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來客家人的移殖 ※作者:安煥然 [馬來西亞客家]
古來客家人的移殖 ※作者:安煥然 10/6/2006
--------------------------------------------------------------------------------
6月4日應《東方日報》之邀,與劉順強攜手同台,在寬中分校舉行的「古來嘉年華」,主講「古來歷史」。
古來地區,包括士乃、沙令、泗隆、古來市區、新港、加拉巴沙威、士年納、亞逸文滿、武吉峇都等。原本只是新山縣以北周邊的一些小鄉鎮。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已是一個擁有12萬人口的「市」。柔佛州政府更是計劃在2010年,將古來市議會與新山中區市議會合併成為一個「大都會」。
然而,這樣一個「麻雀變鳳凰」的城市,其開拓與發展,卻是與華人,特別是客家人息息相關。根據1954 年古來人口的統計,華人佔人口總數的95.18%。很顯然,在獨立以前,古來是一個以華人佔絕大多數的地區。而在古來的華人社群裡,客家人就佔了70.87%。其次是海南人11.27%、廣肇府人8.38%、潮州人4.23%。福建人僅佔2.8%,另有廣西人2.32%。
其中,客家人在武吉峇都佔 94.31%、加拉巴沙威89.10%、泗隆86.23%、士乃81.64%,儼然是「客家村」,客家人的天下。因而,這塊柔南的內陸地區,可做為本地客家人歷史發展的重要研究個案。
回溯客家人的移殖古來,可謂是稍晚的一個移民社群。其之前,19世紀中葉,柔佛港主制度下的開拓,有玻璃城(柔佛河上游沙翁河一帶)、恆順港(士乃、泗隆一帶),港主是潮州人。種植胡椒、甘蜜的柔佛港主制度時代,至今尚未考據有客家人的港主。稍后,古來有海南人的開闢。像海南港和古來新街場等地。「古來」昔稱「龜來」,亦是海南話的發音。
客籍人開芭墾殖
然而,潮州人和海南人最終沒有成為最大的族群。反倒是較晚來的客家人,深入移殖和扎根于古來。客家人的大量移殖古來,大概是在二十世紀的20、30年代。歷史並不算長,卻影響最深。而且彼等之到來,主要是多次遷徙。有從雪隆(蒲種、加影、沙登等)、森美蘭、馬六甲、新加坡,甚至是從印尼勿里洞遷移過來的。其中,又以河婆客、惠州客和豐順客為多,大埔和梅縣的客家人反而比較少。
要談古來客家人的移殖,得先從士乃談起。20世紀初隨著柔佛火車鐵路的建設,成為了貫通馬來亞的大動脈。火車驛站旁的市鎮跟著興旺起來,移民亦隨之增加。而士乃則是火車從新山開往北方的第一站。
在士乃,有兩位河婆客先賢:黃炳南和黃子松,他們率眾引領客籍人士開芭墾殖,貢獻尤大。后來,客家人從士乃往北周邊內陸地區(從新山開往古來地區的 24碑至35碑一帶,亦即今之加拉巴沙威、亞逸文滿、武吉峇都一帶),不斷深入拓殖、開芭,種植黃梨、割樹膠、種菜、養豬,把荒林澤芭變成沃土農莊。
此外,在古來和士乃之間,原本有個「海南港」,但,30年代以后,竟成了客家人散居的聚落。士乃還有一個「恆順港」。
根據前輩的口述,恆順港原是大樹芭,是1 9世紀港主時代拓墾的。據說以前有一間潮州人開設的雜貨店,店號叫作「興順」。后來,客家人大量移入士乃,客家人也跟著叫,但經客語發音的轉譯,「興順」竟成了「恆順」。
客籍民系是很重視教育的族群。在這些村莊裡頭,大概在20、30年代,他們創立了不少學校。通常這些學校的學生少則二、三十人,多時也不過一、兩百名學生,一般僅是五十余名而已。為方便散居的村居子弟讀書,亞答木板簡陋的校舍,隔一個小山丘通常就創立了一間學校,教師也多為客籍人士。
戰後緊急法令
僅在24碑至27碑一帶,就有八間學校之多。直至緊急法令新村計劃的強迫遷村,散居的村民被集中在26 碑,成立加拉巴沙威新村,這八間學校才合併成今天的四維華小。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地區,沙令原有育英、懷德,之后合併成育德,即今沙令華小;泗隆原有樹良、育青,兩校合併成恆星公學,1952年改為泗隆學校;武吉峇都,其在32碑原有永華、33碑培文、34碑培智,緊急法令新村迫遷,三校合併僅存培文,1953年改為柏圖學校。這些學校的個中變化,實在太多。尋找客籍先賢建立的學校,我們的史料搜集小組,有時只能在當地人的引領下,到今天的一些油棕園,甚至是荒野虛墟破屋中,去憑弔一番。
經歷日據時代的屠殺、走難,以及人民抗日軍的游擊戰鬥,可歌可泣。柔南的抗日軍是第四獨立隊,最初他們的大本營就在士乃的上泗隆、羅斯谷。后來迂迴轉撤古來玻璃城、哥打丁宜天吉港。
戰后隨之而來的緊急法令新村移民,古來客家人的生計和歷史命運,又遭受到另一次艱苦的大變遷。新村與廢墟、馬共與自衛隊,戒嚴、米牌、大鍋飯、大檢查,惶恐、堅毅的歲月,在槍火聲中,暗殺、逮捕、示眾,處在兩難之間的村民,有苦說不出。而無辜的陷害與遇難,更是冤屈。向左走向右走,古來人民,一路走來,史料的湮滅與歷史的記憶,該如何細述。古往今來話古來,浴火鳳凰,邁向大都會,一些故事,該如何傳述。
之前,與另一主講人劉順強閑聊,談及此事。他說,隨著整個方興未艾的本土研究熱潮,今天,不只老前輩「愛講」(古),也愈來愈多年輕人「愛傾聽」(這些故事)了。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detail6.asp?alp=834965073宝岛客家 保謢客家
http://www.formosahakka.org.tw
UID1657 帖子854 精华19 积分1227 威望402 阅读权限100 来自台湾新竹 在线时间476 小时 注册时间2003-5-12 最后登录2008-5-4 查看详细资料回复 引用 报告 TOP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1&authorid=16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