、水打伯公等。安奉在田头、路旁,俗谓“保禾苗”的“田头伯公”,这是种田人的伯公;显应伯公所奉是石头,俗称显应公王,该公王要杀狗去祭才灵验。因为狗可避凶制煞。撑腰伯公又称石古大王,多奉在崎岖的山路或石岩缝中,传说患腰病者前往烧香,向石缝中插木枝后可治,今天我们看到惠州市区东江西枝江两江交汇处的“伯公”该是什么伯公呢?
据说伯公在神祗社会地位最低,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客家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的神灵,作为和百姓最接近的神,田头村角,山头树下,“伯公”神位随处可见,有些建了宫、庙,大部分却仅有一块石碑或木牌,或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几个酒杯一柱香火。在住宅区内也设有伯公神位,人们早晚上香供茶。广东揭西县城河婆镇河山是个大区,说到河山东河山西没几个人明白,说到“伯公宫”却人人明了。乡下百姓在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之前,总要先敬伯公。如每年农事之始,首次下田时要备果品、香烛、茶水,在路边或树旁或石壁等处,祀奉伯公;播种时要在田头烧纸,禀告土地伯公。上山打猎、建造新屋,都要敬伯公。
社会发展仿佛是村姑一夜长大,开始换上新装,充满了许多经济面的华丽话题──股票,房地产、新兴小区、美食、传统文化存续等等,这些代表地方发展潜力,抛下传统的内涵,是许多人引颈企盼的,也许有人是抗拒的,然而每一种声音都有发声的管道,都能发表他的高见,把过去和未来结合,而且,总有一天,大家又习惯了。反正,现代人真正在感受生活的时间本来就很少,更因为忙碌,对许多事物也失去了热忱。
映山红也开,山捻子也熟透,还是那样的水,那样的山,水有水鬼,山有山魂。山神伯公民间谓后土,其坛像一个小坟墓,设于祖宗坟墓侧;客家民间坐椅地堂式的正墓侧,必定立石刻“某姓山神或某姓后土”之碑(也刻“后土神位”),称之为“后土神位”意即管祖坟一座山或一方土地之神,我们上山,地门堂前能打坐休息,“后土神位”绝不可亵渎。
有伯公,就必有伯婆,他们成双成对,专心庇佑百姓,神界的夫妻也是民间化了,伯公伯婆怎么看来也是金婚之龄了,但也和凡间千百对夫妻一样,有爱情的甜蜜,有矛盾,有口角,传说中伯公是个十分怕老婆的角色,但民间多只拜伯公,不拜伯婆,相传是早先伯公伯婆闹矛盾,伯婆过番(出国下南洋)去了,如今新马等地的伯公伯婆同样香火鼎盛,而梅州民间关于伯公伯婆的故事更是活灵活现,梅城百岁山对面有个家喻户晓的“天伯公”。但如果说起“天伯婆”来却是鲜为人知的事,如果再说起传说中有关他们两公婆的故事来,那知者就寥寥无几了。
传说小神“天伯公”庇佑一方,只有附近的农民才偶尔来烧香祈求风调雨顺,收成好时有三牲供奉,收成不好时最多只有斋盘。有次,伯公要外出两天,行前叮嘱伯婆说:“留你在家值班,如有人来烧香,务必尽心尽力帮忙奏请上天调风调雨,大家收成好了,我们的香火才会兴旺。”伯婆点头允诺,伯公放心而去。
次日早上来了一个香客祈求道:“伯公伯婆在上,我现在晒柿花,求你赐我几日烈日头,如有灵验,柿花卖出后我会备三牲来敬奉。”伯婆听后颇为高兴。谁知晒柿花的刚走出门,又来了一个种菜的香客,只听他祈求道:“伯公伯婆,我刚播下一大片菜秧,求你不要出烈日头,否则我就是肩头担水担肿了,菜秧也不能全成活,如果能赐我雨水,菜卖出后我定会备三牲来。”
伯婆听后可真是一场欢喜一场愁,不知如何是好。喜的是有两副三牲的希望,愁的是出日头和落雨都会得罪人。最后,没有多少办事经验的伯婆竟来了个不晴不雨,一连两日乌阴天,使得农民们愁眉苦脸,怨声载道。
第三日伯公回来听说此事后,连连责怪伯婆办了糊涂事,苦了乡亲们。他立即奏请上天白天调风吹走乌云出太阳,夜晚唤雨降临乡村。至此伯婆才恍然大悟地称赞道:“真是好主意!夜里落雨日里晴,柿花好晒菜又青。”伯公接声道:“是神就爱行善事,吾好下下想荤腥。”乡亲们听说此事后,连声称赞伯公办事精明周到,致使后来人们渐渐地只记得求伯公办事,而伯婆就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为神如此,为政又何尝不是呢,好的领导往往能广开言路,正确决策,无能之人却常常强办馊事,祸害一方。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我想伯婆只不过是行善不周,别无它意了,呵呵
乡下的土伯公常常是端坐在大树下,伯公和古树成了一体的神,此树也叫“伯公树”,不能砍伐,不能栓牛,更不能对着撒尿等等,否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会有报应的,在客家城乡,生长在水塘边或河、溪旁的榕树是最普遍的伯公神。农历六月初六是“伯公生”,村里往往选举有伯公会,主持此项事务,每年六月六前,伯公会善男信妇就“邀邀撺撺”(邀邀撺撺为客方言,意即串联),募集资金,村中绅商也极乐意出钱,或请戏班,或请木偶剧团(即吊线戏)演出,各地类似。(参看《汤村“老爷生”》汤村的“老爷”是揭西“三山国王”的分支,三山国王出巡后的发展产物,“老爷生”并非传统的六月初六,而是农历的九月十九,当地的“伯公会”称作“老爷会” 而潮汕福佬人却是农历三月廿九为伯公生日,三月的韭菜最鲜美,韭菜炒面是伯公最常吃的便饭。详见文章)
