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山歌如何傳唱下去---談客家歌謠永續發展的困境和榮景
文/呂錦明(台灣客家山歌團藝術總監)
台灣客家族群意識正在蓬勃發展中,客家文化日受重視。挽救語言消音的工作『母語教學』已然起動,民俗活動更是辦得有聲有色,唯獨『山歌如何傳唱下去』和『歌謠如何永續發展』方面,未見有關單位的妥善規劃。大家在『只要有聲音』的麻醉下,忽略了山歌傳唱的困境和新歌謠何去何從的嚴重問題。筆者研究客家歌謠、教唱演唱客家歌曲數十年,就此願以所見所聞,提出重點的問題,以學術性、觀念性和技術性的觀察,就教於先進鄉親們,希望能引起廣泛的注意,並請學者專家速謀改善之道,以利永續發展。
一、 傳統山歌傳唱的斷層情形
傳統的山歌和小調,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卻遭逢嚴重的斷層瓶頸,即廣受銀髮族的青睞而不被年青人所喜愛。我們從各地所辦的山歌比賽中的參加情形,可為證明(廿五歲以下的青少年組只佔5%,廿五至四十歲的佔7%)。再看全台幾百個山歌民謠班的學員更是銀髮族的天下。而平常所辦的客家民俗活動,山歌比賽會場的觀眾也是年長者居多,這種景象令人擔心,深怕老成凋零而後繼無人。為何年青人不喜歡傳統的山歌小調?原因如下:
(一) 沉溺於主流的音樂文化,隨波逐流而不知所從。有些人漸行漸遠,淪為外族的文化附庸者而忘本。加上崇洋心作怪,擔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對於非主流的傳統歌謠認為是低俗不堪,就像『三千年的老狗屎』那樣棄之不顧,而無心學習。
(二) 受到不會講客家話的限制。有了語言的障礙,當然無法領會傳統歌謠的奧妙,而興趣缺缺。
(三) 各級學校不重視鄉土歌謠教學,或缺乏指導人員及客觀的學習環境欠佳等因素,讓他們失去接觸的機會,當然視『山歌』外物而難於接受。加上聯考不考的影響,造成時下萬千學子寧願上補習班學英語,而棄『客語』的現象。
(四) 缺乏學唱『山歌』的誘因,導致年青人不唱『山歌』。
(五) 缺乏展演的舞台和空間,無法培養優秀的偶像歌手,惡性循環的結果,遂造成寒蟬效應和被邊緣化的現象。
二、 傳統歌謠的伴奏
『唱山歌』是聲樂的一種,也是精緻的表演藝術。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它的型式豐富,千變萬化。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呈現,是我們重要的課題。而伴奏始終是歌者嚴肅以對的問題。不幸的是,許多的客家音樂會都不重視這點。就筆者長期的觀察,從計劃的設計者到執行者,都不重視它的存在,而降低了演唱的效果,殊屬遺憾。
以何種的方式伴奏才是最佳組合?何人可以勝任?主辦者必須再三斟酌,慎重決定。勇於嘗試新的組合是一回事,能否圓滿表現山歌之美才是要事。
目前電子音響發達,大部份的人為求方便,普遍採用伴唱帶伴奏,即是一種不太理想的組合,其實以原來的傳統樂隊現場伴奏,才是最佳組合。主要原因是各種山歌皆因唱歌人不同或歌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唱腔,好的弦師會隨歌者不同的唱腔而變化伴奏的內容,和歌者唱腔契合,如此牡丹綠葉、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令人盪氣迴腸,而臻化境。反觀伴唱帶卻只適合某一人或某一首歌腔而設定,舞台的呈現是優劣之判。筆者建議,在正式的演出場合,必備傳統的樂師伴奏,雖是三、五人的小型樂隊,卻能完美的展現山歌藝術,如此就不會造成邀請薪傳大師賴碧霞唱山歌,現場卻以現代搖滾樂團伴奏,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但是傳統樂師難求,平常練習,以伴唱帶、電子琴、鋼琴、吉他琴…等代替伴奏皆可。當然,積極培養伴奏樂師和伴奏技巧的提昇也是值得正視的問題。
