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2|回复: 0

馬來西亞河婆民俗作家張肯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4 08: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我认识张肯堂先生已经有相当的岁月了,至于在什么时候认识他的,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是刘伯奎老师把他介绍给我认识的。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在砂拉越河婆同乡会筹组时期就已经认识,那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砂拉越河婆同乡会在1976年开始筹组,在1978年正式成立,我当时是54名筹委之一,刘伯奎老师也在筹委阵容中,他负责《河婆之声》的主编工作,助编是我和黄优才,编委是张肯堂、刘细畅和蔡益源。我们一共编辑了六期的《河婆之声》,还协助编辑了《砂拉越河婆同乡会成立纪念特刊》、第一和第二届河联大会特刊。在这些工作当中,张肯堂负责西马方面的稿件,为《河婆之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个时候,张肯堂的《河婆风土志》已经出版,我从中进一步认识了张先生。
●2005年4月24日,张肯堂和同乡合影。左起砂拉越河婆同乡会名誉顾问黄伟群、张肯堂、砂拉越河婆同乡会名誉会长拿督李志明、砂拉越河婆同乡会名誉会长蔡高廷、砂拉越河婆同乡会会长蔡子今。



●张肯堂(左一)曾经担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部两届主席,常和同乡聚会。


??我在报社工作,写稿是我的职务,张肯堂写稿,是基于业余的兴趣和文化人的使命感。由于我们都喜爱舞文弄墨,经常有书信和电话上的联络,惭愧的是,他给我的信多,我回的信少,幸好他比我年长将近三十岁,对于我这个后辈的懒散能够谅解,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经常写稿,也把一些适合在砂拉越刊登的稿件寄给我发表,偶尔我也把一些他需要的稿件寄给他。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我的河婆文化导师,也是我在写作道路上的老朋友。

生平事迹着墨不多

??张肯堂生平编写的稿件,不下五百万言,可以说是著作等身。然而,对于他的生平,他本身却没有作太多的介绍。我和他交往数十年,他经常邀我到他那儿吃“肉骨茶”,我却经常来去匆匆,没有机会经常见面,确实无法作详尽的介绍。

??张肯堂原籍河婆溪角村,生于1918年9月27日(农历戊午年八月二十三)。1930年毕业于原乡大光学校,1934年毕业于五华县立第三中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作过小生意、小学教师(在井田学校教书)和通讯记者。1949年,由表哥刘新策申请到印尼谋生,在农历元旦抵达坤甸,后来在坤甸一间潮州人开的商店工作。在坤甸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迁到山口洋创业,经营小生意。1960年,印尼发生动乱,张肯堂搬迁到砂拉越,在马当地区种植胡椒。1969年,张肯堂又举家前往吉隆坡,从此一直定居吉隆坡。他曾经从事屋业发展,也担任过吉隆坡和平俱乐部的座办,最近二三十年,他在吉隆坡燕美路附近经营小食馆,起初专卖野味,店名叫“野珍园”,后来改卖“肉骨茶”,招牌也改为“阿喜肉骨茶”。他健康良好,虽然年高八十七岁,仍然到店里帮忙。他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今天仍头脑清醒,身体尚健”。

??张肯堂好学不倦,勤于写作。他自修语文,并在1957年间报读厦门大学,函授修习中国文学。他在民俗学上的成就,获得国际上的肯定。1992年,成为北京东方文化馆俗文学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中国大学校友会属下北京逸仙学院名誉教授,1996年受聘国际孙子兵法研究所研究员。张肯堂笔名方唐、薇凤。河婆风采、潮汕百科辞典、现代潮汕名人录、潮汕人物辞典、新马文坛人物扫描、南来作家手稿图片展目录,均有他的传记。

??张肯堂先生多年来一直参与河婆同乡会的活动,他由1999年至2002年担任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组第一和第二届主席,并协助社团编辑特刊。他负责编辑的社团特刊包括:《吡叻拱桥河婆同乡互助会二十五周年银禧纪念特刊》、《和平俱乐部40周年纪念特刊》、《傅氏公会十周年纪念特刊》、《龙岗亲义总会十周年纪念特刊》和第二、第三及第七届河联大会纪念特刊。其中在1990年编辑的拱桥河婆同乡互助会银禧特刊,厚达九百二十余页,重约两公斤,实为钜作。

写尽河婆风土人情

??张肯堂作品众多,也曾经编辑过多本图文并茂的特刊。他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有关河婆人与事的,可谓写尽河婆风土人情。他编著的五部有关河婆文化的著作,深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也在河婆人中广泛流传,可以脍炙人口来形容。这五部著作是:



●张肯堂编著《河婆风土志》封面。

??一、《河婆风土志》,1976年10月出版,十六开本,厚二百六十余页。主要内容为:河婆六约沿革、河婆各姓源流、河婆历史、河婆掌故、河婆民俗和河婆人士商业介绍。张肯堂的同学杨子渊形容《河婆风土志》“是故乡缩影绮丽风情画,血汗旧诗篇,来自故乡者,人手一卷,可温故而知新,童年景物回味无穷;本土出生者读之,水源木本有所探索”。