伯公名目不一,各自占地为神,据说与明太祖朱元璋“圣旨口”所说有关。相传,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纪念所有跟随他打天下的阵亡将士,在府县所在地封为县城隍或州城隍,其他阵亡将士“各归故土,自设神坛。”由于朱元璋是皇帝“圣旨口”,他这一说便造成各地村村寨寨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村神”了,当然这只是伯公起源之一。目前,广东客家地区内有三处最富盛名的伯公神位:一处是梅州城区较场背的“社官”,另两处是梅县城郊的“泮坑公王”和揭西县的“三山国王”。这三处伯公终年烟火不断、香客如云,海外归侨更是虔诚之至。所谓“社官”原是梅州城郊的一方土地神,“泮坑公王”跟“三山国王”同是粤东地区的三处山神土地的封号。据传,在唐代,唐太宗征太原,攻城不下,这三位山神显圣,立了战功,被敕封为“清比盛德报国王”、“助歧明肃宁国王”、“惠威宏应丰国王”。 揭西“三山国王”霖田祖庙始建于隋,远在明太祖之前了。
其实,「伯公」在客语中除了指“土地公”,也有“祖父的兄长”之意,是对长辈的尊称。“土地犹人”,我们说土伯公也是客家人最年长的亲戚,这说明了大家对土伯公情感,是亲近的,也是祟高的,事实上是难以言喻的。人在变、土地在变、土地公也得跟着改变,虽然土地公从未开口,但是信仰的价值总在关键时刻被展现。
农历的九月十九,汤村“老爷生”,时恰逢老爸生日,大寿,时在老家,谨记之,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附录:关于伯公的详细资料:
http://cache.baidu.com/c?word=%A ... 4a9e&user=baidu
附录:揭西“三山国王”霖田祖庙
三山国王是粤东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个。三山指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河婆在清代属揭阳县霖田都,该地三山神发祥地的庙宇因此被称为霖田祖庙。清代以前称明贶庙,或大庙、祖庙。
一、起源与演变
据刘希孟[元]所著《明贶庙记》,三山国王起源于揭西县霖田镇“三位神人镇三山”的神话故事,三座山分别是独山、明山、巾山,相传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镇守巾、明、独三山,后来演变为三山国王。
一般认为“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
隋初隋文帝时期,潮州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到了北宋,“潮州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宋太宗“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 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州。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二、性质
"三山国王庙”是古粤东先民创造的第一位地方文化神祗,其发展、演变的基础是“淫雨害稼”等自然现象,其产生在本土,信奉、庙宇、祭祀均在本土,属于本土神、地方神和自然神。
三、传播
霖田祖庙位于揭西县霖田镇(距汕头市区以西115公里),又称明贶古庙、三山国王庙、大庙,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历代均有修建,至1958年拆毁。1984年重建。此外的三山国王庙一般认为都是从该庙传播出去的。
刘希孟《明贶庙记》记载“潮之三邑(海阳、揭阳、潮阳),梅、惠二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明、清以来,随粤东移民所至,三山国王的香火被带往邻近省市,后来又漂洋过海,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三山国王庙移民从家乡带来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来,反映了移民们为求生存、求发展而团结起来的思想意志。建神庙奉祀三山国王,举行游神赛会,正是利用它作为团结的形象。除单一籍祀神作为团聚的旧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国王庙还起着地方性同乡会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四、祭祀形式
每年农历2月25日“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它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
五、粤东地区三山国王庙
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中,揭阳60座,汕头65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9座。经过重新整修、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有揭西霖田祖庙(始建于隋,至今有1400年历史,成立有庙理事会),饶平鸿埕大庙(始建于宋,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潮阳棉城蛇脐古庙(始建于明,有5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时全潮阳最大的三山国王庙),澄海银砂古庙(始建于明,有600多年历史,1996年重建)。此外,汕头市区已发现三山国王庙有30多座。
(根据贝闻喜、杨方笙主编《三山国王丛谈》,三山祖庙管委会《三山祖庙》,林俊聪《潮汕庙堂》整理)
三山国王
霖田祖庙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