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4|回复: 3

海外客家--馬來西亞拿督吳德芳訪談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4 17: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殷殷中华心 切切客家情——马来西亚吴德芳拿督访谈录  
2005-08-26 08:48:45 
  吴德芳简介

       马来西亚多美金钻珠宝机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吴德芳,193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巴樟,祖籍梅县程江镇大和村,是第二代客家移民。他白手起家,几经波折,建立从提炼黄金、生产金饰、工厂代工(来料加工)、金饰设计、批发、门市零售“一站式”经营的“金饰王国”,年营业额达1.5亿令吉(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1985年-1990年,他担任马来西亚金钻珠宝商公会联合总会会长期间,设立了民办但公信力强的金饰标准局与验证局,奠定了马来西亚黄金首饰国际化的基础。1997年,被马来西亚政府封为“拿督”。他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团领袖,1994年-1998年任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总会会长,1997年-1998年,2003年-2005年先后任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他领导的华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客家文化著称。  



图为在梅采风期间,吴德芳拿督在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的留影。

           最近,祖籍梅县程江的马来西亚多美金钻珠宝机构有限公司董事主席、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会长吴德芳拿督,率马来西亚华人媒体客家访问团,前来我市采集客家文化专题素材,期间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穷小子”的艰辛求学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德芳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马来西亚商界领袖,又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和客家文化而著称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领袖。我们得知,您是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客家移民。请问,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来自“客家”方面的影响很大吗?
       吴德芳先生(以下简称吴):当然很大!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的母亲,她是个典型的客家妇女,勤劳节俭、聪明能干、坚韧不拔。我父母是1927年从老家梅县程江镇大和村移民到马来西亚马六甲巴樟的,父亲是金匠学徒,在老乡的关照下,母亲找到了做佣人的工作,她还帮人洗衣服、磨豆腐、养猪养鸡补贴家用。我1937年出生,上有4兄5姐。我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日军侵占马六甲。在这无比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母亲种菜、养猪牛羊、磨豆腐,为了子女,没日没夜地苦干。卖菜和卖豆腐的钱用来维持家计,卖猪牛羊的钱积蓄起来,一部分拿去投资,后来花300令吉(马元)买了30亩老橡胶园……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能够受教育,奋发有为,改变替人做工的命运,“要做头,而不是做脚”。母亲伟大的爱和客家精神一直是指引我前进的动力。
       记:因为穷,所以格外注重教育,希望子女能够“读书出身”、出人头地,这是天下传统客家父母的心愿。德芳先生,您是早年少数受到大学教育的人之一,请您谈一谈当年的求学经历。
       吴:我早年家贫。读小学时,光脚步行两英里到培风小学上学;初中也是半工半读,先骑脚车把家里的菜载到市场卖,然后才到培风中学上课。我三哥只读了两年书,14岁就去新加坡做工打金,因此我在新加坡中正中学上高中时,就住在三哥那里。上高一时,母亲去世了,好在三哥继续供我读书。高中毕业后,我先回到马六甲,在一间华小教了1年书,然后才到台湾成功大学念了4年的化学系。那时台湾的物资比马来西亚更匮乏,早上吃“粥水”,如果能够配些酱瓜、花生米,就很好了;偶尔有猪头皮、蛋,那真是无上的美味!早年艰苦,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大的磨炼。
       记:大学毕业后,您是怎样规划未来的?
       吴:因为当时马来西亚不承认台湾学历,就业较艰难,1964年大学毕业我回到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建筑商公会谋到一份文员的工作,月薪150令吉。我想,一旦时机成熟,条件许可,我就赴美留学深造。

       “门外汉”白手起家成就“金饰王国”

