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35|回复: 12

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5 18: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zjwx888.com/xgjj/newind/file/2xg_11.htm
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初探(2004-5-1 14:17)
--------------------------------------------------------------------------------
作者:胡玉清

  前些年,一位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国民党退役将军,在江西省兴国县参观“兴国籍解放军将军生平展览”时,感慨地说:“兴国县不但是共产党的将军县,也是国民党的将军县,真不知道什么风水,使兴国县出了这么多将军。”
  确实,许多来过兴国县的人都很惊讶,这个过去地处偏僻、交通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实行军衔制的十年间,竟有54位兴国籍将领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为著名的共和国将军县。而在国民党军离开大陆前,兴国籍的国民党将军则有27位。
  兴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客家将军县”?
  很多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从党史角度上解释,与兴国相邻的宁都、于都等县,革命时间都不比兴国晚,参加红军的人数和烈士数也仅略低于兴国而已,而瑞金更是红色故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但这些地方的将军都远没有兴国的多。显然,兴国成为“将军县”,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因素。
  兴国县将星璀灿,引起了许多客家研究者的关注。兴国成为“将军县”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兴国县是个客家县,客家人在不断迁徙开拓的过程中,形成了和中原、土著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即客家文化,兴国成为“将军县”是与兴国人的这种文化背景分不开的。本文笔者试就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客家人从军尚武的传统孕育兴国籍将星脱颖而出
  客家人自古就有从军尚武的传统。相传中国最早的客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逃往南方的六国遗民。其中有一支是被秦始皇派往南方伐木的六国降卒,他们不甘屈辱,遁入兴国县的上洛山区,“义不帝秦”,史称“木客”。秦始皇无意中使这些“木客”成为中国客家人的始祖。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都产生了大量战败而不屈者,他们举家南迁,隐入赣、粤、闽之间的崇山峻岭,成为客家先民。客家人大多是军人武士的后裔,他们的血液里,融注着从军尚武的英雄气概,有以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为荣的传统。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兴国县设立抗元都督府,领导抗元斗争时,就称赞说:“兴国人物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阳气,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就是对客家人性格特征的一个客观评价。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闽、粤、赣客家子弟云集广州,投身革命。在黄埔军校前四期毕业生中兴国籍的学生就达3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将军。而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的兴国人胡谦、陈奇涵、王根僧,一个成了国民党上将,一个成了共产党上将,一个既授国民党军中将衔,后又担任了共产党军副军长。这些有趣的巧合,足以说明客家人从军报国的热情。红军时期,就有整师整团都是兴国客家子弟的现象。解放军上将肖华,14岁时瞒着父母当红军,他母亲闻讯追了30里,给他一双布鞋,唱着山歌为他送行:“红旗插上南京日,公忙勿忘寄家音。”兴国客家人就是用这种方式,送出了8万子弟参军参战。可以说,兴国能成为将军县是和兴国大量的从军人数分不开的,是和客家人从军尚武分不开的。
  二、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禀赋培育兴国籍将军成长
  客家人从富庶的平原,迁往贫瘠的山区,白手创建家园,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维持生存,故能形成一种吃苦耐劳、矢志不移的性格。客家人把这种禀赋带入军队,往往能够承受更多的苦难,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脱颖而出,成为将军。
  在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全军减员80%以上。能够幸存下来的,都是特别能吃苦的官兵。兴国县的长征幸存者较多,新中国成立后还有500多人。兴国籍少将杨卓,在长征中的会理战役时腿部负伤后,部队将他安置在老百姓家里,他柱着棍子,一路要饭追到陕北归队,成为解放军里的一位“瘸腿将军”。兴国籍另一位少将谢良,21岁担任红军师政委,他在西征祁连山时膝盖负伤,部队打散了,他和别的伤员一起,困在荒山八天八夜,战友在绝望中自尽了,他却顽强地爬下山,历尽艰险,三年后凭一条腿回到了延安,成为解放军里的“独脚将军”。兴国籍将军,大多是凭藉客家人这种吃苦耐劳的禀赋,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
  三、爱国爱乡的观念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
  客家人自古是聚族而居,他们食物相与,守望相助,形成了浓郁的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观念。兴国子弟把这种观念带入行伍,同生死、共患难,相互激励,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
  兴国的胡谦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时,援引了不少家乡子弟入学。他出任国民党军18师师长时,又从军校选拔了一批赣籍学生担任军官,从而为兴国县产生一批国民党将军提供了条件。
  红军时期,兴国人在参加红军时,曾公开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红军十年八年都可以,就是兴国人要在一起,不编散。”红军里唯一以地名作番号的正规师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这个师除少数军官外,清一色是兴国人。这种独特的从军现象,是客家乡土观念的典型表现。在兴国的从军史上,也有整师加入国民党军的情况。1949年,兴国籍国民党将军胡信,在兴国利用宗族观念,招募了约四千名青年,编为“蟠龙师”,企图凭子弟兵来与解放军周旋,但又不敢在兴国与解放军交战。8月初,“蟠龙师”在兴国县北面的遂川县与解放军144师遭遇。有趣的是,解放军144师政委钟文法(后授少将军衔)也是兴国人。国共两党的兴国籍将军,在战场上交锋。结果是刚编成的“蟠龙师”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被胡信带往台湾。
