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0|回复: 0

客家正月民俗 :渔溪打菩萨 举林闹春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5: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三节  正月半—客家狂欢节

歌舞花灯会



渔溪打菩萨

在闽西长汀县四都乡渔溪村,有一项鲜为人知的元宵节狂欢民俗,那就是“打菩萨”。
只听说菩萨要时时敬拜,没想到菩萨还要被打,而且还真有人敢打菩萨。这正是渔溪“打菩萨”民俗的魅力所在。
被打的“菩萨”并非佛教菩萨,而是一块奉若神明的石头,渔溪客家俗称其为“石菩萨”。据说很久以前,渔溪一村民往田里灌溉满了水以后,便信手捡了一块石头堵住进水口,以防水流失。谁知第二天回去一看,那石头竟然自己挪了窝,满田的水全部跑光了!那人一怒之下用锄头狠敲石头,石头于是蹦出块小碎片飞入到他的眼睛里,然后怎么弄也弄不出来。万般无奈下,他只好跪拜祈求石头,如果能让他眼睛康复,他日一定将其当神明供奉常常拜祭。没想到果然灵验,眼睛没治便自己好了!从此该石头就成为该村祭祀供奉的神明之一。
至于后来为什么又演变成为“打菩萨”就无从可知了,即使村中长老也难以叙说清楚。该村有一首关于“石菩萨”的祭祀歌,歌词的大意是每年这石菩萨都想“跑”,于是渔溪村人就要“留”,并且是暴力式地挽留,用扎彩的长竹竿打“菩萨”,连拉带压。
也许这石菩萨有点受虐倾向,你越打他,他越高兴,你越揍他,他越舒服。可以想象,抬着石菩萨逃跑的勇士有多惨,从四面八方伸过来的红彩竹竿,总是难以避免地在抬轿勇士身上挤压着。但对于抬轿勇士来说,这一点也不委屈,不懊悔。因为成为抬石菩萨四勇士之一,不仅标志着自己添丁添财的荣耀,还将来年更加事业一帆风顺,吉祥平安。抬石菩萨的勇士不仅头用红布缠裹,腰间、手脚也都用红布条缠绑着,一来吉祥喜庆,二来预防打菩萨的竹竿误伤自己。
抬石菩萨的四位勇士必须经过严格挑选,其一要求已婚且有生育男孩者,其二要求品德高尚,没有任何道德不良记录,其三要求身体强壮,力大如牛,其四要求机智勇猛,坚忍不拔。而打“菩萨”的小伙子则清一色十八岁以下的“童子”,据说凡是参加过打菩萨的人,他日结婚后都可以生男孩。该民俗在渔溪村已经世代相传数百年,打菩萨的竿子最多的一年多达一百余根,这说明渔溪村世世代代人丁兴旺。打菩萨的竹竿要是刚从竹林砍伐下来的新鲜竹竿,将削下来的竹枝一一用大红布条、布带绑扎在竹竿前端部分,尤其打菩萨的顶端需用红布包扎结实,以免打菩萨过程中竹枝脱落。打菩萨的竹竿之所以要连带竹枝、竹叶,是取“开枝散叶”的添丁寓意。石菩萨乘坐的轿子则用质地坚韧而轻的杉木造就,没有台阁,只有一个厚实的四方架,中间落一把同样厚实的木椅,将石菩萨用红布条牢牢绑定在木椅上。
打菩萨活动于每年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举行。是日上午八九点钟左右,在阵阵鞭炮声中,人们陆续集结到当年捡到石菩萨的地方,等待“菩萨”的到来。此刻,鞭炮连连,锣鼓咚咚,舞龙队走过窄窄的田埂,在旷野中舞动着、奔跑着,为打菩萨活动增添喜庆气氛。时辰一到,四位勇士当即抬起石菩萨趁人不备,飞快地越过村中一条小溪流,直往溪边坡地上冲。
当高举着红彩竹竿的客家后生发现石菩萨要“逃跑”了,马上将竹竿直往菩萨轿子打过去,试图将抬着石菩萨的轿子顶回去或压下去,不让石菩萨轿子再往前移动。然而石菩萨愈挨打愈倔强,被四勇士抬着硬是一步一步地往前挪,一找准机会便往前飞奔。而打菩萨的后生们也越发努力,争先恐后地伸出竹竿,一次又一次齐心协力将石菩萨按倒在地。打菩萨过程中,鞭炮声一直不断,锣鼓器乐也并不停歇,为打菩萨的后生们加油、助战。
一两个小时过后,“菩萨”累了,打菩萨的人也疲倦了,于是稍事休息。

