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65|回复: 0

客家正月花灯民俗:龙岩采茶灯 芷溪花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1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三节  正月半—客家狂欢节

歌舞花灯会



龙岩采茶灯

龙岩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舞”,起源于闽西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明清年间由粤东客家地区传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曲调,不仅为人们熟悉吟唱,成为农村文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节目,而且还作为专业剧团的演出内容,到香港、新加坡以及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东南亚客籍华人华侨的喜爱。

温七九采茶灯表演.jpg

图1-69  龙岩采茶灯著名表演艺术家温七九饰演的“茶婆”形象(左图)以及他的采茶灯队

早期的龙岩《采茶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队伍组成人员有茶公(穿汉衣、扎腰中。执大蒲扇)、茶婆(梳银宝头、穿蓝色宽锦边襟衣和罗裙、腰扎绸带、系花围裙、执麦杆扇)和采茶姑八人(额佩凤珠翠屏、头梳燕尾髻、穿大红彩莲衣、细腰扎绸带、一手执摺扇、一手提花篮灯)、武小生、男小丑(一手执黑摺扇、一手提灯笼或马灯)等十二人组成。从歌舞到服装都保留了古中原的遗风,戏味较浓。五十年代改进后的采茶灯,剔除唱、戏成份,成为纯粹的歌舞,由十或十二位采花姑娘在大姐、二姐的带领下,踩着轻盈细碎、又略带粗犷的舞步向茶山行进。她们过田埂、走平路、避草丛,绕羊肠道、登盘山路、过独木桥,时而“正采”,时而“倒采”,边劳动边嬉戏,整个舞蹈尤以“扑蝶”最为精彩。灵巧多变、动作优美的蝶童,或上或下,亦前亦后,时左时右,上下翻飞,引得茶女们或单扑,或对扑,或环扑,把茶农们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以月令为序,歌唱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表现采茶姑娘们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音乐分两部分,第二部分移到高四度的调上,和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由第二部分的曲调构成的引子、过门和结尾,把两个部分联结起来。

温七九茶蓝灯队表演剧照.jpg

图1-70  龙岩市温七九采茶灯队舞台展演《采茶扑蝶舞》片断

龙岩采茶灯进村表演.jpg

图1-71  正月半期间龙岩采茶灯队纷纷进入客家围村献歌舞、送吉祥

龙岩采茶灯节奏明快、音调铿锵,韵律优美,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的《采茶灯》乐曲,充满生活的气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是群众公认最为吉祥的歌舞。其原始曲谱不仅被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编入《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而且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档案,永久保存一个民间歌舞。
“采茶灯”乃人们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基础上而形成的民间灯彩歌舞,曾流行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其中尤以龙岩采茶灯为代表。昔时,每年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集于山上“茶寮”(一种以竹子搭架、茅草为棚的屋子),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9)
传统采茶灯的曲调较丰富,在多数情形下,仅由《六角采》、《四角采》、《倒采》、《剪剪花》四个段落组成。歌舞表演时,还辅以鼓、钹、唢呐、笛等乐器伴奏。传统龙岩采茶灯基本舞步风格独特,其步伐轻盈、细碎、身体挺拔。采茶灯的舞蹈,以穿插变队形为主,一般有几十种花式。采茶灯的音乐采用宫廷流落民间的古典和当地的民间小调,音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并配以戏文和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唱词,边舞边唱,边舞边演,穿插道白或演唱。


