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江华县客家人初步调查
黄纯彬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正南边陲、湘桂粤三省(区)结合部,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全县幅员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人口45万,其中瑶族人口25.7万,占总人口的57.1%。此外也有不少是来自闽粤赣边区的客家人。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客家人是指明清时期从闽粤赣边区迁入湖南的客家人后裔,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外界并不非常了解,一些学者有所涉及,如罗美珍、邓晓华著《客家方言》在谈到湖南客家话的分布情况时说:“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陈立中教授的《湖南客家方言分布概况》提到:“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的鲤鱼井、竹园寨、花江、白芒营、中洞、两岔河、大墟、小墟、未竹口、大锡、码市、竹市、界牌、湘江等乡镇的不少村落都有居民说客家方言。”但是这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显得粗略不够详尽。2003年10月,笔者到江华县作了一个多星期的初步调查了解,对江华县客家的分布、源流、语言保留等情况综述如下。
一、客家分布
经调查了解,江华县的客家人及后裔达到13万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30%,是湖南省内客家人口数量比较多的县市之一。这些客家人散居于该县的大部分乡镇,较为集中的区域为北部的沱江镇、界牌乡、桥头铺镇以及“岭东”(江华县东部山区)的大瑶山一带。
沱江镇原属沱江区,现为县城所在地,该镇的客家人十分分散,客家人分布的村落有:鲤鱼井、六积湾、大鹿冲、湖储口、百家尾、洪桐、堆子脚、架坝田、双洞、沱岭、牛栏车、山口铺、羊古车、百竹、杨花庙、茶塘、水东、东园、聂家寨、德桥河、蚂蝗塘、渡湾等,客家人口达到2万多人,是江华县客家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
界牌乡与道县的井塘瑶族乡及江永县的详霖铺镇相连,有6千左右的客家人口,其中大林江村(原属江永县)就有2014人为客家人,是江华县比较大的客家村落,此外洪塘村也有1700左右的客家人。
桥头铺镇有赫洞和下车等村庄居住着客家人,该镇客家人口大约有5千人。
岭东地区的客家人主要和瑶族人杂居,客家分布十分广阔,人口比例也比较大,如在大锡乡客家人分布在绝大部分村落,客家人口约有3000人,占总人口的2/3左右。又如水口镇的黄氏大部分也为客家人,大约有2000,分布于不少村庄;水口镇暗冲村是一个小村庄,总人口才200人左右,其中客家人占了120余人;水口镇滂水村有9个组,客家人占了3个组;高兰村客家人也占了半数……
此外,岭东地区的大圩、小圩、贝江、花江、未竹口、两岔河、码市、湘江等乡镇的不少村庄也都居住有客家人,在整个岭东地区,客家人口不下7万。
除了上述乡镇之外还有不少乡镇有客家人的分布,如东田、桥市、大路铺、河路口、中洞、百芒营、白马、大市桥等乡镇的部分村落有客家人居住,如大路铺镇的仙石村就有1500左右的客家人,又如桥市乡的竹园寨,白马乡的上石马村,大市桥镇的九公岭也都是客家人的村庄。
总的来看,江华客家人分布的特点为:1.分布十分分散。现今江华的客家人,基本上每个乡镇都有客家人的村庄,但是没有客家人十分聚居的纯客家乡镇。2.大杂居小聚居在边界山区或河流上游。像客家人数量比较大的岭东一带就是山区,该地区被九疑山、萌渚山和南岭所包围,也是瑶家人的大本营,这与客家人迁来的时间较晚有关。据了解,客家人大多举族而迁,当来到江华时,很多地方都被当地人所占据,客家人只好分散到各个乡镇人口比较稀落的村庄定居,同时向瑶家人的大本营岭东山区迁徙。也有部分客家人居住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比较典型的是大林江村,该村经常发生水灾,原住在这里的当地人也只好迁走,客家人却一直定居下来,大林江村是客家人拥有少数比较肥沃的土地之一。
二、源流
江华县各乡镇的客家人的源流都是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而他们的先祖大部分在江西鹅颈潭住过。从族谱、口啤就可见一斑了。
1.族谱
沱江镇架坝田村的蓝忠介(原沱江区委书记,客家人)清楚地记得蓝氏族谱上记载他们来自江西黄土坑鹅颈潭,谱上的字辈排列共有17个字:茂、子、成、仁、义、礼、智、信、忠、相、连、启、功、名、久、远、昌,现为“功”字辈,迁入江华已经250多年了,蓝老先生还说道,谱上他们的原籍为福建上杭,后迁入广东嘉应州再迁到江西鹅颈潭。而在嘉应州的具体地名与年代却无从考究。
沱江镇六积湾村的李树茂(原沱江区区长,客家人)告诉笔者,他们的族谱上记载着,先祖是以福建迁到广东嘉应州再迁到江西鹅颈潭,后才来到了江华县。他们的字辈排列口诀是:金、文、向、光、堂、铬、甫 、树、熟、芳,迁到江华已经近300年的历史了。