打菩萨01.jpg

打菩萨02.jpg

打菩萨03.jpg

打菩萨04.jpg

图1-94  数十枝竹竿轮番击打、挤压“石菩萨”(图片来源:天天摄影论坛  作者:蝙蝠虾)

新一轮“菩萨”狂奔又开始了,手持竹竿的后生们尽管还没把腰腿伸平直,然而还是即刻又奋起直追、狠狠击打,一步一步将石菩萨沿着预定的目的地驱赶着。约摸经过长达四小时的驱赶、追打,石菩萨终于招架不住,被逼往渔溪村围屋附近的一个池塘边。这时,打菩萨的后生们纷纷扔掉手中的竹竿,硬是用身体将石菩萨按倒在池塘边,然后将石菩萨拖下水,于是打菩萨活动暂告结束。
接下来是渔溪村客家齐聚池塘边的开阔地,将村中的祖神、公王义以及其他神明塑像抬出来,与石菩萨一道供大家参拜、祭祀。顿时间,又一轮铺天盖地的鞭炮接连鸣放,而明烛高照,香火缭绕,众神、众菩萨在狂热的喜庆中,再次领略到客家人的虔诚崇拜。
随着四都乡渔溪村打菩萨民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该项活动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增添更多客家民俗因素,使其成为继罗坊走古事、姑田游大龙之后又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家狂欢节。


举林闹春田

客家人对于土地的膜拜,不仅仅表现在客家聚落社公庙、伯公庙、公王庙、土地庙之类四处林立,还表现在一些客家传统岁时民俗,与土地有着深切的因缘关系。闽西长汀县四都乡渔溪村元宵期间“打菩萨”便是一例,表面上是暴力式击打石头菩萨,实质是极力挽留每年都想远走他方的石头神,以使其能够继续保佑渔溪村客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下来将要展示的长汀县童坊乡举林村“闹春田”,或许更足以表现土地给客家人所带来的欢乐。
举林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客家山村,所信奉的神明中,唯以关帝最为崇高。“闹春田”即每年正月十四日,举林村人们在“春田”(即秧田)里抬着关帝爷塑像,不停地轮番打转、相互追逐,将原本寂静的春田渲染得热闹非凡,以唤醒田地旺盛的生殖力,长出丰茂的五谷。
人类原始初民相信土地具有一种神秘的生殖能量,因此林林总总的巫术性祭祀,都与土地有关。《墨子·明鬼篇》载曰:“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祖、社、桑林、云梦皆为古代祭祀高禖之圣所,为祈雨、祈子、祭祀生殖女神的圣地。而原始的高禖神,即大地母神。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土地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尽管人们依然深深热爱着土地却基本不再膜拜。尚保持以泥土、田地作为尽情狂欢活动工具的,唯有客家人以及傣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傣族女子在插秧过程中,若遇上过路人,不管是谁,她们都要问你吃不吃糯米饭,随即从田中抠出泥巴(把泥巴当成糯米饭)朝过路人砸过去。她们认为,让过路人“吃了糯米饭,秧苗才长得壮,谷子才会好”。这样做不仅不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而是看得起客人,以此达到让客人分享傣家栽插快乐、预祝丰收的目的。据说,如若双方对打起泥巴仗来,打得越欢,就预示着这年的收成越好。
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一带侗族,则在每年芒种前后,也就是分栽秧苗时刻,有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传统节日,名曰“打泥巴仗”。依侗族习俗,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夫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因此,当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节日那天,青年们和新婚夫妇一起来到田间插秧,男女之间展开竞赛,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一身沾满烂泥,最后人人狼狈不堪,开怀大笑。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一百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湖南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上的花瑶是古梅山瑶人即“梅山蛮”的后裔,其婚礼过程中的“打泥巴”民俗同样古朴而有趣。花瑶的媒人全部是男性,称“媒人公”。当“媒人公”前来女方家接亲时,娘家人要从田中挑几担黑泥巴放在堂屋门口。待酒醉饭饱后,媒人公往往会夺路逃跑。这时,早已守侯在堂屋门口的娘家女人们,便会将媒人公团团围住,拼命的往他的身上甩泥巴。据说甩得越多,寨子就越兴旺发达。
在童坊乡举林村,正月十三乃关公生日。是日清晨,家家户户杀鸡宰鸭,鸣放爆竹,以庆祝关公生日。村中庙宇除了社公庙、社公坛,唯有一家关帝庙。举林村民众深信“忠、义、信、智、仁、勇”的关公,原来是泥鳅精的化身。但这并不妨碍客家人对关帝的崇拜,三百多年来,当地客家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日,不管刮风下雨甚至下雪,都要按期举办抬关公塑像甩泥巴“闹春田”的活动以欢度元宵佳节。
正月十三主要是举林村人祭祀关公的日子,关帝庙里从早到晚香火不断。无论男女老少,这一天都要齐备三牲、水果来到关帝庙,虔诚礼拜,恭贺关帝爷的生日。
正月十四日上午八九点钟,在欢乐的锣鼓声中、爆竹声中,举林村人将正襟危坐在大庙的关帝爷从神座上请下来,然后结结实实绑扎在“轿子”中,由四个壮年男人抬着,彩旗开道,吹打伴奏,来到围村附近的“春田”里。“春田”里水波微微荡漾,浮萍翠绿,而田埂上青草吐绿,无名的小花朵朵盛开。四个壮年男人抬着关帝爷下田了,为了让“春田”热闹起来,逡巡一圈后,他们便开始在田里奔跑起来,并猛烈地颠簸着原本高高在上的关帝爷。客家民间传说关帝爷是泥鳅精的化身,并非一种迷信,而可以解读为即使神明关公,也是来于土地,生于土地。因此,某种意义上,关公本身就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请关帝爷到每一丘秧田狂欢热闹一番,这年的稻谷没理由不丰收。客家这种朴素的民俗思想,正是“闹春田”活动流传数百年的核心因素。