三、 山歌和小調的著作權使用問題
就瞭解著作權的人來說,這句標題似有矛盾,因為所謂傳統民謠(含山歌、唸謠、童謠、老古人言、戲曲、民間小調等)都是自然民謠,即無個人的著作財產權,它是由祖先流傳下來的,也是社會大眾皆可自由使用的。客家的山歌和小調原來都認定是自然民謠,在台灣已傳唱兩三百年,近年來忽然有些人主張為其私人的著作,造成客家樂壇軒然大波,至今已有多件疑為侵權的官司,紛紛擾擾,不知如何收場,長此以往,將阻斷客家歌謠的發展,影響深遠。
現在有許多的民謠班害怕誤觸法網,不敢教唱客語歌曲,而改唱國語、閩南語或日本歌曲的怪現象。如果客家民謠班沒有客家歌可唱,或不唱客家歌曲,根本就不能成為客家民謠班,任其發展下去,後果實在不敢想像。因噎廢食的結果,寒蟬現象,拒唱抵抗或改弦更張是想當然耳。
如何就妾身不明的歌曲,確定所屬版權是刻不容緩的工作。筆者認為事關重大,已著手清查有問題的傳統山歌和小調,亟願主張有版權的諸位先進,能以客家音樂永續發展為重,大家心平氣和,共同協商,解決紛爭。但個人能力有限且事關法律,客家界應成立『客家歌曲著作權協會』的組織,永久為客家歌曲服務,讓山歌和小調能快樂的傳唱下去。
四、 客家民謠班的活動內容
客家民謠班若是由社區成立者,可營造社區特色,呈現多元的文化;若是由民間社團設立者,則能促進鄉情、團結鄉親;在客家庄設班者是文化的細胞,非客家聚落設班者,是都市客家方言島,客家文化的堡壘。如此多功能的本土文化團體,政府應善加輔導,補助他們的研習活動,以落實照顧少數族群的政策。
民謠班除了配合有關單位規劃的活動外,本身應有妥善的活動計劃,設計活動內容的原則為:
(一) 文化性—加強客家民俗活動,禮儀規範等。
(二) 娛樂性—經常舉辦聯誼活動、寓教於樂、休閒安排等輕鬆的活動。
(三) 開放性—學員應擴大招生,不分族群,年齡無需限制,大人應主動攜帶小孩參加。
(四) 教育性---定期舉辦客家文化成長營、職業訓練營、兒童夏令營和休閒育樂營等團隊,如客家語、客家美食、客家歌謠、舞蹈、樂器….等的教學活動。
(五) 選擇性---客家民謠班是『客語方言島』,應以客家話為共通語言,華語或閩南語只用作輔助說明用,教唱的歌曲當然以客家歌謠為主,舉辦活動皆以客家文化為重心主軸,宏揚客家精神。
(六) 關懷性---民謠班除了供作教育、交誼場所外,還可作為團體的諮詢中心。時時關懷學員的生活、學員間的互動情形,察言觀色,適時予以安慰和輔導,如有急難同伸援手,發揮客家的忠義精神。不過政治活動、生意行為應適可而止,至於不正常的感情事件,那是絕對不受歡迎的。
五、 客家民謠班的演唱水準
民謠班的演唱水準參差不齊,有些是先天不足,受限班員的基本程度,訓練場地設備不足,訓練時間不足和指導者的教學能力會直接影響演出的水準。
近年來,每次客家的重要會議,都有人提議選派優秀的指導人員,就目前的大環境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工作。一來政府沒有培訓計劃,儲備人材;二來大專院校的音樂科系皆無此課程。就算政府立刻要舉辦師資的甄選,能通過標準者少之又少。雖然台灣的音樂人才過剩,能教客語歌曲者不多。目前的指導者中,濫竽充數者大有人在,解決之道不外乎舉辦培訓營(台灣山歌團已開始培訓中)、辦理甄選工作和長期的規劃來改善。
就長期的規劃方面,舉辦台灣客家音樂人才檢定考試是可行的良策,配合全民終身學習政策,也讓民謠班的學員逐年通過各級檢定,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更能享受成功的成就感。當然通過『演員獎』者能成為優秀的演員人才,通過『大師級』者才能擔任民謠班的指導老師,如此良性循環下去,必能提昇整個的演唱水準。
