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庄园 景点详细介绍:
位于仪陇县马鞍镇的琳琅山脚下,深藏着一座大宅院,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从建筑工艺的精美来看,都堪称杰作,这就是丁氏庄园。
丁氏庄园为清末民初当地大地主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建造,民国时号称“川北第一庄”。1906年,富甲一方的丁邱南、丁邱玉等四兄弟在琳琅山脚下选择了一块“吉地”。为了建造大宅院,他们从附近县市高薪聘请了技艺高超的石匠和木匠,从设计、修建到装饰,前后共花费了19年的时间。直到1925年,丁氏庄园才全部竣工。
古代建筑精神的体现
进入丁氏庄园,只见庄园在整体建造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和美学追求。
从整个建筑的格局来看,十分对称匀整。整个庄园占地6800多平方米,进入庄园宽阔的院坝,可见庄园外围呈巨人张开双臂状,中间一排主楼高大威严,楼高二层均有木制晒楼。
从大门进入,穿过用来接待普通客人的客厅,便进入一个宽大的四合院。院内四面均为两层楼,北面高于东、南、西面。在二层楼上,外围均设有供家中女眷休憩的行廊,廊中有雕饰精美的挑梁和栏杆,宽阔的行廊可六七人并行。据当地一些老人讲,丁家人将这四面相通的行廊称之为“走马转角楼”,逢年过节,丁家就会请来戏班,在南面行廊上搭台唱戏,一家男女老少则聚集在北面行廊上观赏。
在四合院的左右两侧,穿过房屋,还有两个小四合院。小四合院均呈“日字形”,院子中间为长方形的水池,一座石桥拦腰跨过水池,桥下流水相连,桥上有屋檐遮蔽,因此不管是从院子中间看,还是从空中俯瞰,小四合院都是“日字形”,石桥和遮蔽它的屋檐充当了“日”字中间的一横。
防务意识和文化气息
防务设计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丁氏庄园也不例外。
庄园后面靠山,靠山一面无门出入,而前面临则深沟险壑。早年,丁家人用巨石垒起一丈多高的堡坎,坎下利用沟壑挖掘了类似“护城河”的水渠,水渠长60多米,宽10多米,水深3米多。因此土匪要想从前面和背面攻击,无疑难上加难。整个庄园惟有左边有道路相通,也有门出入。
在丁氏庄园左边小四合院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院子,北面建有三层炮楼,炮楼四面均设有炮眼。院子的其他几面,也有高大的院墙阻挡,临路口有一道院门。即使土匪进入了院门,在众多枪炮的围歼下,也很难再攻破庄园的侧门进入园内。
整个庄园共有房屋108间,通过楼梯和120道门,这108间房屋却间间相通,即使土匪进入了园内,也会因不熟悉门道而晕头转向,这便有利于丁家跟土匪打“游击”,进来的土匪恐怕也是有来无去。
从内部格局和装饰来看,丁氏庄园体现了追求家族融和、耕读传家、诗礼育人、祈求福寿等文化气息。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庄园内各处石、木雕刻和对联的内容上。
如各石门门额上雕刻着“喜鹊闹梅”、“富贵牡丹”、“鸳鸯藕荷”、“百鸟朝凤”等花纹,庄园正大门上石刻的对联为“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横批是“耕读传家”。庄园中堂门上石刻对联为:“美德积三分皇天赐我七分福,良善作一世丹籍注尔五世享。”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氏庄园位于朱德故里琳琅山核心景区。系建于清末民初的客家大院,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房屋108间,是仅次于大邑刘文彩巨宅的“第二地主庄园”。其建筑的高度、基石的硕大、设计的精巧都足以说明此庄园是客家建筑的精品杰作。
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仪陇作为川东北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境内现有22万客家人。朱德元帅作为客家人的典范,辈受世人敬仰。作为客家文化珍贵遗产的丁氏庄园是打造 “中国客家民俗博物馆”以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的最优载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