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3|回复: 3

饶彰风-广州外国语学院第一任院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大埔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2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饶彰风

开放分类: 教育家、广东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374.htm
饶彰风  (1913年5月25日-1970年9月12日)。原名饶高平,曾用名蒲特。广东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彰风与广东汉剧


作者:黄尚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4    更新时间:2006-9-22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在梅县专区汉剧团和广东汉剧院担任团长、副院长的八年间,从中了解到饶彰风热爱汉剧,关心剧院,支持发展汉剧事业的生动事例。特别是与著名艺人黄桂珠、罗恒报、梁素珍等的座谈中,更加了解到演职员念念不忘彰风同志辛勤培育“南国牡丹”感人肺腑的情怀。
   彰风同志是大埔县茶阳镇人,小时候很喜欢看“外江戏”(即现在的广东汉剧)。早年参加革命后,又与杜埃、江沐等老一辈地下党员,经常在乡间小学和大埔中学,利用汉剧和汉调音乐作宣传,因而彰风同志很小就与汉剧汉乐结下不解之缘。解放后,彰风同志在华南分局、中南局、广东省委先后任统战部长。1954年,大埔民声汉剧团(广东汉剧院前身),首次到广州演出就得到彰风同志的重视,他看到阔别30多年的“外江戏”格外亲切,他广泛地向演职人员了解情况,听到解放前流散在潮汕、梅县、大埔各地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在党的关怀下,已汇集、组织起来,初步开展演出活动。但由于建团不久,演职员的经济生活困难,剧团资金常有捉襟见肘的情况,舞台设备破旧不堪,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艺术业务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广州和京沪的团队,作为华南分局统战部长的彰风同志出于对家乡文艺的热爱,心里常焦急不安。他一方面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多方给予支持。另方面邀请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为剧团提出修改、提高剧目的意见,并亲自参于《林昭德》一剧“包公夜思”的构思,还字斟句酌的修改《昭君出塞》的曲词。同时,又与省、市剧团联系,请来了马老师(昆剧)、姜老师(京剧)、梁老师(粤剧)辅导演员基本功训练、提高艺术表演水平。还组织粤剧、汉剧同台演出,在兄弟剧种剧团中,开展学习活动、艺术交流,为艺苑谱写了新篇章。在民声汉剧团为广州观众上演的《百里奚认妻》、《打洞结拜》、《昭君出塞》、《林昭德》和先后向粤剧团学习移植的《秦香莲》、《搜书院》等剧,其中都饱含着彰风同志辛勤劳动和凝聚着各兄弟剧种剧团的深厚情谊。
   1955年春,当广东省委决定民声汉剧团参加华南人民慰问团的时候,彰风同志与侨务部门的领导商量,要他们关心文艺工作,要求把来自梅州、大埔侨乡的艺术之花培植起来。在侨务部门的支持下,特地为剧团从海外购进了一批化妆品(珠头),广东、福建在海外一批热心汉剧的华侨,还捐款购置服装、道具和地毯等,把剧团打扮一番。随后,民声汉剧团便和广州京剧团、广西桂剧团一起分赴广西各地作慰问演出,把这束艺术鲜花献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省委决定以原民声汉剧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汉剧团(59年转为广东汉剧院)。彰风同志通过文化主管部门特地从惠阳地区文教办公室抽调黄一清副主任到剧团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并补充饶淑枢、罗九香(乐师)、梁素珍、曾谋(主要演员)等一批艺术骨干,遵照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进行了思想和业务的建设。他对当时艺人中产生的宗派情绪,小团体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错误倾向,彰风同志是那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做工作。他经常教导大家要听毛主席的话,从大局出发,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头主义”;要真正做到干群团结和兄弟剧种剧团的团结,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起来。由于彰风同志既讲原则,又平易近人,喜欢与各方面的人交朋友,且乐于助人。因此,有不少干部和艺人一有机会去广州,总要到他家里去坐谈,亲自聆听他的教诲。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一些思想、学习、工作或生活上的问题。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彰风同志都一一给予帮助解决。由于大家与他接触多了,深知他为人、品格的高尚以及言行举止的特点,把这位领导当作良师益友。许多艺人在回忆往事时谈到,彰风同志对艺人是关心入微的,他一贯把思想和实际问题分开,从不“头发胡子一把抓”,对思想问题,总是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对合理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或是主动关心照顾的。