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7|回复: 2

客家正月花灯民俗:宁都抬故事 罗坊走古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4: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三节  正月半—客家狂欢节

歌舞花灯会



宁都抬故事

所谓“抬故事”即抬着“台阁”古装人物踩街、巡游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各地客家对这项民俗活动各有称谓,如赣南瑞金客家谓之“春色”、南康客家谓之“抬毛老爷”或“扛故事”,梅州平远客家谓之“装故事”、五华(明清称长乐县)客家谓之“扮童子戏”,粤北南雄客家谓之“扮台阁”、曲江客家谓之“扮春色”或“扮故事”。
赣南宁都客家则俗称“装故事”、“装古史”、“样故史”。过去,宁都县城、田头镇、长胜乡、大布村、小源村、东山坝乡等都有元宵期间“样故史”的习俗,尤以田头最盛行,已经有两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明清时期,赣闽粤客家源流区多有立春前一日扮春色、抬故事,作为迎春祭祀巡游活动的前导。后又将该活动延伸到祭祖、打醮、赛会,因此广为流传。但历经民国、土地革命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后,该民俗几乎在客家地区湮灭。辛而尚有闽西连城的“走故事”、赣南宁都以及寻乌的“抬故事”年年传承着,近年来,南康的“抬毛老爷”也经发掘、整理,再度焕发出单竹竿“扛故事”的独特魅力。
“故事”人物概由五至八岁聪明、胆大的男女儿童化妆担任,通常不超过九岁,体重不超过二十五公斤。要求身体健康、身材匀称,经严格挑选并加以强化训练后,小演员立于成人们抬着或轱辘板车承载的会转动的“舞台”(即台阁),表现各种故事人物的经典造型,故又称“抬阁”。
台阁的彩架造型非常精巧,装饰艺人可以在一张一米见方的四方桌上,根据各自故事人物的特点,用钢筋做成一个支撑,让孩童坐或站着,把下肢伪装成假脚,然后将各支撑钢筋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表上看,彩架上面的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的手指或所佩带的雨伞或扇子、长矛、大刀、弓箭、剑等物具上,孩童所表演的动作十分逼真,就像杂技团的演员在表演一样,神奇莫测,令人赞叹不绝。如“许仙借伞”中,许仙立于台中,白娘子则凌空单足点踩在伞沿,伞旋转时,白娘子身躯亦随之转动,俗称:“活机”。

连坊走古事人物故事形象.jpg

图1-86  闽西连城县罗坊“走古事”故事棚人物造型

“抬故事”是一种民间群体性民俗表演,具有规模大小自由、表演场地流动等特点。它既可在同一架故事“台阁”上、下扮演一出戏的两个人物;也可数架“台阁”上层扮一出戏人物,下层扮另一出戏的人物。“抬故事”表演主要用锣鼓伴奏,使用音乐多为当地民间小调。下层人物踏着鼓点节奏,整齐地迈着方步扭动,变化队形,上层人物手拿道具随之摆动起舞。
赣南客家的“抬故事”也有自己的两大特色:其一,台阁造型更象古代喜庆洋溢的“阁楼”,灯彩格调更加浓郁,元宵岁时节庆的主题因此非常彰显;其二,故事人物更加朴素,多坐在台阁中,以静制动。用木制衙轿式的小轿,只造底座与框架,使用时以彩绸、纸花、金银首饰装点得绚丽别致,内坐儿童装扮成故事人物。
田头镇客家“抬故事”已约定俗成,规定每年正月十二日和十五日举行“故事”巡游;“故事”扮装的内容均为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人物。田头抬故事每次额定二十四台“古史”,每台“古史”四个人抬,四人保护,互相换班,并配一堂西皮锣鼓。游行队伍前后各配三支三眼铳,三铳齐响,俗称“打九子炮”。二十四台“古史”被大人们吹吹打打簇拥着在圩镇、村落间巡游,场面蔚为壮观。客家“抬故事”多用龙灯开路,“故事”抬到哪里,哪里就爆竹齐鸣,锣鼓喧天,更有涌动的人潮争相逼近台阁,以近距离察看故事人物的英姿、仙态。
寻乌客家“抬故事”的时间则不在正月半,而在八月中秋。(参阅第八章第三节)
目前,“抬故事”民俗除了赣南、闽西客家尚有传承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多有流传。如浙江遂昌石练镇的石练台阁、浙江宁海县前童镇台阁、贵州省思南县“抬故事”、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县“抬故事”,以及广东湛江地区吴川县的“吴川飘色”、广州市番禺区的“沙湾飘色”等等。尤其是吴川飘色,素有“中国第一飘”之美誉,曾经创造了一个台阁上塑造十六个不同故事人物的世界纪录,其“吴川闹元宵,飘色又飘香”的口号,也足以体现其“故事”的魅力。

