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詳:
http://pots.tw/node/4425
地震發生時,我在北京辦公室。天花板的燈搖了幾下,這對習慣台灣地震的我來說,一點都不算甚麼。後來同事從網路上看到,震中是在四川、震級7.8,我才意識到,這個地震恐怕不是小事。恰好那時候謝英俊建築師在SKYPE上,我馬上跟他講了這事,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會很嚴重!!」................
幾個災區重建的比較
從台灣921災後的經驗當中,可以看出四川災後的重建線索與難度。新奧奧良的重建比較是在社會問題的解決上,至今尚無法克服;房屋還是小事。南亞海嘯方面,大部分可以原地重建,同時多半是農業,回復比較快。
四川的重建經驗會是全新的局面,這已經是生態等級的重建,不只是生計或房屋的重建。如果要移民,就像是生態移民的狀況。
再加上,震中附近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計問題之外,文化與族群聚落的滅絕是最大的威脅,處理這種問題需要特別細緻,在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在日月潭邊的邵族社區蹲點已經九年,我們很清楚文化的重建是高難度的。他們的文化是依附在生活與環境裡頭,少了生活平台的依託,文化就會是虛假的、樣板化的。
今天,龐大的財經力量投入四川災區,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平台會是很大的挑戰,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必須面對。
家屋重建的要點
重建是百年大計,如果做得粗糙,會是另一種破壞。在南亞海嘯災區,如果是大的慈善單位進行重建,蓋出來的房子千篇一律都是規格化的標準房。因為他們為了求效率,使用的只是少數幾套設計圖,很有效率,但很粗糙,沒有辦法因地制宜。
在台灣,政府對家屋重建的投入是間接的,比較是資本主義的模式;透過補貼、利息優惠,由銀行來支持重建,而不是由政府主動蓋房。模式跟中國大陸不太一樣。在大陸,因為這類的機制還不太成熟,政府就必須直接介入。要注意的是,如何因地制宜,避免流於標準化、一體化。
另外一點是,其實,重建本身就是一個生產活動,這裡頭需要多少勞動力、提供多少就業機會?災民自己是否有機會參與在其中?在台灣,重建多半被大的承包商、包工頭給壟斷了,災民只是等著接收房子。只有我們是讓災民能夠參與到重建的生產過程。
如果四川災區的重建施工過程讓災民可以參與,那他們至少有一兩年的工作收入與生活來源,這可以作為他們農業損失的過渡期,而不是讓他們坐等救濟金。
在建築專業領域,從日月潭邵族社區的經驗開始,我們的設計就一直是可以讓居民參與的,並且是環保的綠色建築。災區的重建通常是大量而快速,生態環保的問題就容易被忽略。但,蓋房子是百年大計,要有一百年的眼光。
災難也是一個機會,重建就是在呈現我們這一代人對未來的想像,及其結果。想像通常會很美好,但實際結果可以做多少?台灣的重建有許多的挫折,希望四川的重建不要重蹈覆轍。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12 15:19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