1955年春节前,民声汉剧团在广州待命演出,彰风同志象乡亲一样来看大家,又似父兄一般风趣地对演职员说,“你们逛大街、上南方大厦还穿一双木屐,是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接着,他很随和地说:“你们上街别再穿木屐了,明天让你们都穿上解放鞋!”在顷刻的静默中,他又笑呵呵地说开了,“人逢佳节倍思亲嘛,春节快到了,剧团的经济情况还不好,组织决定每人发5元钱,先寄回家去给亲人买肉过年!”这些感人至深的言行,无不令人热泪盈眶。1960年,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彰风同志知道剧团买不到草纸作卸妆用,他便自己掏钱,从连平县买来200多斤草纸,送给剧团。艺人们谈到这些,都感慨地啧啧称赞彰风同志是自己的贴心人。
   广东汉剧团,遵照文化主管部门指示和彰风同志的意见,在抓好艺术业务建设的同时,狠抓思想作风的建设。剧团无论到广西铁道部队,还是到老区井风山、瑞金慰问演出,都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剧团通过慰问解放军官兵、老区人民,向他们学到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作风。在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著名演员黄粦传,见公共厕所堵塞,粪便四溢,他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清理杂物,疏通便道。著名演员黄桂珠,经常带领青年演职员帮助战士洗涤、缝补衣服......那时,雷锋式的人物、乌兰牧骑式的队伍比比皆是。从而这种艰苦深入,上山下乡,为工农兵服务的好思想、好作风,一直坚持到“文革”前夕。广东汉剧院(团)平均每年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上山下乡,演出达到250场至300场。当时,彰风同志为了鼓励大家深入山区农村、工矿、部队演出,还帮助剧团解决了一部载运道具的汽车。
   彰风同志对戏曲的推陈出新也是很重视的。他一贯主张在剧目演出问题上搞“两条腿走路”、“三并举”,尤其提倡汉剧要多演现代戏。他说汉剧不革新就不能前进和发展。他经常向外地剧团要好剧本提供给广东汉剧院演出,并安排学习观摩好戏的机会。1965年,还特地让黄桂珠、黄群、范开圣等主要演员去广州学习观摩京剧《红灯记》的演出。又为剧团提供大埔红色交通线的创作素材,设法解决录音机、照相机等戏改工作需要的器材。他对剧团1958年参加中南戏剧会演的《一袋麦种》(65年拍成电影)大为赞赏,并告诫大家“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和艰苦奋斗的作用。”老艺人罗恒报说得好,“多年来,广东汉剧发展提高了,而彰风同志这段话仍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它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鼓舞力量!”
    历历往事难忘怀。黄桂珠生前在谈到广东汉剧的发展时说:“彰风同志的确是培育汉剧之花的好园丁,我们事业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关怀分不开的。1962年,汉剧院拍摄《齐王求将》影片的时候,他经常来看大家,还和我们一起讨论剧本主题。他最懂得艺人的甘苦,经常要我和黄粦传同志注意身体健康,还给我们送来洋参等药物作保健保嗓用。“著名演员梁素珍更有感触地说:“彰风同志对前辈艺人是如此的关怀爱护,就是对我们年青一代的成长也寄予热切的期望。我们每到他家里去,他都高兴地给我们宣讲国际国内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勉励我们要学一点历史文学知识。他经常说,年青人有志气,要使自己有点成就,接好前辈艺人的班,就要处理好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在演员中更要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她说“59年我在广州演出《重台别》时,他老人家在台下看戏,听到我的嗓音有点嘶哑。戏演完之后,他便到后台来关切地问我,‘嗓子累坏了吧,要及时医治’。第二天,他便叫秘书去联系,开小车接我到省人民医院治疗。62年我拍完《齐王求将》的电影,坐骨神经病突然发作,他老人家得知后极为重视,建议领导迅速送我去佛山治疗,并亲自送药上门。”她还说:“我是实现了晚婚和计划生育的,他老人家见我能以事业为重,非常高兴,大力协助我解决爱人的调动问题。还积极帮助剧团一些同志解决‘牛郎织女’的问题,这些事情使我感动不已,久久不能忘怀!”
   饶彰风同志不仅对广东汉剧院(团)如此尽心尽力,就是对整个广东汉剧事业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的。现在惠阳地区汉剧团的前身——连平汉剧团,就是在他下放连平当县委书记时一手组建起来的。大埔汉剧团和梅州各县的木偶、汉剧团到广州演出时,他同样的热情关心演员,帮助剧团及时解决演出方面的困难。有人说他是广东汉剧的“后台老板”。诚然,彰风同志是苦心扶植和辛勤培育汉剧这朵花的好园丁。
   乌云已被驱散,百花正在盛开。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可敬可爱的老首长——饶彰风同志竟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残酷折磨下含冤而死。当汉剧之花重新开放在阳光普照的花城时,剧院(团)的演职员再也见不到彰风同志这个亲人了!但彰风同志的音容笑貌却常常闪现在广大演职员的眼前,他关心支持广东汉剧事业立下的功绩将永不磨灭!