宁都客家走故事.jpg

图1-87  赣南宁都县田头镇客家“抬故事”闹元宵


罗坊走古事

罗坊是一个古老的客家乡镇,位于闽西龙岩市连城县,一年一度正月十五“走古事”闹元宵的民俗活动,已经成为罗坊乃至整个连城的文化品牌,并以“客家狂欢节”、“山区狂欢节”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走古事”民俗流行于连城的罗坊、涂坊、北团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据地方传说,昔日连城经常闹旱、涝,当地一位清代举人于是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传乡梓,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至今。闽西“走古事”作为一项重要的客家岁时民俗,还于清朝末年期间流传到永定县抚市镇、陈东等地,且近年来抚市“走古事”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堪与罗坊走古事相媲美,且形成了有别于罗坊走古事的自身特点。
罗坊“走古事”年年共出七个“故事棚”。七棚古事,以当地的房族为单元,一族一棚,原有九棚,后因场地所限,改为七棚。“棚”即扮演古事的轿台,其他地方俗称“台阁”。每“棚”分为扛头、扛尾、前井门口、前井柱下、前井眼、后井柱下、后井尾、后井眼八段,每段两侧各一名抬夫。轿台由木柱镶成方形框架,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

走古事01.jpg

走古事02.jpg

图1-88  正月十四日上午罗坊乡七棚“古事”在罗坊后山坪的第一轮竞走片断

每棚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两人,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领先的天官主角,一名扮护官的武将。而后每棚依次扮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樊哙;杨六郎、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喻、甘霖。天官直立在一条铁轩上,腰身用铁圈固定,武将坐立在轿台上,成两个层次。轿台由木柱镶成的方形框架,四周饰以精美的画屏、两根轿杆,每棚重约二百公斤,须用二十二人来抬。因在竞走过程中,体力消耗非常大,身上几个比较吃力的地方,如左肩,通常跑一圈就需要轮换,故一棚“古事”共需四十来人,七棚则共需三百多人。如分三批轮换,则直接参与“走古事”的抬夫每棚有六十六人,一共将近五百人。
每年春节正月初三、初四,抬“古事”的男丁青年就要每天上山、下山锻炼脚力。到正月十二日开始斋戒三天。十三日晚净浴,换新内衣。十四日上午十点许,穿上红衫,打红绑腿,穿红带新草鞋,抬着“古事”,以天官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一路鸣统,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一个个精神振奋,在“嗬!嗬!”的吆喝声中开始竞赛,竭力奔走。
罗坊“走古事”的魅力在于“走”,即奔跑。他们把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围,首先奔走在约四百米的椭园形跑道上,每跑两圈,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铳为号,又开始下次竞走,如此重复四次。第五次改跑为游,走“剪刀叉”,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行,此次不限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与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统走出罗坊屋背山坪,进入村中街道,第一轮“走古事”才告结束。
第二轮“走古事”从正月十五日上午开始。这一轮“走古事”上午仍依十四日走法,到正午时分,“古事”列队从罗坊云龙廊桥下云龙河河床。因罗坊一带以前的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常闹火灾,故下水之人,包括河边两岸的人,皆以泼水透湿视为吉利。鼓乐队先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统,“古事”棚便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十分激烈。除天官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过前棚,则视为吉利,于是抬夫竭尽全力而为,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情绪异常高昂,是整个“走古事”活动的最高潮,直到抵达终点河边方允遏止,一年一度的“走古事”乃告终结。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赢家,来年必定福气连连。罗坊客家在狂热的欢娱中享受着岁时的快乐,在体格与耐力的竞争中强身健体,是正月半期间别有风味的全民性客家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走古事03.jpg

