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1|回复: 4

两岸"张廖"一脉牵(福州晚报08050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5 11: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岸"张廖"一脉牵

图一


图二

■张元锦文/图  来源:福州晚报
  
  2007年6月20日前后,来自台湾的六十多位廖姓宗亲冒着盛夏酷暑,来到诏安县官陂镇。在当地张氏宗亲的夹道欢迎下,他们心怀虔诚,缓步走进张氏宗祠“禋成堂”顶礼膜拜。近二十年来,台湾廖氏宗亲到官陂张氏宗祠祭祖,已有数十次了。人们也许会感到惊奇:廖氏宗亲怎么到张氏祖祠祭拜呢?
  1
  “张廖”历史演变
  地处诏安县北部的官陂镇,全镇数万人,绝大部分是张氏子民。他们原先既可姓张,也可姓廖,还可张廖合用。其原因得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张公廖母”。
  元顺帝年间,与诏安毗邻的云霄县西林和尚堂张天正的第三儿子张愿仔(又名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教私塾,后与当地廖化公(又称廖三九郎)独生女儿大娘结为秦晋之好。婚后,廖翁视婿如子,将田园家产全部交由爱婿掌管;贤婿侍奉岳父母如亲生爹娘,孝顺敬重;小两口又十分恩爱,一家人和和睦睦。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愿仔48岁,喜得贵子,取名友来。17年后,父亲积劳成疾,得了重病,临终时,嘱咐友来说:“子孙后代,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友来听了,向父亲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当书张,以报廖公之德。若移居他乡,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父亲满意地点点头,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自此,“张廖”遂成一脉,是“一嗣双祧”的一族。
  此后五百余年,张廖氏子孙按此祖训书写自己的姓氏:在祖籍地官陂,活着书廖,亡故书张;外出谋生的,书张、书廖、或合书“张廖”均可,其中迁往台湾的,大部分沿用“活廖神张”,也有“张廖”合用的,如旅日宗亲张廖富源就是一例。到了民国初年,官陂进行户口登记,情况发生了变化:年老的书廖,年轻的书张;上私塾的书廖,上新学堂的书张;女孩子书廖,男孩子书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官陂除个别妇女沿用廖姓外,其余的都改为张姓。由此可见,凡是官陂“张公廖母”派下的张姓、廖姓、张廖姓,无论你在何方,都是同一祖宗,同一血脉。
  2
  渡海赴台拓荒
  那么,“张公廖母”的后裔是何时背井离乡,渡海到台湾拓荒垦殖的呢?这不能不提到廖朝孔三兄弟及其两位堂兄弟,也要提到廖必达。他们都是官陂“张公廖母”的后裔。
  廖朝孔是官陂张元子公的第十二代孙,康熙四十年(1701年),他年仅24岁,血气方刚,精通诗文。其立命之本是:“读书可以养气,耕田可以养生。”他得知渡海赴台垦荒大有前途,便和兄弟、堂兄弟一起,不顾清王朝的“海禁”,偷偷登上破帆孤舟,劈波斩浪,踏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来到云林县二仑乡落脚,面对荒野茫茫,胼手胝足,开荒造田,播种五谷,逐渐过上了好生活。
  其实,廖朝孔等五人并非第一批渡海赴台垦殖的张廖子民。在此之前,已有官陂张廖后裔在台湾拓荒。据有关资料记述,廖朝孔赴台之前,曾“从台湾归来的亲朋口中听到‘前往台湾开荒,前途无可限量’”。这说明早有亲朋在台湾垦殖。廖朝孔踏上台湾土地时,“已有宗亲廖必达等人在港尾、田心仔地区开垦”。这也说明廖必达等人到台湾比廖朝孔更早。又据族谱记载,廖必达的父亲、第九世祖廖旭廷,生于己酉年,以此推算应为1609年。廖朝孔到达时,廖旭廷如健在,应是92岁的耄耋老人,廖必达也该五六十岁了。他们赴台开荒,当是青壮年时候,估计在台已有几十年时间。就是说,早在17世纪后半叶,官陂张廖子民就渡海到台湾拓荒了。
  如今,在台湾各地生活的张廖氏后裔,薪火相传,人丁兴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十余万之众。他们与官陂的张氏宗亲是同一祖宗、同一血脉的。
  3
  两岸交流频繁
  廖朝孔等人赴台垦荒之后的一二十年间,又有二三十人官陂族亲去台。到乾隆年间,逐渐开放“海禁”,有更多的官陂廖姓族人赴台拓荒。在此后的二三百年间,他们把近一万公顷的不毛荒野,垦殖成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的黄金宝地。