沱江镇鲤鱼井的客家老人刘耀贵也拿来族谱,族谱上的资料显示,他们的先祖为广东兴宁人,客家刘氏搬来的时间有长有短,分布地区不仅在江华,还迁入了广西一带。下面是从谱上摘录的部分资料:
光绪三十一鸿岁乙已志茂公嗣孙重修。始祖源明公公至广传公一百五十代乃一十四大房巨字起派转第一代世系。
一世 巨源公,广传公之长子也,字云,马氏生,妣苏氏、冯氏、林氏、杨氏、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东济南府中宪大夫,原住兴宁县北相水罗塘岗上十三都龙龟洞(今黄陂陶古)立业。葬于梅县大坪古湖尾龙牙村黄龙寨竹叶扫地形,坐西向东。
四世 仲贵公(三子),配赖氏生子一文宗,徙本县(江华县)城西婆城立业。
九世 承绪公(三子),兴宁潭坑大坝里迁永安县(福建)立业,迁徙居安迳里分茅塘三家村居住,今江华岭东刘鼎松是其子孙,葬石塘背坐北向南。
九世 承业公(四子),住本县(江华)又分永安县立业,葬广东嘉应州兴宁北厢潭坑官铺前杨圣知土贡边坪远界二土贡。
十四世 志茂公,生于雍正,兴宁潭坑老屋移居十三都中坑司中坑马墩长兴立业,公自 年(失考)迁居湖南永州鲤鱼井开基立业,创造屋宇,辛山乙向没于乾隆戌寅年九月初八日未时葬于本县猪头山猛虎下山形。
十五世 玉朝公,生于雍正乙卯年十二月丑时,原居江华县小地名鲤鱼井开基立业,自乾隆三十七壬辰岁携子无龙无清迁居本县泽塘开基立业,与子孙永远之与,没于嘉庆甲戊年十月二十八日子时葬于龙岩庙正作辛山乙向辰戌辛西分针。
十六世 元亨公,生于乾隆癸仇年九月,住江华鲤鱼井,嘉庆丁亥迁居广西平乐府恭城县深塘州小地名九十二开基立业,起造屋宇,壬山丙向葬于西边大井坐西向东。
十七世 从江华泽塘迁入大鹿冲(沱江镇)
十八世 从江华泽塘迁至广西平乐茶城景府关狗仔榨新塘州立业。
江华客家刘氏的字辈排列为:巨、明、天、仲、贵、贤、显、世、承、忠、湖、学、粤、若(志)、玉、元、建、光、宗、耀,据介绍,客家刘氏自“仲”字辈来江华,如今是“耀”字辈后还有四辈,由此可见,他们来江华的历史已经有20代,而迁到鲤鱼井也有十代,约200年了。
界牌乡大林江村的客家李氏达到1200余人,为客家李氏十分聚居的村落。该村李道平先生(江华客家李氏族谱的理事)告诉笔者,他们都是客家李氏开基祖火德公的后代。其祖辈迁徙的历史是这样的:四世祖从上杭县迁入广东程乡(今梅县)石子冈马料井,七世祖又从程乡搬到兴宁东厢羊子岭岈子背,后来又迁入江西鹅颈潭罗木坑三瑶村定居,十九世祖常盛公三兄弟一同带着家眷迁入江华,二哥居于吴家桥,到现在才100多人;常盛公居于大林江;四弟居于堆子脚(属沱江镇)。在70多年前大林江村的部分客家李氏还迁往广西狼虎关一带。目前大林江村的李氏已经达到第30世,这也说明了客家李氏迁入江华已有十一代,200余年了。
2.口啤
据了解,江华县一些年长的客家人对自己的原乡和源流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年青一代的客家人对原乡印象都十分模糊,对迁徙历史更是也一无所知,像洪塘村的客家人,除了几位老人对客家情况比较了解之外,其他人只知道自己来自鲤鱼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长者告诉笔者,相传江华客家人源出江西鹅颈潭,大多都是举族而迁到江华的,当时客家人迁来的时候都有两样东西是与众不同的,一是祖先的遗骨,二是陈旧的族谱。他们把这两样东西视为自己的生命,十分爱惜,等找到落脚点后,便把祖先的遗骨安葬好,有的还返回到江西联络感情或修谱。各客家姓氏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禅堂或会馆来加强宗族、支系的联系,最有名的是江华县城里由闽粤赣三省客民共建的“客边会馆”。
三、语言保留情况
江华的客家人被本地人称为“客边籍人”,称客家话为“客边话”;而客家人自称为客家人,称自己的母语为“客家话”或“客边话”。江华县客家话在一部分客家话的人口里还称得上是原汁原味,本人用粤东客语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任何障碍。欢喜之余,我们却发现江华客家话的情况已不叫人乐观,因为越来越多的客家后生人已经完全不会讲客家话,江华的客家话正在快速流失之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老龄化的语言。
界牌乡大林江村号称是江华县客家话保留最好的村落,全村2000余人都是客家人。该村又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村,这三个村的客家话的保留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中下村20岁以下的客家人绝大部分已经不会讲客家话,上村的客家话令人稍感欣慰,不少客家小孩还能勉强讲出客家话,但是这些客家小孩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官话”。村支书李儒爱告诉笔者,如今的客家家长大部分都不会刻意要求子女讲客家话,有不少家长从小就教小孩讲流行的官话,小孩也似乎不大愿意学讲客家话,倒对官话十分有兴趣。支书介绍,在大林江村小学,上课是讲普通话,课余时间却是官话的天堂,尽管是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原因是很多老师不会讲客家话,所以客家小孩之间大都用已经改成官话来交流了,这也导致很多会讲客家话的小孩也不敢讲客家话了。
