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0 14: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剧作家,曾泽昌先生这一辈子都和采茶戏联系在一起。正如他自己说的,“采茶戏几乎是我学业和事业的全部。”
10月初,我走进了曾泽昌先生在赣州的家。在他的书房里,我和他聊起了他毕生热爱的事业――采茶戏。
风土 由来
据传,赣南地区的客家先民们,为求生存,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山上垦荒种茶,常常一边采茶一边唱着采茶歌。
“采茶歌是采茶戏的胚胎,”曾泽昌说,“由采茶歌发展成的采茶灯是采茶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但还不是戏。直到江西安远九龙山的茶农把由群舞形式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为主的采茶灯对唱形式,并通过这三个人物载歌载舞上山采茶,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传递出一种劳动的欢快情绪,这才形成了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时间、有地点的笫一个原始的赣南采茶传统戏――《姐妹摘茶》。”
曾泽昌告诉我,赣南采茶戏来源于民间,它反映的事件大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如补皮鞋、捡菌子、磨豆腐、打猪草、盘花生等等。当然其中会贯穿爱情、人情、亲情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纠葛纷争和较量,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人间喜剧。“喜剧风格是采茶戏的主要特征,哪怕是悲剧也用喜剧手段演出,从而使悲剧显得更加健康有力。”曾泽昌说。
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其中单袖筒、矮子步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
曾泽昌说,“以丑角为中心的布局结构,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文学特征,其它一些结构特征都是从属于这一特征的文学特征。”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称。《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虽然号称“四大金刚”,每个戏都能演一个晚上,但都不超过三个演员。《四姐反情》只有两个角色,竟然可以演三四个小时,让观众乐不可支、百看不厌。
以前有很多戏班子一年四季经常到乡下,走村串寨给山区的乡亲们表演。由于采茶戏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它戏曲相比,更具有随遇而安的旺盛生命力,所以特别容易在山区流行。
因此,赣南采茶戏在民间,不单单在赣南地区流传,还在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相继流传开来,竞相传演,蔚然成风。
赣南有俗语云:“三崽(女演员)挂牌登台,场场爆满喝彩”和“宁可饿餐饭,也要去听三句板(一种曲牌)”。
[ 本帖最后由 stoneCHEM 于 2008-4-10 14: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