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 0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桫椤
【基本介绍】
桫椤 suōluó
科属:桫椤科(Cyatheaceae)
保护级别:一级
名称: 树蕨 类别: 草花
别名: 桫椤、台湾桫椤、蛇木 科名: 桫椤科
拉丁名: 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
【地域分布】
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
海拔下限(米):通常400,最高1500,最低200
海拔上限(米) :通常900,最高1600
【生态习性】
为半阴性树种,喜温暖潮湿气候,喜生长在冲积土中或山谷溪边林下。
在距今约1.8亿万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闽南侨乡南靖县乐主村旁,有一片傻子带邸林。它是中国最小的森林生态系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稀有的多层次季风性傻子带原始雨林”。在那里有世上珍稀植物桫椤。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新西兰是桫椤产地之一。它也是新西兰的国花,被人们所保护着。
·生长现状
渐危种。本种孢子体生长缓慢,生殖周期较长,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而湿润的环境。由于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缩小,现存分布区内生境趋向干燥,致使配子体生殖环节受到严重妨碍,林下幼株稀少。加之茎干可作药用和用来栽培附生兰类,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减少,有的分布点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随植被的缩小而上升。若不进行保护,将会导致分布区缩小,以致于灭绝。
·生长特性
本种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桫椤在我国分布很广,从北纬18.5°至30.5°。最北的记录为四川邻水县,该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气候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偏高约2--4℃,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干湿季节明显等特点。土壤多为酸性。
【形态特征】
树形蕨类植物。茎直立,高1-6米,胸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披交织的不定根。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具窄而色淡的啮蚀状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连同叶轴和羽轴具刺状突起,背面两侧各具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轴;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0.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一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一12厘米,宽1.2一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具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具短柄,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的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具钝齿;叶脉在叶片上羽状分叉,基部下侧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球形,膜质。
【分类情况】
桫椤科在全世界共有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根据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结果,我国有2属14种和2变种,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黑桫椤被并入桫椤属作为亚属处理。桫椤科的主要分类特征是叶柄基部的鳞片,叶轴上的气囊体,孢子囊的孢子数目和囊群盖等。
我国桫椤属(Alsophila),又称木桫椤,全世界共约230种,我国有11种和2变种,分桫椤亚属和黑桫椤亚属。
1、桫椤(A. spinulosa)
2 、中华桫椤(A. costularia)
3、南洋桫椤(A. loheri)
4、阴生桫椤(A. latebrosa)
5、兰屿笔筒树(A. fenicia)
6、黑桫椤(A. podophylla)
7、毛叶桫椤(A. andersonii)
8、大叶黑桫椤(A. gigantea): 1)大叶黑桫椤 2)多脉黑桫椤
9、粗齿桫椤(A. denticulata)
10、小黑桫椤(A. metteniana): 1)小黑桫椤(原变种var. metteniana) 2)光叶小黑桫椤(变种var. subglabra)
11、西亚桫椤(A. khasyyana)
【保护价值】
桫椤科植物是一个较古老的类群,中生代曾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存种类分布区缩小,且具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桫椤株形美观别致,可供欣赏。
1、研究价值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观赏价值
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拔,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3、药用价值
桫椤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约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状茎具清热解煮等功效。
桫椤谷的自然条件及保护现状
【濒危原因】
椤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坏,种类濒临绝灭,分布区也大幅度收缩,仅残存于热带、亚热带。脆弱环境中“避难”引起我国植物学家及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焦虑。
根据专家们试验和观察,桫椤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桫椤成年株每年产生孢子数量多,但死亡也多。
2、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从萌发至形成幼孢子体这一过程,费时达1年以上,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 影响萌发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迟以后的发育进程。
3、桫椤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胚胎等过程对环境要求严格,发育对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区域生栖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围5米范围内也限制了生长桫椤幼株,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更小了。尽管桫椤偶尔也能侵入并幸存在新的森林区域,但它竟争不过当地迅速生长的植物。
4、桫椤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长,生殖过程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发育进程完全受变化的环境控制,不利于生存发展。
5、桫椤无完善的根系,很难适应现存变化较大的生态环境。
6、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土层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受到毁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就受到威胁或毁灭。
7、人为直接砍伐,使生长数年的或几十年的桫椤毁于一旦,近年来,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保护措施】
本种有的分布区虽已包括在自然保护区内,贵州还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但多数地区尚未加以重视。如四川峨眉山过去桫椤分布很多,如今只有数十株散生在伏虎寺溪沟两侧。建议当前保护重点应以四川邻水、犍为、峨眉等地区为主建立桫椤保护区,同时进行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扩大分布面积、避免分布区南缩。在福建省福安市瓜溪桫椤保护区里也有大量的桫椤,近两年开始了严密的保护措施。
【栽培要点】
本种适宜于透气透水好的肥沃砂壤,土壤适宜为酸性。现在广州和香港植物园内均有栽培。1984年四川成都生物研究所已用组织培养法育苗成功。
【附】处于北回归线上的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境内遗存着大面积“恐龙食物”桫椤。
这片桫椤林分布于距墨江县城110公里的泗南江乡。据墨江县环境保护局介绍,这片桫椤林集中成片生长着,仅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桫椤就有10万余株,最粗的胸径达30多厘米,是难得的天然优良中华桫椤野生种质“基因库”。目前,云南省已在此设立了桫椤自然保护区,整个保护区面积达6222公顷。
桫椤树形奇特,树干似笔筒,树叶似孔雀尾巴散开,树干富含淀粉,是唯一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墨江境内的桫椤有的树干高达10多米,叶片有2米多长,像一把巨型雨伞,尽展“树蕨”风采;有的树干虽仅高几十厘米,却充满生机。
化石测年表明,桫椤起源于距今3.6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繁盛于侏罗纪。专家介绍说,作为蕨类植物的典型代表,桫椤当时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茎叶中含有大量淀粉,更适合当时的恐龙享用。桫椤特别喜水怕冷,但到了白垩纪,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和寒冷,生物进入了新的灭绝周期,桫椤这种曾在地球上盛极一时的植物濒临绝种,仅幸存于尚保存着古代气候特征的少数热带、亚热带地区。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树干有小毒,应当防范。
http://baike.baidu.com/view/2330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