       记:那么,德芳先生,当初是什么使您改变初衷,走向商界呢?
       吴:说实话,那时我从没想过要经商。当文员不久,我就有个机会可学以致用——到新加坡大众钢铁厂当化验师。正在这时,我那原先在新加坡做工的三哥,自己出来创业,在吉隆坡带学徒从事打金承包,做了两个月,缺人手,又请不起人,就邀我相帮,负责做账和行政、管理,每月包吃包住50令吉。我欠他人情呀,没法不答应。4年后,见三哥的公司已经稳定下来,生意不错,征得三哥同意,1968年我就自己出来创业,和3位朋友以5000令吉的资本,创立了“多美承包金饰工厂”,从事低成本打金承包。我不会打金,到现在也不会,是“门外汉”,因此他们3人打金,我负责接单、做账、行政管理等。两年后,我又与朋友合作开拓金饰批发生意,后来又发展门市零售等等。
       记:作为“门外汉”,您是怎样经营的呢?
       吴:我想,是靠诚信和创新。创业之初,资金不如别人雄厚,销售网不如别人大,针对大批发商留下的市场空缺,“多美”把市场定位在小市镇和店面不大的小金铺;产品上,从提高黄金的品质和金饰设计多元化着手。像上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金钻珠宝业售卖的黄金首饰都以纯度低于8成8的黄金打造而成,而“多美”率先以纯度8成8的黄金打造首饰;传统的华人金饰针对华人喜好而设计,而“多美”的设计花心思迎合各民族的需要,扩大市场;传统金铺清一色开设在城镇大街两旁,而“多美”根据消费形态的变化,于1970年率先在吉隆坡第一家购物中心金马购物中心开设金铺,客源不断,生意兴隆……
       记:您分明就是经商的行家里手嘛!
       吴:不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吗?
       记:现在的“多美”发展得怎样了?
       吴:现在的“多美金钻珠宝机构有限公司”,员工约400人,业务涵盖提炼黄金、生产金饰、工厂代工(来料加工)、金饰设计、批发、门市零售,是马来西亚首家实现“一站式”经营的金钻珠宝公司,也是马来西亚首家采用电脑化管理的金钻珠宝公司;属下的马德贵金属工业有限公司,集中生产金饰,每月可生产约250公斤各种贵金属首饰,60%出口,40%内销,现有“Tomei”、“My Diamond”和“TH”三大品牌,零售门店40间;市场占有率在马来西亚金钻珠宝业中居前3名,年营业额1亿5千万令吉(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
       记:怪不得人家说您“无心插柳柳成荫”!这30多年,一路走来,都比较顺利吧?
       吴: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我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创业之初,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次日凌晨1点才睡觉,苦心经营,生意有了起色,4个合伙人却因有2人挪用公款赌博而“散伙”;1970年开设的“金马”金铺,生意非常兴隆,却被1976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损失惨重,停业1年;特别是1983年一名在业务上有往来的批发商,悄悄地把“金马”、“金河”两间金铺的股东拉走,也带走差不多所有的员工,另外开设自己的公司。发觉事情发生时,整间店只剩下我自己和一名员工,而离开我的人是有着10多20年交情的老朋友、老同学、老搭档。那真是一场“大地震”啊!
       “大地震”的结果,是我“断指疗毒”,放弃“金马”分店的股权和管理权,集中精力管理 “金河”分店。等于是重新创业。
       记:您也仅用了3年时间就扭亏为盈,而且此后“多美”发展非常迅速。
       吴:我常说,“多美”有今天,并不是我吴德芳有多么厉害,而是靠了众多朋友的帮助。平时你勤劳、节俭、讲信义,难时自然就会有朋友“拔刀相助”。
       此后,我尽量不与人合股做生意,即使有,也坚持要拥有绝对股权。现“多美”属下的公司,除与德国Schofer公司合作的马德贵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外,其他都是独资。
       记:请问德芳先生,“多美”在中国有投资吗?
       吴:几个月前,在顺德开了间首饰生产厂,此外已经决定近期进驻花都首饰工业园。今年11月,“多美”将在文莱开设第一间海外分店,并且正在探讨在越南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开设分店,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开设北京、上海分店。
       记:1985年-1990年,您担任马来西亚金钻珠宝商公会联合总会会长,有人评论您领导的马来西亚金商总会,“做出了其他国家要由政府组织出面才可能有魄力做的事,稀有地设立了民办但公信力强的金饰标准局与验证局,使马国黄金首饰有了逐步走向国际化的基础”。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当初,我帮三哥创业时,两兄弟想,如果有一天能成为吉隆坡金钻珠宝公会的会员,那就满足了!1981年开始,我一直在马来西亚金商总会任职,任总会长期间,我积极向政府争取黄金入口免税;1987年7月成立了马来西亚金商总会标准局,下设贵金属验证局。标准局使用欧洲和北美洲的化验标准,采用三种世界承认的黄金纯度即24K、22K、20K,要求标准局所有成员售卖的金饰都符合国际标准。金商总会还花费10万令吉从意大利进口仪器,以检验黄金的纯度。目前,马来西亚是全世界第二大黄金首饰出口国,金钻业市场达19亿令吉。

       弘扬中华文化不做“香蕉人”