  战场硝烟已经消逝半个多世纪,生死搏斗已经成为历史,但客家将军的精神和风采,仍是我们珍贵的传统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和发掘。  前些年,一位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国民党退役将军,在江西省兴国县参观“兴国籍解放军将军生平展览”时,感慨地说:“兴国县不但是共产党的将军县,也是国民党的将军县,真不知道什么风水,使兴国县出了这么多将军。”
  确实,许多来过兴国县的人都很惊讶,这个过去地处偏僻、交通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实行军衔制的十年间,竟有54位兴国籍将领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为著名的共和国将军县。而在国民党军离开大陆前,兴国籍的国民党将军则有27位。
  兴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客家将军县”?
  很多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从党史角度上解释,与兴国相邻的宁都、于都等县,革命时间都不比兴国晚,参加红军的人数和烈士数也仅略低于兴国而已,而瑞金更是红色故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但这些地方的将军都远没有兴国的多。显然,兴国成为“将军县”,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因素。
  兴国县将星璀灿,引起了许多客家研究者的关注。兴国成为“将军县”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认为,兴国县是个客家县,客家人在不断迁徙开拓的过程中,形成了和中原、土著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即客家文化,兴国成为“将军县”是与兴国人的这种文化背景分不开的。本文笔者试就此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客家人从军尚武的传统孕育兴国籍将星脱颖而出
  客家人自古就有从军尚武的传统。相传中国最早的客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逃往南方的六国遗民。其中有一支是被秦始皇派往南方伐木的六国降卒,他们不甘屈辱,遁入兴国县的上洛山区,“义不帝秦”,史称“木客”。秦始皇无意中使这些“木客”成为中国客家人的始祖。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都产生了大量战败而不屈者,他们举家南迁,隐入赣、粤、闽之间的崇山峻岭,成为客家先民。客家人大多是军人武士的后裔,他们的血液里,融注着从军尚武的英雄气概,有以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为荣的传统。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在兴国县设立抗元都督府,领导抗元斗争时,就称赞说:“兴国人物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阳气,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就是对客家人性格特征的一个客观评价。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闽、粤、赣客家子弟云集广州,投身革命。在黄埔军校前四期毕业生中兴国籍的学生就达39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将军。而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职的兴国人胡谦、陈奇涵、王根僧,一个成了国民党上将,一个成了共产党上将,一个既授国民党军中将衔,后又担任了共产党军副军长。这些有趣的巧合,足以说明客家人从军报国的热情。红军时期,就有整师整团都是兴国客家子弟的现象。解放军上将肖华,14岁时瞒着父母当红军,他母亲闻讯追了30里,给他一双布鞋,唱着山歌为他送行:“红旗插上南京日,公忙勿忘寄家音。”兴国客家人就是用这种方式,送出了8万子弟参军参战。可以说,兴国能成为将军县是和兴国大量的从军人数分不开的,是和客家人从军尚武分不开的。
  二、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禀赋培育兴国籍将军成长
  客家人从富庶的平原,迁往贫瘠的山区,白手创建家园,他们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维持生存,故能形成一种吃苦耐劳、矢志不移的性格。客家人把这种禀赋带入军队,往往能够承受更多的苦难,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脱颖而出,成为将军。
  在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全军减员80%以上。能够幸存下来的,都是特别能吃苦的官兵。兴国县的长征幸存者较多,新中国成立后还有500多人。兴国籍少将杨卓,在长征中的会理战役时腿部负伤后,部队将他安置在老百姓家里,他柱着棍子,一路要饭追到陕北归队,成为解放军里的一位“瘸腿将军”。兴国籍另一位少将谢良,21岁担任红军师政委,他在西征祁连山时膝盖负伤,部队打散了,他和别的伤员一起,困在荒山八天八夜,战友在绝望中自尽了,他却顽强地爬下山,历尽艰险,三年后凭一条腿回到了延安,成为解放军里的“独脚将军”。兴国籍将军,大多是凭藉客家人这种吃苦耐劳的禀赋,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
  三、爱国爱乡的观念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
  客家人自古是聚族而居,他们食物相与,守望相助,形成了浓郁的团结互助、爱国爱乡的观念。兴国子弟把这种观念带入行伍,同生死、共患难,相互激励,促进了“将军县”的形成。
  兴国的胡谦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时,援引了不少家乡子弟入学。他出任国民党军18师师长时,又从军校选拔了一批赣籍学生担任军官,从而为兴国县产生一批国民党将军提供了条件。
  红军时期,兴国人在参加红军时,曾公开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红军十年八年都可以,就是兴国人要在一起,不编散。”红军里唯一以地名作番号的正规师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这个师除少数军官外,清一色是兴国人。这种独特的从军现象,是客家乡土观念的典型表现。在兴国的从军史上,也有整师加入国民党军的情况。1949年,兴国籍国民党将军胡信,在兴国利用宗族观念,招募了约四千名青年,编为“蟠龙师”,企图凭子弟兵来与解放军周旋,但又不敢在兴国与解放军交战。8月初,“蟠龙师”在兴国县北面的遂川县与解放军144师遭遇。有趣的是,解放军144师政委钟文法(后授少将军衔)也是兴国人。国共两党的兴国籍将军,在战场上交锋。结果是刚编成的“蟠龙师”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被胡信带往台湾。
  战场硝烟已经消逝半个多世纪,生死搏斗已经成为历史,但客家将军的精神和风采,仍是我们珍贵的传统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和发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26 08: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探讨

