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圓籠茶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文哥,我們新界從前就是新安的,所以習俗與寶安相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馬來西亞文武氏和寶安阿文哥說到他們那裡的圓籠茶粿,讓我很高興啊!
這裡如果有鹽田梓陳列館圓籠茶粿蒸籠的照片可能更好,因為已經有其他地方的甜粄照片,不知道nomlow是否方便補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0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夏荷 的帖子

好的.
我好象没吃过"圓籠茶粿", 大埔有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07: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hd136302 的帖子

这是那个地方的大"年糕"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0 10: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namlow週末好!
如果是香港新界大埔一定有,我們這裡的客家人過年都蒸“圓籠茶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0 15: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8-7-20 07:51 发表
这是那个地方的大"年糕"呀!?

电脑存储的,忘了是哪里的了,好象是梅州市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贡盐田梓是一个孤岛,耕地极少,陈氏族人除了耕田,还修筑盐田晒盐,出海捕鱼,近代随着人口增加,许多人需要外出到市区及国外谋生,
澄波学校在十多年前才停办。当时学校还有一些渔民子弟上学,村里有十多位长者还留守不肯出西贡住,校长每天给他们带去生活用品。村民虽然在外,但心系家乡,每年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各地子孙回乡做弥撒,近年因教堂获文物保护奖,有记者前往采访,摘录其中一些报导:

“在五月首个周日,登上盐田梓码头,看到麒麟随锣鼓声舞动;来到圣若瑟小堂,又传来银乐队的演奏声,彷佛告诉游人,盐田梓村与别不同,既保留客家传统,也充满天主教特色。
这条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 全村信奉天主教,但近年已无人居住,只余下废屋荒田,唯独百多年历史的乡村教堂仍保存妥善,前年曾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部颁发文物遗产优异奖,更维系了村民,每年五月从世界各地回乡参与弥撒。
已移民英国的老一辈原居民,上周日坐在教堂的大树下,以客家话细数当年情。
七十二岁的陈炳君忆述,祖父年代靠晒盐为生,小时候常见到父亲带大桶盐水回家,放入大锅煮干成盐,“大片盐田早已变干,但在太阳底下,偶尔可看到点点白光在闪,白茫茫似的。”他又记得九岁跟父亲摸黑出海捕鱼,天光才回家,以烚虾蟹填饱肚子后又赶上学,“一坐低就睡觉”,平日亦会「出城」到西贡趁墟。
陈炳君四十六年前跟家人坐螺旋浆飞机到英国,但在校以客家话咏圣经,早午晚上教堂祈祷,意大利籍神父教他们唱拉丁文诗歌等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可惜现在七老八十,唔记得唱了”。另一原居民陈添发亦指着一口旧水井说:“以前全村食井水,这些活泉井水,天时冷特别暖,天时热特别凉,靓过雪柜的矿泉水呢!“他又指,昔日就读的澄波学校,服务全村村童以至西贡渔民子弟,现己活化成文物展览馆,令他感安慰。
在圣若瑟小堂主持弥撒的天主教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亦在盐田梓土生土长。
每逢春秋二际,予孙后人依旧以烧猪及奉香拜祭先祖。
今年,与盐田梓村「同一太公」的粉岭坪洋村陈氏兄弟亦到场助兴, 西贡祟真中学亦派出海事青年团及银乐队,维持秩序及演奏。与年逾八十岁的父母回乡参与仪式的秀兰忆述,儿时最爱拾起地上的大红花,在其黑色果实中插个小孔,串成念珠。她说: “我们全村一个姓,数百年前是一家,盼望这儿有天可重现生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1 14: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介绍转帖一篇原载盐田梓2005村刊的文章