走古事04.jpg

图1-89  正月十五日正午时分罗坊“古事”列队从云龙廊桥边步入云龙河床情景

走古事06.jpg
图1-90  罗坊“古事”在云龙河中逆水而行并你追我赶成为整个民俗活动的最高潮

相比之下,连城涂坊的“走古事”的规模要比罗坊小得多,狂欢色彩也稍微平和。涂坊的古事棚已与时俱进,多改成了用不锈钢管作台阁,因此更为轻便。即使仍然用木材打制,也已经改造得非常轻巧,只要四个抬夫就可以并不吃力地抬着行走。涂坊“古事”多用女童装扮,其“春色”的味道更加浓郁,对比罗坊“走古事”的狂热、奔放,涂坊“走古事”则显得秀美、舒缓。
涂坊“走古事”没有竞走、奔跑的激烈场面,而是猎猎彩旗为前导,客家十番乐队紧随其后,接着是一尊“大神”(可能是涂坊客家的祖神),然后才是一尊一尊的“古事”。在喧天的唢呐、锣鼓声中,古事队沿着涂坊村的乡间小路缓缓前行,所到之处鞭炮连天,硝烟弥漫,一派祥和、喜庆。涂坊“走古事”其实就是“古事”巡游,类似赣南客家的“抬故事”。涂坊“古事”不仅具有驱邪、纳吉的祈赛功利,更将传统的客家赛会进一步世俗化,融入更多娱乐元素,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性。尤其有趣的是涂坊少年锣鼓队的加入,不仅娴熟的客家锣鼓令人赞叹,更让人觉得“走古事”及其他客家民俗后继有人,源远流长。
永定县扶市镇客家的“走古事”,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古事”与花灯、龙灯等灯彩的相结合,规模盛大空前,整个扶市“走古事”队伍往往长达千余米。
扶市有黄、赖、苏三姓民众,从清朝末年开始,每年闹元宵相互比排场,都难免发生摩擦,有时甚至发展到火拼斗殴,因此屡被州县官府禁止。民国时期再度开放后,比排场斗殴现象仍时有发生,传说某年斗殴规模盛大,国民党政府有关方面竟然不得不出动飞机轰炸来加以遏制。经过中华苏维埃时期的脱胎换骨,上述陋习得到了彻底消解,尤其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扶市的“走古事”已经非常和美,黄、赖、苏三姓客家再没有怨恨,而携手共奔小康前程。
扶市“古事”一共要出动八十座台阁(扶市客家俗称“轿子”),每台轿子上坐着重彩打扮的俊男靓女,身穿不同角色戏服,演绎着扶市客家世代相传的动人故事,如“天官赐福”、“观音坐莲”、“紫姑拜寿”、“托塔天王”等。

走古事07.jpg

走古事乡村巡游.jpg

走古事08.jpg

图1-91  正月十五连城涂坊“走古事”乡村巡游情景(上、中)及涂坊少年锣鼓队(下)



图1-92  千余米长的扶市“走古事”队伍乡村巡游(左)与“托塔天王”古事造型(右)

扶市“走古事”活动从元宵节上午十点左右开始,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才陆续结束。白天以乡村巡游为主,晚上则以踩街为重头戏。
高举着“肃静”、“回避”两块开道牌,以及“文武财神”、“福”、“禄”、“寿”等吉祥牌匾,在厚重的锣鼓声中,扶市“古事”出发巡游了。最在队伍前面的开道官差全部一身衙门兵丁打扮,紧随其后“官爷”们也明代古装打扮,且个个高头大马,形象十分逼真,神态也活灵活现。接着是数十米长的布质“蛟龙”,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上下翻腾、曲折蜿蜒,送给扶市客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吉祥太平。然后是一座座古事棚,走过街市巷道,徜徉在油菜花开的客家田野,又走过一座座世代昌荣的永定围屋。在漫长的“古事”队伍中间,还不时地穿梭着手擎鲤鱼灯的客家后生,一条条色彩艳丽、制造精巧的“鲤鱼”,游弋在喜庆的客家人中间,同样带给扶市民众年年有余的吉祥和祝福。

图1-93  扶市“古事龙船灯”是有别于其他客家地区“走古事”的民俗精华(上、下)


扶市“走古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其独具魅力的“古事龙船灯”。最堪称道的“古事”或“故事”、“飘色”莫过于吴川飘色,最具有民俗意义的客家“船灯”当属平远船灯,最浩大最动人心魄的客家龙非连城姑田大龙莫属,但是能够将古事、龙、船灯三者合而为一,且精彩纷呈的,全世界唯有扶市“古事龙船灯”。一块块坚韧而厚实的龙船板被客家能工巧匠们打造成了一座座古事台阁,台阁上稳稳当当地坐着一个个浓墨重彩的“古事”,鲜花铺满了“龙船”,“龙船”上一把把大红的雨伞象征了客家人愈来愈红火的幸福生活,又有的雨伞色彩缤纷,象征着今天客家人的生活多姿多彩。
当一条条蜿蜒而行的古事龙船出现在面前时,人们唯有喝彩,唯有呐喊,唯有随着亮丽的古事而心灵愉悦,而由衷赞叹客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入夜,扶市的大街小巷越发地炮声连连,随着添丁添福的鞭炮此起彼伏,此伏彼起,扶市“走古事”再度掀起狂欢的序幕。这时候,一棚棚“古事”宛然成为一盏盏缤纷的花灯,以璀璨的灯光将“古事”装扮得如梦如幻。当一棚棚“古事”从大街上走过,又一次兴奋起来的人们,唯有点燃一串串长长的鞭炮,来回敬“古事”以及肩扛“古事”的抬夫。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1:3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4: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古事托塔天王故事.jpg

图1-92  连城扶市“托塔天王”古事造型(右)

扶城走古事龙船灯.jpg


扶城走古事龙船灯02.jpg

图1-93  扶市“古事龙船灯”是有别于其他客家地区“走古事”的民俗精华(上、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4 16: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精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