给人以启迪,这块资源太深厚了,有待于挖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5 1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探讨

是啊,这是我们客家人的骄傲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5 22: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探讨

龙南却相反出了几个国民党的将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7 14: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兴国——客家将军县-成因探讨

要说我们兴国是将军县啊  还不只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啊  还有一 个是国民党的将军啊  他的名字叫胡迁!是兴国县城人啊  还是国民党的元老呢!  在国民党里头是 上将、呢!还是蒋 介石的老师呢! 可惜死的太早拉!他死后的祭文都是孙中山给 写的呢!可见 而知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对他做一些细致的研读,这个我对兴国客家的如何简单的概述,
尚武  懂军事,善于领导,
吃苦耐劳的禀赋
爱国爱乡
同生死、共患难,相互激励
其中尚武 有领导能力,是很多地方的客家人没有的那种精神,也是兴国客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发表意见,不要偏离主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辈的血不会白流,先辈的精神和风格我们不能丢!
在平时闲聊时,我也以兴国人为自豪!
但是,在和平的建设年代里,我们的同辈中有少数仍是“匪性”不改
有时真是令人失望的

请各位不要砸砖头!
为什么我们能出这么多将军,却经济依然落后?
希望兴国不仅是将军县,还将会是文明县、经济强县
唯其如此,才不会给将军县的牌子抹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 21: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兴国人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5 1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bestlam19 at 2004-5-2 21:15
我也是兴国人啊!
说一点有建设性的话,作为一个兴国人,不关心自己的家乡的历史。可悲,多多对历史思考。这个东西给你们带来动力。也给所有客家人带来动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5 11: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关是是哪个党派的将军
都是将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6 21: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对这个主题进行解释,我保证给它加较高的分,希望大家对仔细点看,去思考这个问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6 23: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国文化招牌的主题是什么啊?

兴国县历史悠久,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创造了有明的兴国山歌和诞生了共和国54位将军,这其中自有他的原因,而这些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我高中的时候很希望能在新华书店买到一本兴国县志,但没的买啊,这几年地理学科方面很兴修地方志。我也希望兴国县志办能尽早的让我看到我们兴国的历史书和地理书。
     说回来呢,兴国具有如此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我们就得去开发,这就涉及到形象问题也是招牌问题了。我们的招牌应该定位于赣南客家北区和兴国县的红色文化和山歌还有中国有名的堪舆术第一村 还有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0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4年实行军衔制的十年间,竟有54位兴国籍将领被授予将军军衔,成为著名的共和国将军县。而在国民党军离开大陆前,兴国籍的国民党将军则有27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