水是故乡甜
陈少华

50年代的香港是贫困的,物质缺乏,每个家庭都是儿女一大班,找工作极之困难。那时期,有两餐一宿已是很幸运。我们一家七口住在西营盘薄扶林道,父亲当文员,生活算是稳定,但兄弟姊妹间,甚么似样的玩具都没有,常常跟随我哥哥(阿牛)到海旁钓鱼,到太平山捉豹虎,这些玩意儿,对我来说是最有趣的活动,亦深深的印在我心中,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喜欢在山上跑,在海上游。
那时,没有哥哥的陪同,母亲是不准我们到海旁或山上玩的。只有回到故乡盐田梓,才可以无拘无束的上山下水。每年,总有几次随父亲回乡,我还记得我们要到九龙城龙岗道乘22号巴士回西贡,当车转入西贡公路,便是单程路,路十分小,又多湾,是很惊险的。巴士驶到蚝涌便要停车,等西贡开出的巴士过后才能继续车程。到西贡后,父亲带我们在小巷中左穿右转,最后走到合成行。在那里,乡间的老少都以此为集脚点。 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回乡是乘坐驶风帆的小木船,行船时,船迎风偏向一边,很是怕人。
在乡间,我最好的伙伴是锡雄(福来的第二子), 每次回乡都是他带着我上山捉豹虎,下海捉鱼虾。在他身上,学到了城市人没法想象的野外技能。我最佩服他的脚趾探蟹的绝技。当水退时,我们很常到黄洲塘沙滩翻捉石蟹(恶嫲姐)。石给翻转后,如石底有蟹,它们都会跑到石底下的泥水中逃避,在泥水中看不见蟹,如果用手在水中乱摸的话,手指只会给蟹拑着,锡雄可以伸手进水中探,并将蟹手到拿来。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是怎样避开蟹头。我曾多次尝试,结果都是手上多了一个蟹拑告终。有时锡雄会用他的脚趾在水中轻探,便能知道是否有蟹,神技也。
夜间用气灯在滩上照蟹是精彩的节目。那些日子, 在滩上,花蟹、沙蚬、钉公、泥揪多的是,每次照蟹都有很好的收获,照蟹回来煲的蟹粥更是回味无穷。可是记忆更深的是坐艇在海边照鱼, 海水是清澈的,
大光灯把十多尺水深海底照得通明。船头的拿着长叉,看见大鱼便插它,花蟹则要活捉,一手拿叉,一手拿捞箕,用叉把蟹赶进捞箕中。冬天有很多大泥鳅,亦是用这方法活捉。我还记得一次圣诞节假期回乡,晚上随路来哥坐艇出海照鱼,三个小时不到便捉了几十斤大泥鳅,十多斤花蟹,这些情景,几十年后的今天, 仍历历在目。
乡间食水主要来自禾田东面的一口井。这井的水水质优良,带有甜味 ,与城市自来水的味道有很大的分别。当年还不懂泡茶,亦无好茶叶,日后回乡定会带一点井水回家泡一壶好龙井,给老伴及女儿尝尝。效果如何仍未知,但心理上,水是故乡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3 10: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namlow:
 請把這些照片補充上教堂獲獎那張帖,另外把陳列館圓籠茶粿蒸籠等照片補去客家食物圓茶粿那張帖,這樣完整一些,麻煩您了。
夏荷21/07/2008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23 10:45 编辑 ]
20080712_2f88ada72cda712596b4cNbNfXXL7o3Q.jpg
20080712_2f70098ad6d51d70850dKNO6yVnOKB9B.jpg
20080712_04da28388767a208b25aprFmKNPko8A8.jpg
20080712_6bf208d301bc9b4e27e6URHmiUtHOp4K.jpg
20080712_43d7148ea596e32ed828dKgCdP6oA8Li.jpg
20080712_246ca4d0cc2d3cfcdabbnVJIBHq1WdHg.jpg
20080712_738a5259f7df582c55deBjplrt3NCPmT.jpg
20080712_23194c959e0e5810f9a671ocS32Ad6Xb.jpg
20080712_daeeb07d246ac9d158e6xT3EnIgE9cxC.jpg
20080712_dd79ac125e5b0c69f0c2wfTPSb5TxG3S.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14: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傳幾張在鹽田梓陳列館拍的照片,第一張大禾桶後面有兩把犁,最左邊高高的是木鍋蓋,蒸圓籠茶粿一定要用的。有一張的耙看見全貌,還有禾鐮。
                  夏荷08/08/2008
=================================================================
图移至<<客家农家用具大全(图)>>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mp;extra=#pid608107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8-6 22:1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19: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namlow ,我本來在客家圖片發帖想請您傳到農具那邊的,
最好一張張分開,圖片大一些看得清楚,我想,許多後生可能沒有看過禾鐮啊。 我讀書的時候常下鄉支農用過,現在機械化了。如果還要禾鐮割禾,禾桶打禾,怎樣養活十三億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6 2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夏荷 的帖子

图移至<<客家农家用具大全(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4 2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