http://www.gdhj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1: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口述历史】罗可群追忆饶彰风:老广外心中永远的好领导
[ 文字:记者 王莉莉 实习 蒙开旭  | 图片:记者 龙成柳 | 编辑:李江 顾盼 | 点击:784 | 更新:2009-12-21 23:45  ]

  编者按 或许对于现在的广外人来说,饶彰风只是广州外国语学院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只是我校建校初期的一个开拓者,可是在许多老广外心中,他却是一位带领着一代广外人从一片荒地中建起中南地区第一个外语院校的灵魂人物;虽然他因为那场“文革”而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亲民作风,他的无私精神却在历史的淘洗中愈加鲜明,在广外的发展中愈显珍贵。今天,在老教授罗可群的指引下,我们再次踏入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饶彰风的年代,与他共同重温广外初创的艰辛和感动。


罗可群教授深情追忆广外的好书记饶彰风
把学校当“大家”的好领导
  1964年受省委的委派,饶彰风奉命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当时虽已选定在广州市东北郊瘦狗岭原石油学校建校,可是迎接他的却是一片荒凉景象——只有几栋楼房和坑坑洼洼的道路。为了能使教学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他立即和专业干部共同规划、绘制学院的建设蓝图,并规定每周三为全院义务劳动日。那个时候他总是头戴草帽,扛着锄头带头参与劳动,和大家一起除草、平整草地,干得非常起劲,师生们受到鼓舞,干得也更欢了,短短两个月,校园便焕然一新。


1965年秋,饶彰风在广州外语学院为新生军训作动员讲话
  罗可群回忆到:“当年学院新办,设备比较差,不要说什么电脑、投影仪了,就是外语必备的收音机也没有,饶书记就把自己用的菲利普三波段交流电收音机送到电化室,听说那还是他在香港的好友送给他的礼物。”起初,有关人员还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个“稀罕物”,饶彰风笑了笑说:“别问了,留着用吧。”学校初创很多设备跟不上,学术资料更是少得可怜,在饶彰风的影响下,有些老师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别的教师备课查资料使用。有的老师还带着年轻教师到自己家里去翻阅图书、查找资料。正是因为饶彰风这个“当家人”,把学校当“大家”,自己的家当作“小家”,才使得学院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
任人唯贤的真伯乐
  人才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要想办好、办强,优秀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校初期,我们学校只有几十个教师,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刚从中山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饶彰风不顾很可能被戴上“右倾”帽子的危险,大胆启用了留学多年的法语教授陆振轩和宋文、麦君素两位英文教师,他们三位都曾是摘帽“右派”。罗可群感叹道,他当时可真是大胆啊。当听说他想用那三个别人不敢用的人时,我们都有点担心,怕人家说他“右倾”,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人家有真才实学,怎么不能用?别人不敢用,我包下来了。”饶书记还鼓励年轻教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蔡型乞、龚毓秀、许国烈等许多年轻教师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骨干。
  学校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当年我校来了一批从部队调来的老干部和转业军人,协助学校的管理工作。饶彰风以他尊重知识分子,平等对待转业军人的民主作风,将这三股力量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合力最大的效用,为广外的发展带来暖流和春风。如我校前党委副书记谢秀满等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罗可群回忆道,当年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活动,条件也非常艰苦,可是和同事们一起在饭堂下棋、唱歌的时光却是非常美好和快乐的。
亲民负责的好书记
  罗可群提到饶书记总是满怀钦佩和感念。他眼含热泪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64那年我刚从中大毕业就被通知分配到广外,可是因为学校还没建成,我和其他十多名教师就先下乡参加“四清”运动劳动了一年,到65年才回到广州。下乡时我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住了院,甚至连开学典礼也没参加。”他遗憾地摇摇头,“在一次独自一人去医院复诊的路上,我意外地碰到了要去开会的饶书记,他知道我是学校教工后,就停下车,吩咐司机‘先送老师去医院,然后我再去开会。’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许多老师都坐过他的车,有人还戏称那辆车为‘学院的公车’。”