  赴台创业的官陂张廖氏先人,他们身在他乡,心系故里,时刻不忘根之所在。在云林县,建有廖氏宗祠“崇远堂”(见图一、图二),是台湾三大宗祠之一。“崇远堂”大门的一副长联是:“崇建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诏邑”就是指诏安,“官陂”更明白了,“虎溪”即云林县的虎尾溪。这副对联点明了他们来自诏安官陂,要子孙牢记在心。在台湾各地,共建有廖氏家庙祠堂三十多座。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两岸张廖氏族亲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每年清明节,台湾廖氏族人返回官陂祖地祭扫祖坟、祭拜祖祠;官陂宗亲也常到云林县等地探望族亲,并抄录渡台宗亲所繁衍的子孙姓名,带回官陂,编入族谱。
  长期以来,两岸张廖氏宗亲的交流十分频繁。据了解,官陂彩霞村民众擅长“打拳头”(武术),又会舞狮,还有疗效奇特的跌打药。这些都由赴台廖氏宗亲传到了台湾的西螺、港尾一带。台湾南投地区的乌叶荔枝,质地优良,也是从官陂移植过去的。而官陂又粗又长的“台蔗”,是赴台宗亲从台湾带回来种植的。官陂民众信仰的神灵“靖天大帝”,据传是赴台族亲返回官陂修坟时,挂在树上的香火袋发威显灵的;官陂每年冬天都要为“靖天大帝”演戏十日,做醮五天,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人民幸福。此外,两岸张廖氏聚居地区的风俗习惯、民歌民谣,也相同或相似。
   4
  海峡难隔亲情
   1987年,台湾当局不得不取消“戒严令”,开放台胞回祖国大陆探亲谒祖。廖氏宗亲、西螺镇的廖源郎、廖万权按捺不住,迅速行动,于1988年11月第一批回祖籍地官陂寻根祭祖。1990年春末,云林县二仑乡来惠村数十人宗亲也回到官陂祭祖。他们都受到了镇领导和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宗亲廖木信返台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数百名学生敲锣打鼓,列队欢迎我们这批来自台湾最大的宗亲团队,盛况感人。……当我们能以母语(客家话)与他们交谈时,官陂父老更是喜形于色;连祖地孩童对我们能操母语互谈,更是啧啧称奇。……我们怀着眷恋不舍的心情,挥别祖籍地。是夜,回想起盛情感人的迎接和踏上祖地芬芳的土地时那种浓郁乡情,真是令人彻夜难眠。”从此之后,回官陂探亲祭祖的台湾廖氏族亲络绎不绝;廖木信先生回来的次数更多,他返台后,热情地向族亲们介绍官陂祖地的风土民情。
  许多台湾廖氏族亲回到官陂,既寻根问祖,又热心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他们对祖祠“禋成堂”尤为关注。张氏大宗祠是张廖氏最古老的祠堂,因年久失修,已显破旧,失去威仪。首批回乡祭祖的廖源郎、廖万权二位宗亲,捐资10万元新台币,重修神龛。1999年,官陂张氏宗亲决定重修“禋成堂”,在台宗亲更是热心,捐了数十万元人民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内外张廖氏宗亲同心协力,祖祠重修工程终于在2001年仲秋时节顺利竣工,气象一新。两岸张廖氏宗亲的血脉亲情比东海还深……  


[ 本帖最后由 明堂 于 2008-6-5 11:4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1: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好昨天拜访张元锦老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cba0301009sui.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3: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昨天早上,我因写一篇文章与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在我们那里,有一种在端午节去挖野草的习俗,而这种草也只在端午节上午才到山上去挖,这种草叫“灯kiang草”,我以前把它叫“灯青草”,后来觉得不够形象。昨天早上,我又在漳客网里征求网友的意见,上官紫剑、游公打虎、power等许多网友共同讨论后,觉得叫“灯凉草”比较形象合适些。
   没想到中午话题上来后,张老先来问我,你知道“灯kiang草”是什么草吗?我查了许多资料都找不到。我大喜,告诉张老,我们老乡昨天正为这个“灯kiang草”讨论了许久呢,但是许多植物图片都对不上来。
------------------------
有人写“丁擎草”,请上图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15: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严教授好,近日冷落了社区,惭愧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16: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记得常回来看看,继续关注客家话题就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