而其他乡镇的客家话的保留情况就更糟了。像沱江镇架坝田村的客家蓝氏,共700余人,会讲客家话的只有部分老人;沱江镇鲤鱼井村的客家刘氏有200多人,会讲客家话的不足20人;六积湾村400多人的客家李氏,会讲客家话的只有十几个人;水口镇的客家黄氏只有40岁以上的部分人还会讲客家话……
在我所拜访的一百五十多户客家家庭中,就有一百三十多户家庭里面已经不再用客家话来交流,而改用了官话或普通话。这些客家人大都认为客家话没有什么用,少人讲,没有官话流行,所以他们也没有怎么教子女讲客家话,即使教了,小孩子也不会认真学,所以在客家人的村庄里使用官话或普通话来交流的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了。据一些知情人估计,江华现有的客家话人口已经不足三万,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据了解,在解放前,客家话还比较流行,起码客家人都会讲客家话。因为当时客家话的相对流行,有不少语种还被客家话所淹没,如大锡乡瑶家人讲客家话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后来,由于交流的日益频繁,再加上客家人口大量的外流和官话的快速发展,客家人大多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反而疏远了客家话,导致了不少客家人不会讲甚至不愿意讲客家话了,江华客家话被官话和普通话吞噬也是迟早的事。我们可以预测,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而不去挽救,再过几年,客家话在江华将成为老龄化的语言;如此再过两代,用不了40年,客家话将在江华县彻底消失。
四、结语
江华的客家人对自己有十分强烈的客家族群认同,他们的认同感绝对不亚于粤东、台湾客家地区的族群认同。笔者询问了100多位客家小朋友,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客家人,虽然他们大部分已完全不能够听讲客家话。据江华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许主任介绍,江华客家人有十分强烈的客家族群认同,这些来自闽粤赣的客家人还以清光绪十年1904年在沱江镇中心建有一座“客边会馆”(今第二人民医院,于民国19年1930年创办私立凝香小学,解放后被拆改建为第二人民医院),这是客家人为加强各客家姓氏的联系,增进交流而建立的,当时有关客家的大小会议都在那里举行。自会馆被拆后,各宗族客家人之间就很少联系,客家人更没有怎么关注客家宗族内的事务了。
客家人迁入江华是属良性的族群迁徙,在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荒山僻野,客家人来到之后与本地人或与瑶家人杂居,和睦相处,共同开发了江华,为江华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来贡献。同时客家人还带来了灿烂的客家建筑文化,像客家特色建筑还可散见于客家人聚居的村落,目前在大林江、洪塘、仙石等客家村庄都还保存有客家传统建筑,这些客家建筑有不少是继承了江西客家土围的建筑风格,二堂式、三堂式的客家建筑也分布在不少客家村庄,但是在整个江华地区却未见客家围龙屋。客家人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同时也还带来了客家饮食文化,像客家酿豆腐、酿春、白切鸡也为江华人所喜爱的客家名菜,但是出人预料的是,酿豆腐、酿春到了江华却变成瑶家“十八酿”的名菜了。遗憾的是江华客家人的婚葬等习俗已经看不出多少客家特色。
同时在这里也特别要提出的是,江华客家人和本地人以及瑶族人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融合,因此出现了瑶客、本地客家不分的现象。现在已不能够单从客家语言来区分客家人,因为有大部分江华客家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语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以前也有不少瑶家人曾变成了客家语言群,甚至还出现了瑶家人既认同客家又认同瑶族这双重身份认同的奇怪现象。
回程中,我默默地看着远远逝去的青山,耳边仍然响起亲切的“客边话”,思绪却犹如随风淡漠的炊烟,几分惆怅,几分感慨,还有几分期待----何时“客边话”能够重新恢复昔日的光荣呢?
(十分感谢江华县众多乡亲的帮忙以及汕头大学严修鸿教授对此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因时间关系,有很多疏露的地方望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本文发表于:
1.《客家研究辑刊》2005年第一期
2.《客家风情》杂志2005年第四期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8-2 22:0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