提起当年事,罗可群仍然激动不已
  罗可群介绍到,饶彰风是一位爱护学生的好书记。他经常来到学生们中间,天南海北无所不谈。那年刚开学,他听说有二十个北方的同学没带蚊帐,晚上被蚊虫叮咬没法睡觉,而总务部门又没法解决,他立刻带着办公室干部去找当时的省委副秘书长,要求从省委招待所转让一批半新旧的蚊帐。正是因为他的争取,才使得学生能安枕入眠。或许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却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书记对学生的爱。
  “高风亮节,长留人间”“老广外心中的好领导、好书记”这是罗可群和许多老广外人对饶彰风一致的评价。当过去的光辉已成历史,逝去的音容只能永存于心中,而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的广外和未来的广外。罗可群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盼:“作为一名中文学院的老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能够重视提高文化修养,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阅读大量中外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学好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著作。毕竟我们的根是在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能丢的。”
饶彰风简介
  饶彰风 (1913年5月25日-1970年9月12日)。原名饶高平,曾用名蒲特。广东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罗可群简介
  男,1941年4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共产党员。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广州外国语学院。曾任中文教研室主任、涉外秘书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文学研究,著有《广东客家文学史》、《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另撰写了人物传记《彭湃传》(合作)、《刘尔崧》等10余种。译著《国共合作》,主编《中外文化名著选读》、《中英文秘书指南》、《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和《澳大利亚客家》。

http://www.gwnews.net/article.php?ID=58029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9: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彰风铜像在广外落成

我校校史馆开馆 饶彰风铜像及程贤章收藏室揭幕


[ 文字:记者 朱瑛健 实习生 倪涵 童卉 张国耀 郑阳 | 图片:记者 王雨渤 实习生 佘爽 | 编辑:刘彬 王晓娜 苏雪琪 ]
[ 提交:2010-11-06 15:23:36 | 审核: 2010-11-06 18:35:32 | 点击:85 ]


  本网讯 11月6日上午,我校校史馆开馆仪式在南校图书馆内隆重举行,饶彰风铜像及程贤章收藏室正式揭幕。

随着礼炮声的响起,
在以我校党委书记隋广军和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庄英明为首的一众新老领导的合力下,
挂在校史馆牌匾上的帷幕被徐徐拉开。

饶彰风先生的亲属和现任领导共同为饶彰风铜像举行揭幕仪式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饶彰风先生铜像

在“程贤章收藏陈列室”揭幕前,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廖红球祝愿广外越办越好;
我校原党委书记徐真华回忆与程老相知相交的点滴故事,
并真诚地感谢程老对本校的慷慨捐助。

11时许,原广东文学院院长程贤章与徐真华、隋广军为收藏陈列室揭幕

校长仲伟合在校史馆内题词“广外腾飞”,献上美好的祝愿

揭幕仪式后,程贤章先生参观陈列室
第一届老校友在照片中寻找四十年前的自己

校友们齐聚
“程贤章收藏陈列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2 15: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