芷溪花灯

闽西作为客家人的祖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的闹花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芷溪村位于连城南部,聚居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这些明清时候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庐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仑美奂。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六十八座古祠,一百三十八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芷溪杨姓十六世祖燕山公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5年)由太学生入京考授州同(州同、州判均为知州佐官,分管一州钱粮、水利、海防诸务),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二姑思乡念切,尤喜苏州美艳绝伦的花灯。于是燕山公携妻回乡时,就将苏州花灯的制作技艺传入芷溪,迄今已近有三百年历史。
芷溪花灯由一百零八个(也有九十六个的)各式各样的小花灯组合而成。有宫灯式的纱灯和象征动物花卉的鲤鱼灯、牡丹灯。花灯分二层,下层是主体灯,由一串串小花灯组合而成。小纱灯的制作是用竹篾做骨架,再粘上各色各样的图案花边制作而成。中间装上耐热的玻璃杯,杯中盛上茶油,中央是灯芯草做的大芯,点亮芯火便显得透剔玲珑分外好看。六个小纱灯上下连成一串,在纱灯串与纱灯串之间又是一串串的牡丹或花篮灯。牡丹灯、花篮灯的制作别具一格,它是用泰国、缅甸出产的通草纸粘在竹篾上制作而成的。通草纸三寸见方,乍看似纸,细看似泡膜又不是泡膜,是从碗口粗的通草千茎上用锋利的刀一层一层剥下来的,它有千百万个微孔俨然如纱又似泡膜,再染上颜色。用这种通草纸制作的花灯,点上火以后,通明透亮。一串串的花篮灯或牡丹灯与小纱灯相间组成圆形的大花灯,芷溪人叫它做“花篮吊筒,纱灯衬孔。”大花灯直径二点二尺,高约四尺,中间是洁白宣纸做的大花瓶。花瓶中插上各种鲜艳的绸花、塑料花,花枝上有姿态各异的小鸟,把人们引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境界中去。花瓶上面是一个深红色丝绸凉伞,点亮火时,深红、浅绿、淡红、金黄,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动静搭配,在灯光中,交相辉映。主体灯的上层是宝盖头,分内外两层,中间是走马灯。外层形似公园中的八角亭。角与角之间有六个门。其中又有内层门和外层门。门与门之间装有潮州制作的生、旦、丑、净等各种脸谱造型的人物,打扮成各种历史故事戏剧情节,诸如“西厢记”、“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等。园门上书写着“春王正月”、“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通人和”、“年胜一年”、“万事如意”等人们祝愿来年丰收、国泰民安的吉祥话。
通过两重门,里面是走马灯。走马灯上绘有“天女散花”、孙悟空等人物。点燃走马灯,由于空气受热上升冲动上面螺旋桨的科学原理,走马灯便不断转动,十分引人注目和猜想。外层宝盖上有十六个鲤鱼灯凤凰灯。每只凤凰口含三串绿豆大的彩色玻璃珠。凤凰头顶上有三根钢丝,钢丝上端有三个红黄绿三色的绒球。它展开翅膀,临风颤动,栩栩如生,配合走马灯不断旋转,十分逗人。
花灯队伍大约由三十至三十五人组成,从正月初一开始,几户人合一个花灯轮流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或元宵节。到正月二十(当地称是日为“百花生日”)就随意游了。芷溪黄、杨、邱、华四姓轮流为头出花灯;黄姓人数最多,花灯也最多。据说八十多年前芷溪花灯胜会最热闹的一次曾经出过一百零六个花灯。以一个花灯队三十至三十五人计算,一百零六个花灯就得出动三千至三千八百人,再加上舞龙灯、走古事(当地俗称“飞标”),以芷溪一万人口计算,出动了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其队伍之庞大和热闹的情况可想而知。正月十一日这天为“正日”,全部花灯都得出游,一个个花灯争奇斗艳,花灯、龙灯、飞标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锣鼓声不绝于耳,笙歌迎风飞扬,直上云霄。人们登高远眺,从村之头到村之尾,三四里长的庞大花灯队伍有如蛟龙在汪洋大海中,姿意遨游,簇簇花灯象是万颗明星缀满人间天上。看戏的、看灯的,人山人海,场面着实壮观。

芷溪花灯.jpg

图1-72  闽西连城县豪华、庞大、富丽的芷溪花灯

芷溪游花灯叫“出案”,轮到某姓游花灯就叫某姓“出案”。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几户人合出一个花灯。出花灯的具体日子,一般是九天,多数是一户负责一天,也有负责两天。凡参与出花灯的都是灯主,在前一年正月,准备好三牲祭品招到洪福公王神坛前“起神”,口头禀报各户主姓名,祀求老幼平安、人丁两旺、五谷丰登,然后抓阉定夺。用红纸写上出灯的日期,揉成纸团,放在米筒(俗称“米升”)里,由各户用竹筷夹出,谁拈到那一天,都没二活,大家认为这是神认定的。
日子确定了,就向花灯匠定制。一是花篮配牡丹,一是花篮配沙灯,由灯主选定,一座花灯要四五百元,其它配件如玻璃杯,锣鼓、附属装饰由灯主自己负责,大约还要一千元左右,按户分摊,各房人数多寡不同,所以各房的花灯数也不一,凡是家庭生活过得去的,却愿意负担一个晚上的费用。
一般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日,主要是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花灯只要擎到两处神座就行。正月初七日为“齐灯日”,这天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奉,所有花灯都要出游。正月初五为月忌日,只这天不游花灯。

