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泥砖屋》
客家民居,从建筑材料上来分基本都是砖瓦屋和砖土屋,建筑样式有方围屋、圆围屋、一字型。与客家泥砖屋相似的是砖土屋,先作一介绍:砖土屋的基础用石头或砖头,墙体是以石灰、沙、黄泥等材料混合在一起,用一种特别的“钟墙”建筑方法(用两块本板按一定的距离夹紧,加混合料于夹蓬中,用一种类以椿的木棍锤紧)筑起来。屋顶用长树干作梁,铺上青灰瓦作面,以遮风导雨。
我现在介绍的客家泥砖屋(见上图)现存世上已不多,也未见有关民居著录中提到过,可说为人们和专家所忽视。究其原因,一是泥砖屋存世少,再就是多处在粤东客家地区一些名不经传的边远山区。笔者因采风走访过不少客家居住地,经对比分析认为,在粤东山区残存下来的客家泥砖屋是中华最古老的居屋形式和建筑方式之一,它记录着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他乡为客的艰辛,在它那斑驳的墙面似乎显现出中华远古先民居屋的遗韵,很值得一看,亦值得专家研究。
客家祖先起源、发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尤以黄河流域占绝大多数。历史上,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是始于西晋末年,此后一连五次。一代代中原人家南迁至闽、粤、赣边区丘陵山谷间,足迹踏遍南方山地的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传播到了南方的山山水水,被集中保存遗留至今天,客家泥砖屋可说是中国汉民族古代建筑中仅有的宝贵遗痕了。
客家泥砖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砖--泥砖,也称土砖,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做成,它不用火来烧制,自然风干。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选择一些低洼地或水田,我小时所见的大都是水田,刨开田面上的耕作土,因为那是好东西,用下面一层的泥土,灌水浸泡,使泥土松软成发面似的,加上适当数量的干稻草,起到成砖干后不会裂开的作用,再用牛或人工不断搅拌均匀,这就可以作砖料了。制土砖需选一块稍平整的空地,就可以做泥砖了。做砖的砖模是木制的,约长30公分,宽20公分,高10公分样,将做好的砖料放入砖模中,用脚踩实,取出砖模,留下泥砖,一块湿泥砖便告成功,待晾晒干后,堆放在一起,即成盖房子的泥砖成品了。有人可能纳闷,这你怎么就这么清楚?告诉你,一我是客家人,二是因为我亲自做过泥砖。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了,有一两年,我就读的中学要建教工宿舍,一到劳动课,我们就被安排做泥砖,我的工种是制作泥砖,所以我现在说的清楚。需知,这可是千百年来的祖传啊,让你也知道了。
用泥砖建屋的最大好处是省能源、省工。客家泥砖屋的建筑基础用的是石头或火烧制的青砖,大面积的墙面就用泥砖砌就,建成后有的批上石灰,白墙灰瓦,醒目大方。也有不批石灰的,灰黄色的墙面、灰瓦与大自然的灰绿色融为一体,协调耐看。客家泥砖屋大都选择山边而建,依山建屋,平地开为水田。不少的屋前挖有水塘,屋旁为菜地、果园,方便进行农耕生产和长期居守。一家人一般最少有一至两间,大的为人所住,小的饲养牲口。泥砖屋基本上是一两层,少有三层以上的。大间的泥砖屋有厅堂,天井,以走廊连接各房间。泥砖屋因为矮小,它并不显赫,但,它点缀在大大小小的山谷盆地里,或一座山岚数间小屋,或连绵山头围着小村,很有韵味,尤其是什么都现代化的今天,它愈来愈吸引不少都市人的眼球。它也成了我多年来绘画中的重要素材,有吾的题画诗为证:“山中藏土屋,篱外围翠竹。风雨数十年,与山度春秋。山前育包谷,后山种木薯。老翁今何在,屋中读春秋。”
客家泥砖屋经过千百年的沧桑变迁,虽留存不多,但,它的旅游价值和客家民居以及客家历史研究价值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客家泥砖屋也将逐渐被钢筋水泥火烧砖所取代,且日复一日的消亡着,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事。客家泥砖屋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和群众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好客家泥砖屋这一客家先民的杰作,这亦是本人的愿望。
诸彪2005年4月于深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