闹春田.jpg

图1-95  长汀县童坊乡举林村客家抬着关公红红火火“闹春田”

闹春田02.jpg

闹春田03.jpg

图1-96  人神共奔,纵情欢乐(左图)  疯狂甩泥巴,人人像泥鳅(右图)


正月十四日上午八九点钟,在欢乐的锣鼓声中、爆竹声中,举林村人将正襟危坐在大庙的关帝爷从神座上请下来,然后结结实实绑扎在“轿子”中,由四个壮年男人抬着,彩旗开道,吹打伴奏,来到围村附近的“春田”里。“春田”里水波微微荡漾,浮萍翠绿,而田埂上青草吐绿,无名的小花朵朵盛开。四个壮年男人抬着关帝爷下田了,为了让“春田”热闹起来,逡巡一圈后,他们便开始在田里奔跑起来,并猛烈地颠簸着原本高高在上的关帝爷。客家民间传说关帝爷是泥鳅精的化身,并非一种迷信,而可以解读为即使神明关公,也是来于土地,生于土地。因此,某种意义上,关公本身就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请关帝爷到每一丘秧田狂欢热闹一番,这年的稻谷没理由不丰收。客家这种朴素的民俗思想,正是“闹春田”活动流传数百年的核心因素。
汗水夹着泥浆,抬累了,再换四个人上场。又抬累了,再换四个人上场。“闹春田”的场面越来越热闹,在田里抬着关帝爷奔跑的,有魔力一般不知疲倦,欢乐与奔跑都无法停止下来。站在一旁看热闹的青壮年男人再也按耐不住,把鞋袜一脱便跳纷纷进“春田”里,加入到抬关公狂欢的人群中。“闹春田”的人们不时地摔倒,又马上爬起来再闹。站在田边的老人、妇女、儿童则人人尽情欢呼、尽情跳跃,还不时地点燃鞭炮、敲打锣鼓、吹响唢呐以助兴。
几乎全村的青壮年男人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新一轮狂欢就又开始了。人们将关帝爷轿子撂在田里,相互追逐着甩泥巴,你往我脸上抹一把,我朝你身上扔一团,甚至双双打滚在“春田”里,以至人人活脱像一条条从水田里钻出来的泥鳅。都说关公是泥鳅成精,又再作人、成为神明,因此举林村的客家人个个以满身泥巴为荣,为吉利,为财。
闹完“春田”后,人们就把关帝爷抬到小河里沐浴。然后擦拭干净,重新着装、披红,一路敲锣打鼓将关帝爷抬回关帝庙,继续高踞神位,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1:3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