六、 傳統歌謠的發展
保持傳統山歌的原始風格是我們的責任,如何發揚光大,也是客家子弟的重責大任。音樂大師巴爾托克(匈牙利作曲家)曾說:『一首農民歌曲就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典範,它足以和巴哈的賦格曲或是莫札特的奏鳴曲樂章相比美。』豐富的傳統客家音樂可作為許多新創作的素材,它是客家新音樂的活水源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有:
(一) 作為大型管弦樂曲、大型歌舞劇的主題素材。
(二) 作為各種樂器獨奏曲或室內樂、重奏曲出現。
(三) 作為新歌曲的曲調,或以舊曲調填上新歌詞再現風貌。
(四) 重新包裝,呈現在現代的表演舞台,如音樂廳、電視的演出,包裝的手法兼顧雅俗共賞、內容精緻的原則。如改編成為合唱曲,即是最佳的包裝,是推廣客家歌曲的利器。透過現代手法的包裝作品,才能迎合世界的潮流,廣為世人接受。且避免深陷於傳統的泥淖,早日開花結果。
七、 打造台灣客家新歌謠
自七0年代興起的客家流行歌曲,是開創客家新曲成功的典型例子。發展三十餘年來,已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過宥於客家市場太小(以台灣言),人才培養不易、表演舞台有限、盜版猖獗等不利的因素,大大的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
其實客家新歌謠的發展是天闊地闊,只要是精心的創作,皆有它存在的空間,和時代意義。筆者認為,創新的歌曲方向如下:
(一) 群眾歌曲---在弱勢環境下的客家人,必需常常舉辦群眾大會,以壯聲勢。這種場合最好選唱能團結一致,鼓舞士氣的群眾歌曲。如『客家本色』、『美濃反水庫歌曲』是成功的典範。
(二) 俗眾歌曲(流行歌曲)---也可稱為通俗的客語流行歌曲。其他如鄉村風格、搖滾、饒舌等現代爵士風格的客家歌曲。
(三) 客家新山歌---創作客家新民歌。
(四) 兒童歌曲---童謠是兒童的最佳玩具。創作新童謠,是不能忽視的一環,也是教育紮根的工作。
(五) 翻譯歌曲---以其他國家或族群的歌曲,將歌詞直譯成客語來唱,或另填上新的客家歌詞,在移植的同時應注意版權使用和水土不服的情形。
(六) 客家藝術歌曲---客家話的發聲位置高而集中,音色明亮圓潤,最適合以聲樂演唱的方式表達,呈現客家聲韻之美。客家藝術歌曲可與德國歌曲或義大利歌曲相比美。
(七) 合唱歌曲---各種風格的創作或改編合唱曲,是推廣客家歌曲的有效方式。透過團體的合唱,和聲的契合,享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意境,創造快樂的生活。
以上各類歌曲,有的已進入市場運作,有的數量有限,作品難尋。冀望有關人民團體和政府,定期舉辦甄選新作品的活動,配合各種比賽,廣為宣傳、推廣台灣客家的新歌謠。
綜上所述,客家歌謠的問題是一籮筐,如何妥善解決是大家的共同責任,政府有關部門應從政策面予以輔導,長遠的規劃,讓台灣的客家音樂文化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各地的客家事務委員會或客家工作小組、客家民間團體等皆全面的投入打造台灣客家新民謠的工作。筆者才疏學淺,若有不成熟的意見,祈習先進們多加指正。
* 本文轉載自客家文化季刊 No.2来源:http://202.39.22.28/cgi-bin/big5 ... =tworg-02&q22=7
[ Last edited by hcb8188 on 2004-6-6 at 14: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