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8|回复: 0

广东汉乐:雅风古韵奏华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 1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刘军 张剑…     日期:2006-06-07 09:37     点击: 165


   200412月12日 ,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大埔县“汉乐之乡”称号。中秋佳节,大埔县举办了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埔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国家级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专家教授、本县乐手共同献上了既富有民族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广东汉乐节目。中州古韵重放光彩,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在大埔举行的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肖根平 摄)


古老汉乐焕发青春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4世纪魏晋时代以来,汉民族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南徙。南迁的汉民族,居住在粤东、闽西和赣南,被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人不仅带来了异乡习俗,还带来了中原音乐,“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据此,广东汉乐已有1600多年历史,即使是宋亡前后算起也有700多年了。广东汉乐不仅传承了宋元明清以来的古韵遗风,还融入了浓郁的南国情调,有着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广东汉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如广东的梅州及惠州、韶关、河源、深圳、汕头,江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台湾及东南亚等华侨聚居地,尤其是在“汉乐之乡”大埔极为盛行,大埔县志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

       建国后,广东汉乐得到充分重视并有很大发展。尤其是1956年,以饶丛举、饶淑枢、罗九香3人为代表的“客家音乐小组”,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获得成功。1962年,由16名乐手组成广东汉乐代表队参加首届“羊城音乐花会”,作专场演出并录制唱片。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广东汉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版了众多音乐资料和乐谱资料,如1982年出版的《广东汉乐三百首》。1998年,大埔汉乐队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演出,汉乐知名度大幅提升。

       广东汉乐的基地在梅州,梅州又以大埔为中心。大埔有着良好的汉乐群众基础:民间汉乐活动盛行由来已久,汉乐演奏点遍布城乡,全县有汉乐队38个,家庭汉乐演奏点60多个,还有专门研究汉乐的大埔县汉乐研究会,有会员200多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音乐家协会会员30多人。



                             市围龙艺苑在演奏汉乐。(汤谊 摄)



曲调丰富雅俗共赏



     广东汉乐婉转儒雅,古朴大方,刚存幽雅,柔含高亢,有自己的完整体系和艺术风格。从汉乐曲牌名称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出水莲》、《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紧贴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卖杂货》、《嫁好郎》等。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舞台上经常可以听到汉乐《出水莲》那优雅高洁的旋律,它已经成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作。从广东汉乐演奏的乐器看,有文乐和武乐(打击乐)之分。文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头弦、提胡、椰胡、唢呐和筝;武乐类的特色乐器有大锣、豌锣、当点。

     广东汉乐的曲目丰富,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有谱可查的曲目就达600多首,其部分乐曲来自中原宫廷音乐、古代音乐,保存了唐代宫廷乐律,如中军班乐曲《大乐》、丝弦音乐《南进宫》。广东汉乐广纳百家之长,如《渔樵问答》是由古琴曲演变或摹仿而来的;有原属琵琶曲的,如《浪淘沙》;有原属戏剧曲牌的,如《得胜令》;也有由民歌、小调转化的,如《剪剪花》。
广东汉乐大体包括“和弦索”、“清乐”、“锣鼓吹”、“中军班”及“庙堂音乐”五大类别。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是同根同生的两朵花,广东汉剧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南国牡丹”,而广东汉乐的许多曲牌就是汉剧的伴奏、伴唱音乐。但是,音乐不是戏剧,她有着自身发展的体系和社会影响。

     广东汉乐与广东音乐(粤乐)、潮州音乐并称为岭南三大地方乐种。可以说,广东汉乐,既有“北味”,又有“南味”,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广东汉乐是客家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完全可以作为建设文化梅州的一个品牌、客家文化盛宴的一道名菜。

创新发展振兴汉乐




     目前,广东汉乐还未有独立的专业演奏团体,汉乐的生存发展环境堪忧。不可否认,民间音乐的不景气现象,全国皆然,汉乐也不例外。造成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民间传统音乐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乐种向前发展。

     广东汉乐的专家和爱好者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大埔县举行的《中国音乐文化·大埔广东汉乐理论研讨会》上,宣读和作书面发言的论文有8篇。这些论文均出自长期致力于广东汉乐和民间音乐研究、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之手,其中有《广东汉乐发展的里程碑》、《汉乐定名辩》、《论广东汉乐的文化品位》、《客家汉乐古筝演奏特点》、《论广东汉乐的现状不容乐观》、《品味汉乐精神》等。这些论文,视角各异,论点鲜明,各有特点,不乏真知灼见和深层思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就今后如何打造汉乐这个品牌,推动汉乐之乡的文化建设等问题,出谋献策,提出了不少富有前瞻性的思路。

    业内人士指出,振兴汉乐在于两个结合:继承与改革创新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首先要提倡有条件的农村、城镇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建立业余演奏队伍,建立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是在节日喜庆重大活动中为汉乐提供表演机会。第三是组织有造诣的专家挖掘、抢救、整理广东汉乐资料,既保存“原汁原味”的古汉乐,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时代风貌、民族气魄、地方风格的精品,走出“围龙”登上省和全国以至国际艺术舞台。第四,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广东汉乐创作、演奏人才。除省级音乐院校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外,我市专业院校(系)也应结合开设汉乐专业课程,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则设培训点。第五,鼓励引入市场机制,在旅游景点提供演出舞台,组织有高水准的专业或业余队伍献艺,作为一项旅游项目来承办。

     如今的梅州,无论是在城镇社区,还是广大农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求美求乐成为一种时尚,节日、喜庆演奏、欣赏汉乐逐渐成为人们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综观汉乐的历史,既有高雅艺术的内涵,也具平民艺术的特征,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在建设“文化梅州”,缔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来源:http://whmz.mzedu.com/msfq/2006-06-07/1149644514d859_1.html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7-1 10:4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1 15: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