       记:您1969年开始加入社团,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才活跃于社团,随着“多美”业务的日益发展,您参加的社团也越来越多,有综合性的如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总会“华总”,有业缘性的马来西亚金商总会,有地缘性的如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等等,而且多任要职,多有建树,成为少数既在个人生意上卓有成就,同时在非营利公众服务上也卓有成就的人,1997年得到马来西亚政府嘉奖,受封“拿督”荣衔。请问您是如何做到两者兼顾的呢?
       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我认为,经济宽裕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基础。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钱是永远赚不够的,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在经济“过得去”时参加社团回馈社会就是我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天中午1点以前我是属于“多美”的,处理商务;中午1点以后我是属于社团的,处理社团公务。
       记:作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华团领袖,您领导的华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客家文化著称。德芳先生,您是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为什么您如此热爱中华文化、客家文化?
       吴:身为华人、客家人,如果您自己都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客家文化的话,谁又会替你传承,谁又会替你弘扬?现在不是有一种“香蕉人”吗,就是说外表是黄种人,内心是白种人,那是没根的、忘本的,是会被人瞧不起的!实际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客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前人一直在做。我出身贫寒,由于华社兴办华文学校,我才能够受教育、上大学。我也有义务让新生代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了解、热爱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记:那你们具体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吴:我们和你们环境不一样。你们生在中国、梅州,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包括客家文化,政府有责。而我们,要靠自己出钱出力义务开展。
       1994年-1998年我担任华总会长时(记者注:“华总”是由马来西亚各州中华大会堂联合组成的总机构、华人社团的总代表),“华总”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1997年10月制定并通过了《全国华团文化工作总纲领》,作为华社建设文化的理论依据和工作指南,成立了以我为首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委员会”,及时推进华社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发起“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运动”,于1998年3月召开“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大会”,会后成立了以我为首的兴革协调委员会,全力推动兴革华人思想的工作;三是筹集了220万令吉设立了华总文化基金,举办了“中华文化迈向21世纪”、“传统思想与社会变迁”、“东南亚文化冲突与整合”三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另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我领导的华团发起丰富的文化活动,包括华文书法、国画、金石篆刻、民族舞蹈、文学创作、华语演讲比赛、华语校际大专辩论赛、海外学者巡回讲座等,特别是策划出版了《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等10多部与华人文化、民俗、哲学、历史有关的书籍,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坚持“文化放中间,政治放两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搞“山头主义”,因为马来西亚华社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马华文化建设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记:你们做了这么多,实在令人钦佩!