芷溪花灯“出案”巡游情景.jpg

图1-73  正月初七“齐灯日”、正月十一“正日”芷溪花灯“出案”大巡游情景

正月初八以前都可以吃荤,初九到十二为“案日”,参加游灯的人一律吃斋,斋戒很严格,表示对神佛的虔诚。因为安民庵已开始设经坛,请和尚诵经礼佛,祀求菩萨保佑全乡人四季平安,财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四天花灯要游四方。下午五点,各执事人员都要作好准备。草草吃完晚餐,先派一人到各姓祖祠、庵、庙烧香,表示敬意,因为花灯到各神座前只是打拱作揖后转身就擎走,不能久留,因为是“纸包火”,停久了容易失火。擎花灯的主力约十人,洗完脸后,穿上新鞋,束上腰带,肩上披一条毛巾(用于突然出现小花灯失火或玻璃杯破裂,则可用毛巾包着摘去),将每个玻璃杯内火蕊点燃,先观察各个火舌是否整齐,然后迅速地先里后外逐个放花灯内,“上火”完毕,擎起花灯在神像前作个揖,游花灯的队伍就在爆竹声中出发了。
花灯队伍的前面,由两个机灵的小伙子清道,防止闲人闯入路线。接着是两个提灯笼的人,红提灯上,一面写姓氏,一面写屋堂名,使人一望而知是那一房族的花灯。接着是锣鼓队,由一面鼓,两面锣,及大钹、小钹、碗锣、铜钟、苏锣等组成;整个乐队由鼓点指挥。锣鼓队后面就是花灯,擎花灯的个个精神抖擞。前面一人蹲腿、挫腰、挺胸,眼望前面,双手上下擎着花灯,走着碎步,徐徐前行,使花灯稳定地行进。其他人簇拥在花灯后面跟进护卫。大约走五、七十米,就得换一人,花灯虽只二十来斤,但体积大,擎花灯的人精神要非常集中。为防风雨,一人拿草席,一人拿特制的灯伞,最后一人提着一篮备用的玻璃灯,如有小花灯内的火熄了,可以很快换上。这样一个花灯至少要动用三十余人。

花灯敬奉公王与天后.jpg

花灯敬祖.jpg

图1-74   上图:正月初一到初六日各房族花灯自行前往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
左下图:客家老艺人正在制作芷溪花灯  右下图:芷溪花灯祭先祖图像

游灯时夜幕已降临,花灯如火树银花,五光十色,摇曳多姿。九十多个小花灯通明透亮,互相辉映;宝盖头上的凤凰灯,展翅欲飞,咀上的细串珠子晃来晃去;鱼噩鱼灯张开大咀好象在企盼什么;走马灯不断旋转,使人眼花缭乱;还有小木偶装扮的各个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有的笑脸迎人,有的仪态庄严,姿态各异,情趣横生,动静相配,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远观近看,各有情趣。有的花灯之前还有四面牌板灯,写上这家上祖的官衔,如“XX县正堂”、“进士及第”之类,这叫“牌板花灯”。也有在花灯后面还有凉伞灯的,就象皇帝出巡时用的凉伞,高约一米,也是用竹蔑做骨架,外饰蜘蛛纱,画上花鸟人物,周围用小木偶装扮剧中人物,里面点上烛光,一人擎着,双手不断转动,别具风味,这叫“凉伞灯”。花灯队伍加上这些摆设,更是庄严。
游花灯时以唢呐、横笛为主,仿汉剧曲调互相对答。回家坐奏时,加上洋琴、大锣、大钹、小筒。小筒形如唢呐,但一节一节套起来,拉长时有五、六尺长,因而要中气充足艺人才能吹奏,音调润滑,与唢呐一起担负主乐器职能。鼓吹队得到宾客的红包越多,演奏越起劲,往往闹到深夜,大家才兴尽而散。(30)

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

(23)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编第七章(转引自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6月)
(24)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6月)
(25)黄小琪:《从天公崇拜看闽客信仰》(资料来源: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26)曾祥委:《岭南的盘古崇拜群》(《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4月)
(27)李公佐仆:《木客》(《全唐诗》卷862_17)
(28)参见戴正:《仪式中身份的转化—以客家拜新丁为例》(台湾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2006年7月)
(29)参阅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概论》,P91
(30)资料来源:笑看红尘《芷溪花灯》(中国古镇网,www.sozhen.com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1:20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