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21 2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分刚过,正是粤北农村农闲时候,处处可见三三两两晒着太阳、打着盹的老农民。在紫金县龙窝镇宝洞村一农舍前,闲得无事的老艺人邓乃明却拿出了跟随他大半辈子的宝贝木偶,挂在房檐下晾晒。老人用布仔细地擦着木偶上面的灰尘,神情十分专注。
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宝贝整整三年没用了,上面已落满了灰尘,一些木偶服饰都被耗子咬坏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
老人告诉记者,往年的立秋过后,木偶剧团的活就来了。紫金县龙窝镇木偶剧团就开始走街穿巷,有时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一直以来,观看木偶表演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农闲时节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但是如今,重阳节都已过去了,剧团还没人邀请,这种现象已经持续3年。木偶戏这种民间文化艺术也正在远离人们的文化生活。
老人说,现在就是有人请演木偶戏,恐怕剧团也组建不起来了。师傅辈的老艺人死的死,散的散,以前村里有十多个师傅,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在世了,其他的都不在了。木偶戏的演出还必须要“八音”作配,这些“八音”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唢呐、弦、二胡、扬琴、箫、鼓、锣。如今会这些“八音”的人,他们的“行当”也只有在别人过红白喜事的时候才派上用场,但不是演木偶戏。
他日卷土定重来
在龙窝镇沈田村,记者见到了民间艺人、木偶剧团的钟绍红。提起乡村木偶戏的前途,他也不无担忧。
他说,沈田村的木偶戏红火时,一个村子就有3个木偶剧团,好多年前就只剩下他们一家了。现在不单是春节期间无戏可演,就是平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10年前他们一年可以演500多场戏,而去年,一年仅三场。他说,乡村的木偶剧不受欢迎的原因不是老百姓不爱看木偶剧,而是剧团的行头太旧了。他说他们剧团现在演出用的木偶是祖传下来的,有上百年的历史,都快成文物了。剧本也是祖传的,演来演去都是《三国演义》、《水浒》、《薛丁山》,《白蛇传》,几部古戏演了上百年,观众看都看腻了。加上现在过年节目多,电视、电影、晚会什么的,应有尽有,木偶戏自然受冷落了。
他认为,只要改变戏路,多演与现代生活贴近的戏,木偶戏还是有戏的。
紫金县龙窝镇文化站站长陈惠香也认同这一观点。她说,道具陈旧、剧本俗套,使龙窝木偶戏这一乡土民间艺术远离了农民文化生活。龙窝木偶戏要想发展下去,就要改变戏路,得换道具,以前的木偶脸谱演不了现代人。但一套道具加上灯光音响设备什么的,要5万多元,这对一个乡村木偶剧团来说是一笔无法筹措的巨款。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紫金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3年7月,县政府编印了《紫金县文化建设实施规划》(2004~2008年),提出了对花朝戏、木偶戏等进行研究和保护。2005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紫金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要求各镇、各单位把文化普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该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借着全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股东风,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对包括龙窝木偶戏剧在内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木偶戏剧进一步进行收集整理。
他认为,只要改变戏路,多演与现代生活贴近的戏,木偶戏还是有戏的。
紫金县龙窝镇文化站站长陈惠香也认同这一观点。她说,道具陈旧、剧本俗套,使龙窝木偶戏这一乡土民间艺术远离了农民文化生活。龙窝木偶戏要想发展下去,就要改变戏路,得换道具,以前的木偶脸谱演不了现代人。但一套道具加上灯光音响设备什么的,要5万多元,这对一个乡村木偶剧团来说是一笔无法筹措的巨款。
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紫金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3年7月,县政府编印了《紫金县文化建设实施规划》(2004~2008年),提出了对花朝戏、木偶戏等进行研究和保护。2005年8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紫金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要求各镇、各单位把文化普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该县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借着全县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股东风,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对包括龙窝木偶戏剧在内的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木偶戏剧进一步进行收集整理。
张涛 黄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