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可群回忆到:“当年学院新办,设备比较差,不要说什么电脑、投影仪了,就是外语必备的收音机也没有,饶书记就把自己用的菲利普三波段交流电收音机送到电化室,听说那还是他在香港的好友送给他的礼物。”起初,有关人员还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的这个“稀罕物”,饶彰风笑了笑说:“别问了,留着用吧。”学校初创很多设备跟不上,学术资料更是少得可怜,在饶彰风的影响下,有些老师将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别的教师备课查资料使用。有的老师还带着年轻教师到自己家里去翻阅图书、查找资料。正是因为饶彰风这个“当家人”,把学校当“大家”,自己的家当作“小家”,才使得学院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
任人唯贤的真伯乐
人才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要想办好、办强,优秀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校初期,我们学校只有几十个教师,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刚从中山大学、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饶彰风不顾很可能被戴上“右倾”帽子的危险,大胆启用了留学多年的法语教授陆振轩和宋文、麦君素两位英文教师,他们三位都曾是摘帽“右派”。罗可群感叹道,他当时可真是大胆啊。当听说他想用那三个别人不敢用的人时,我们都有点担心,怕人家说他“右倾”,可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人家有真才实学,怎么不能用?别人不敢用,我包下来了。”饶书记还鼓励年轻教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蔡型乞、龚毓秀、许国烈等许多年轻教师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骨干。
学校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当年我校来了一批从部队调来的老干部和转业军人,协助学校的管理工作。饶彰风以他尊重知识分子,平等对待转业军人的民主作风,将这三股力量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合力最大的效用,为广外的发展带来暖流和春风。如我校前党委副书记谢秀满等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罗可群回忆道,当年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活动,条件也非常艰苦,可是和同事们一起在饭堂下棋、唱歌的时光却是非常美好和快乐的。
亲民负责的好书记
罗可群提到饶书记总是满怀钦佩和感念。他眼含热泪地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64那年我刚从中大毕业就被通知分配到广外,可是因为学校还没建成,我和其他十多名教师就先下乡参加“四清”运动劳动了一年,到65年才回到广州。下乡时我得了严重的关节炎住了院,甚至连开学典礼也没参加。”他遗憾地摇摇头,“在一次独自一人去医院复诊的路上,我意外地碰到了要去开会的饶书记,他知道我是学校教工后,就停下车,吩咐司机‘先送老师去医院,然后我再去开会。’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许多老师都坐过他的车,有人还戏称那辆车为‘学院的公车’。”
提起当年事,罗可群仍然激动不已 罗可群介绍到,饶彰风是一位爱护学生的好书记。他经常来到学生们中间,天南海北无所不谈。那年刚开学,他听说有二十个北方的同学没带蚊帐,晚上被蚊虫叮咬没法睡觉,而总务部门又没法解决,他立刻带着办公室干部去找当时的省委副秘书长,要求从省委招待所转让一批半新旧的蚊帐。正是因为他的争取,才使得学生能安枕入眠。或许这只是一件小事,可是却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书记对学生的爱。
“高风亮节,长留人间”“老广外心中的好领导、好书记”这是罗可群和许多老广外人对饶彰风一致的评价。当过去的光辉已成历史,逝去的音容只能永存于心中,而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的广外和未来的广外。罗可群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盼:“作为一名中文学院的老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能够重视提高文化修养,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阅读大量中外文化名著,特别是要学好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著作。毕竟我们的根是在中国,老祖宗的东西是不能丢的。”
饶彰风简介
饶彰风 (1913年5月25日-1970年9月12日)。原名饶高平,曾用名蒲特。广东大埔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东江纵队司令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广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赴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复刊《华商报》等工作,先后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中共港粤工委(后改称香港工委)委员、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香港工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秘书长、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省科委副主任、省文教办公室主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罗可群简介
男,1941年4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共产党员。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广州外国语学院。曾任中文教研室主任、涉外秘书系主任、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文学研究,著有《广东客家文学史》、《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另撰写了人物传记《彭湃传》(合作)、《刘尔崧》等10余种。译著《国共合作》,主编《中外文化名著选读》、《中英文秘书指南》、《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和《澳大利亚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