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11-21 10: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木偶戏,要培养年轻人
要拯救木偶戏,使它不至于灭绝,关键在于要培养观(听)众。有了观(听)众这个厚实的土地,木偶戏才会生根;有了观(听)众这个肥沃的土壤,木偶戏才会发芽发展!然而,在闽西木偶戏濒临灭绝的今天,应该如何去培养观(听)众呢?——应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对木偶戏接班人进行培养
众所周知,木偶戏艺人队伍已不断减少并老龄化。尽管他们有“十八般武艺”也无奈岁月的不饶人,更何况到了一定的年龄思想僵化﹑老化﹑没有创新精神。不但不利于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培养接班人迫在眉睫!培养接班人,可以随团带班,但更要送他们出去学习。如:可送他们到漳州艺校木偶剧班学习。让他们多吸收外面的东西﹑新的东西。青出一蓝胜一蓝,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二﹑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乡土音乐的培训
据调查,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都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在大学院校音乐系学习进修过的老师,基本上都学过《中外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对世界各地的音乐史和民族音乐有了大致了解。但真正能够说出本乡土音乐的渊源,或者唱几首本地山歌﹑小调﹑汉剧唱段等的却为数不多。老师都不懂何况学生呢?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补课”至关重要。
三﹑学校音乐课应适当加进乡土音乐
中小学音乐课本编得较全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音乐。但对乡土音乐的介绍却一片空白。闽西地区传统音乐非常丰富,有山歌﹑小调﹑采茶灯﹑马灯﹑船灯﹑花灯﹑龙灯﹑竹板歌﹑南词北调﹑汉剧﹑木偶戏﹑十班等等。可是问问现在的学生,没有人知道这些,或者知知甚少。学校音乐课适当加进乡土音乐,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就木偶戏而言,让学生先了解木偶戏的历史衍源﹑分布情况﹑基本操作方法及唱腔唱段等——使他们先有理性认识;然后,再观看木偶戏——在感性认识中产生共鸣。
四﹑木偶戏应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由于木偶戏在农历的节日或者贡菩萨﹑打醮﹑出煞才有演,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所以,年轻人以及中小学生都不敢看也不爱看。这样,他们就没有机会接触木偶戏,无法直接感受木偶戏及音乐的美。其实,木偶戏有很多优秀的剧目,如:《西游记》《隋唐传》《大名府》《包公传》《封神演义》《岳飞传》等等,都是由名著或历史题材改编的,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这些都可以拿到学校去演,当然,剧情要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可以编排些课本戏,如:《小猫钓鱼》《雷锋的故事》《茶馆》等等。上杭木偶剧团曾经排演过课本戏。木偶戏走进学校,比书本更直观,不但传扬了传统艺术,还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理性多于感性。木偶戏走进音乐课堂,并由学生自制木偶﹑演唱,还能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