       不解的客家情结

       记:德芳先生,请问您这是第几次回梅州老家了?
       吴(掰起手指头):让我算算看,第一次是1989年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时我率团祝贺,第二次是参加1994年在梅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12届恳亲大会……上次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奠基我也回来了,算起来,大概不下10次吧。不过大多是因公务而来,匆匆忙忙的。
       记:对梅州的感觉怎么样呢?
       吴:非常亲切!1989年回来时,梅州还是一个落后的山区市镇,但是变得很快,每次回来都有新发展、新变化。
       这次由我率马来西亚6家全国性华文报馆记者到广东的客家地区采风,是“第二届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的一部分。在梅州,我们讲客话、听山歌、看汉剧、观民居、品美食、体验客家民俗风情……收获良多,心情非常愉快。乡亲们热情好客,这几天来,我们都没吃饭,尽吃菜,太多了,太好吃了,都长胖了!这次,我们还要带4位梅州大厨师赴马来西亚作10场巡回培训。
       记:人家说因为你受过高等教育,领导华团喜欢以文化来切入,提高华团的品位。作为马来西亚客联会会长和隆雪客家总会会长(记者注:隆雪即吉隆坡、雪兰莪),您发起“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并于去年举办了第一届,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吴:华人是马来西亚人数第二多的种族,大约有600万,占总人口的27%;客家人是华人中的第二大族群,大约有15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老化”、“小化”,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走向没落。没有客家文化的客家还是客家吗?我深感忧虑。古今中外,客家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都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说明客家文化是很优秀的,优秀的文化当然应该传承下来并得以弘扬。对此,我们客家人肩负重任。
       去年9月18日至11月6日,由马来西亚客联会主催(倡导)、隆雪客家总会主办,以“承先启后中华心,追本溯源客家情”为主题的第一届客家文化节,内容含中外客家名人传略图片展、客家人中原南迁风情图片展、客家民俗风情图片展、客家美食品尝会、客家学研讨会、客家山歌巡回义演及客家山歌交流会等10大项目。盛会之后,设立了“客家学研究基金”,成立了“客家学研究会”,且决定客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这次第二届客家文化节,将于8月26日开幕,主题是“扎根传统客家心,发扬现代客家情”,除这次采风,还将举办客家文化园游会、图片展、美食会等,为期1个多月。
       记:据了解,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的马来西亚展厅也是由您倡导开设的。
       吴:是的。2000年11月,我率马来西亚客联会代表团参加在福建龙岩召开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之后,我们部分团员顺道来到梅州。在参观华侨博物馆时发现尚无马来西亚展厅,我当即向博物馆负责人作出承诺,由马来西亚客联会负责,在1年内筹办好马来西亚展厅。当下我捐4.5万令吉作为基金,回去后成立了以我为首的工委会,展开筹款和文物资料收集工作。我带四五个朋友,自己驾车到当年客家人落脚的乡村、小镇等收集资料、文物。2001年12月9日,马来西亚展厅举行了开幕礼。展厅有2400平方尺,比其他国家的展厅大。之后,由我发动的“马来西亚客家文物馆”,也于2004年8月26日在槟城正式成立。
       近期,马来西亚客联会及属会出版了《马来西亚客家乡贤录》、《马来西亚客属会馆史料汇编》、《马来西亚客家人通志》、《槟城客家两百年》等,这些书籍,加上文物馆、展厅,可供客家学学者专家及后人研究大马客家历史文化。
       记:德芳先生,您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52岁时才第一次回梅州,但您的梅县话讲得很地道。冒昧地问一句,您家里的客家文化传承得怎么样?
       吴:我太太是福建人,岳母只会讲福建话,孩子小时候跟外祖母同住的时间比较长,善讲福建话,但太太和两个儿子会讲一些浅白的客家话,家里讲的是华语。我家很喜欢客家美食,比如味酵粄、炸芋丸、红焖肉、“毕”猪脚等等。我最喜欢吃味酵粄、炸芋丸、腌粉腌面了,每次来梅州都必吃。我家里人本不会炸芋丸,几经试验才成功。去年我和太太带大儿子全家回乡寻根,以后我还会逐个把二儿子和两个女儿全家带回乡寻根。我四个儿女都效力于“多美”,大儿子吴逸琛是梅州市青年联合会名誉副主席、马来西亚客家俱乐部理事。
       记: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您希望它在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方面充当怎样的角色?
       吴:记得在2000年闽西召开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上,我就提出客家人应有自己的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分别在香港和梅州设立秘书处。梅州应该成为客家文化的推广中心,为全世界提供丰富的客家文化资讯,要加强宣传,使客家新生代了解客家文化、热爱客家文化、追随客家文化,以身为客家人为荣。也可组织诸如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让海外客家新生代来梅州学讲客家话,过客家生活,接受客家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我听你讲过,梅州这几年特别重视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举办国际山歌节、客家风味节、客家山歌旅游节,评选客家妹,建设黄遵宪公园、叶剑英纪念公园、客家博物馆,开通“世界客都中国梅州”网站,申报“中国客家菜之乡”等等,这些都非常好!非常有意义!
       记:在这一日两晚的随团采访中,我和其他人交流过了,都为您连日奔波却毫无倦意、劳心劳力安排好采风活动的精神劲头所折服,深深地感受到了您对客家文化的热爱。
       吴:我是属牛的,我常说我是苦命牛,生命不息,操劳不止。
       记:再次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您健康快乐,越活越“牛”!




作者:曾秋玲 阙斌 稿源:梅州日报
  相关新闻  



  
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8 11: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354-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20 15: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海外客家人
吴德芳先生是我敬佩的客家前辈之一,他对我们这些后辈一直都很关怀和鼓励,对客家文化更是支持。记得2008年6月我们有个大型演出(客音客韵客家情)他从老远的吉隆坡到新加坡,同年10月创馆150周年庆典,也率马来西亚客属团体给予支持,而且都用(阿姆话)演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3 06: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记得在2000年闽西召开的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上,我就提出客家人应有自己的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分别在香港和梅州设立秘书处。梅州应该成为客家文化的推广中心,为全世界提供丰富的客家文化资讯,要加强宣传,使客家新生代了解客家文化、热爱客家文化、追随客家文化,以身为客家人为荣。也可组织诸如夏令营之类的活动,让海外客家新生代来梅州学讲客家话,过客家生活,接受客家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這個建議很好!除了香港和梅州,深圳也可以設立秘書處。梅州現在還是很難向全世界提供豐富的客家文化資訊,但是台灣客家算是做到了,他們至少在youtube上hakkatv上傳了海量的視頻。。

夏令營也適合於國內的客家人,畢竟很多客家後裔出生在非客家大本營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9: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