●张肯堂编著《河婆民间故事》封面。

??二、《河婆民间故事》,1986年12月出版,24开本,厚二百六十五页。内容分为:先哲事迹、名贤传说、人物掌故、神奇传说、逸闻趣事、杂锦集萃共六辑收七十九篇文章。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著作,由张肯堂主编和修订,他形容此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以环绕河婆历史本位为论述中心,也概括了六约久为人所熟悉的风土人情、逸闻掌故、名胜古迹、山水传说的历史面貌”。



●张肯堂编著《河婆客家山歌选辑》封面。
 
??三、《河婆乡土情》,2001年12月出版,16开本,厚六百五十页,约65万字,插图500张。内容分为12章:1,乡史记忆、2,泪滴南洋、3,情牵乡彦、4,缅怀先哲、5,河山碧血、6,山水有情、7,乡情民俗、8,农村情歌、9,诗范新声、10,瞬息人生、11,历史殷鉴、12,乡贤论著。该书图片方面收集各州同乡先贤,时贤、妇女精英和现届各州河婆同乡会理事、青年团、妇女组彩色精印照片。第1,2两章,是历史、源流、文化的追索;第3,4两章是跨世纪乡贤史略;第5章是纪述抗日、抗英,排华和日治时代的死难同乡实录;第7,8,9章是游记、山歌和诗词作品;第10章是作者个人生活体会片段;第11章,全面记述近两百年来原乡农村的重大案件;第12章收辑30多位同乡作家,对张君思想、创作的评价和回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出版后,将一部份分送各州河婆同乡会发售,所得书款、全数捐赠各州河婆同乡会为教育基金或乐龄部为活动基金。

〈河婆风土志〉自序???张肯堂


??国之有史,犹家之有谱,地方之有志也。盖国史所以记兴亡;家谱志世系清源流;地方志则述利弊,纠善恶;是则志之为用实大矣!

??我河婆旧属揭阳县之第五区,面积约三百平方里,人口十五万(编者按:今揭西县人口已近80万);地偏揭西,群山环抱,文风蔽塞,政令不行。明、清数百年来,匪盗啸聚,被视为化外。且河婆村民,系客属源流,多操客语;在人民风俗和情感上,与县属各区形成一定之距离和隔阂。故家乡历史文物,不惟很少记载于县志之中;且各姓族谱及上代文人,又缺实录,致今日同乡,一提起家乡历史,辄感茫然。此实令人痛心与遗憾事也。

??吾人已是炎黄之胄,源自中原汉族。自古以来,家庭观念,素重伦理;社会生活,能亲亲谨厚;对人类和平,急公好义;此客族精神之孕育与发挥,实不逊其他民族者。因此,吾人身为河婆人,自应详谙家乡历史;比如各姓始祖之迁徙历程,南关城之兴亡,霖田都与六约之沿革,千多年来农村风貌及掌故,如能汇集成志,备为后人流览,不亦宜乎!

??职是之故,笔者斗胆尝试,首先汇辑各姓源流,使人手一册,木本水源,知有所自;嗣后不以世远年湮,同悲失祖之人;溯木追源,无劳跋涉之苦。其次,收集吾河社会沿革与史料,”别舆地、辨土宜、考民俗、彰士行“。备为县志文献,免贻吾河无文史之讥。其三,搜集民间掌故与历史习尚,藉补族谱之不足;以启后人前车之鉴,而收彰善瘅恶之训。其四,希望此书能撩起同乡对家乡史物之串串回忆,从而达到团结同乡与建设大马来西亚之愿望,此笔者编写本书之由来也。

??笔者不文,为保存吾河真实史料,于行文时,未尝不谨慎将事,全力以赴;自忖并无闭门造车之嫌,亦无耸人听闻之意图。但整部史篇,因时间忽促,难免逸遗,尚祈乡贤读者,赐予教正。吾人深知今天所处之时代,与对人类社会之责任,不应食古不化,但保存固有文化与家乡史料,亦是义不容辞之事,是则本书之问世,对吾乡人士,或有小补焉,是为序。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于吉隆坡。

●张肯堂2004年2月摄于吉隆坡河婆同乡会乐龄中心门口。门旁对联为其手笔。上联:乐乐乐全民共乐。下联:龄龄龄同享高龄。时张肯堂87岁。



●2005年4月24日,张肯堂拜访拿督李志明,共饮“唐山茶”。


http://www.intimes.com.my/yeo-html/yeo515.htm
●2005年3月30日,张肯堂(中)和黄优才(左)及李福安一同品尝肉骨茶。


◆河婆作家张肯堂及其作品(下)????????????????2005年5月8日刊于国际时报

[ 本帖最后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8-5-4 08:5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