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4-15 2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_ch_z 于 2014-7-17 23:21 编辑
张氏资公-小八郎公-蕉岭神冈谱系
第121世 晁公,字宏圖,原住潮州鳳凰山下,後遷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猗蘭閣,再徙汀州寧化縣攀龍里石壁堡。終於南劍州將樂縣杜陵鄉,坟在南劍州將樂縣杜陵封山(旗山支脉),后迁金骸葬在潮州凤凰山棘坑口,坐丙向壬。妣邱氏,子二: 鴻公,大一公; 鳳公(大六公,晁公次子。妣劉氏,移大產後三饒時單丁住牛皮山寨,後定趾丁墩)。
第122世 鴻公(大一公,晁公长子),妣周氏。子五:一祖公, 與父寓居汀州牛眠鄧地;二公,徙台州池溪下里水口;三公,徙南平樂和渡;四公,住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魚龍班竹;資公。
第123世 資公(鴻公五子),住南劍州石城县高平鄉猗蘭閣,后徙寧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坟在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妣谭氏、肖氏。子二:中承(宋侍中。妣蔡氏,墓在將樂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水南。13传孙大一郎, 号东源君);榮公。
第124世 榮公,家榮,张五郎(资公次子) 。妣鄒氏,合葬黃竹洋,戍山辰向。子八:聖千(字鸿澄,妣游氏);聖祥;聖雲(字鸿波,妣朱氏,移漳州浦尾居住); 集聖(字鸿涛,妣鍾氏,移漳州官陂居住);元聖(字鸿江,妣許氏);聖亨(字鸿洋,妣王氏,移漳州漳浦縣,遷居連城縣河源里張家營);聖利(字鸿海,妣黃氏,移武平縣清水塘居住);聖珍(字鸿深,小八郎,号卜藏,妣劉氏,与资公居汀外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后遷广东程乡县怀仁乡石窟头神冈(蕉岭神冈社)。
(八公亲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
蕉岭神冈
第125世 一世祖 聖珍公,字鸿深,小八郎,号卜藏。与资公居汀外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后遷广东程乡县怀仁乡石窟头神冈(蕉岭神冈社)。妣劉氏,子一:十九郎。
第126世二世祖十九郎公妣陈氏二娘,子二:念三郎;念八郎。
第127世 三世祖 念八郎公,妣车氏十九娘 子一;六八郎
第128世 四世祖 六八郎公,妣饶氏十三娘 子一;七六郎
第129世 五世祖 七六郎公,妣刘氏九娘 子一:良善
第130世六世祖 良善公,妣汤、黄、林三氏,子七:政惠、谟惠、成惠、武惠、真惠、永惠、容惠
第131世 七世祖 谟惠公,妣黄氏, 子三;承仁(志达);承通;承友
第132世 八世祖 志达公。妣黄氏子一:法 全 。
第133世 九世祖 法全公。妣陈氏 子一;景富 。
第134世十世祖景富公。妣蓝氏 子七:文冕、文光、文翊、文勝、文良、文彬、文首。
第135世 十一世祖,文光公。妣赖、李二氏 子二:倍、倫(子守信)) 。
第136世 十二世祖,倍公。妣杨氏 子一:守儀。
第137世 十三世祖,守儀公。妣刘氏 子七:懷山、敬山、接山、受山、爱山、顺山、俸山。
第138世 十四世祖,懷山公。妣黄氏 子七:華台、文台、玉台、存台、存达、存鼎、存优(俱往连州)。
第139世 十五世祖,玉台公。妣王氏 子二:助興、则興。
第140世 十六世祖,助興公。妣潘、冯两氏 子五:炳温、炳良、炳奎、炳垣(更名金沐,过继存试为嗣)、炳 让。
第141世 十七世祖,炳温公。妣刘氏三人 子四:尚日、尚质、尚華、尚达。
第142世 十八世祖,尚達公。妣李氏 子六:思連、思明(不祀)、思登、思科、思玉(不祀)、思才。
第143世 十九世祖,思科公。妣傅氏 子六:球顯、琳顯(不祀)、琅顯、玕顯(赴台后又回内地)、璠顯、瑜顯。
第143世 二十世祖球顯公。妣潘、黄两氏 子三;蘭宗;桂宗;標宗
第144世 二十一世祖蘭宗公,妣罗氏 (蘭宗公;桂宗公、赖氏俱赴台湾)
第144世 二十一世祖標宗公(留大陆)
(下略)
参考資料
一、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張姓祖脉在清河,后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女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二、 西漢末年王莽當權,元治元年(西元1年)祖率族人五百餘口自徐州南下,過揚子江分住衢州(今浙江)、撫州(今江西)、福州、韶州(韶關)、汀州(今長汀)處。另一祖遷建州(今福建);另一祖入湖州(今浙江);一祖入演州(今越南演州)。
三、《客家张氏源流考》
張氏源自黃帝五子少昊之子揮。揮任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因姓之。客家張氏有多支,其中一支……為張良41世裔張晁。張晁字宏圖,北宋間遷居寧化石壁村。晁生子(鸿)鳴。鳴生五子,一徙台州水口、一徙南平、一與父寓居汀州牛眠鄧地、一居石壁村,惟(五郎)資公遷中琴堡石寮(螺)坑。資生二子:中承、榮。榮生八子:聖千、聖祥、聖雲、集聖、元聖、聖亨、聖利、聖珍。榮長子聖千、六子聖亨遷連城張家營,其餘遷分遷漳汕、漳竹園頭、漳州南靖水西、漳平永福。聖千傳四代裔孫五郎公,由張家營出獵至上杭古田里小吳地坵背開基,為小吳地張氏開基始祖。由小吳地遷徙各地的張五郎後裔達3萬多人。
四、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张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州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子孙众多,一祖张嵩公入北地住为汝南太守,中间移衢州等处住者各成桑梓……
張晁公生鸿公,鸿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后转邓地住,(二公台州下里水口住,三公乐和渡住,)四公在宁化县清平乡长乐里住,五公讳資在南剑州石城高平乡移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长流,子孙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黄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宁化石壁住,三公在龙岩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园头住,(五公在连城县南团水西住 )六公在连城县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以远祖继世不知凡几世矣!故难考其世代,亦难别其支派。但究原谱, 張五郎乃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宁化石壁者張仲二郎也,妣邱氏四娘,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生子大四郎,妣温氏四娘,生子才禄,字勉学,号静斋,大元时至奉训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 長曰洪善,次曰洪庆,三曰洪恩。洪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大田洞容村住,即为長乐开基一世祖也。才禄公居址、坟茔悉在盈塘里之处,还有粮田石种在彼,后拨張通. 張继安父子看管祭扫。兹谨编录以志不朽,尚冀之贤子肖孙以世继世逐世编修毋坠,厥绪焉也。
五、《竹園头張氏历代直系先祖世系图(旧谱)——谱例》
按旧谱所纪谓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洲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其子孙众多,一祖高公,入北住为汝南太守,中间移衢州,衢州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讳士和为徐州刺史。一祖讳:坟,在南剑州将乐县,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讳:在潮州凤凰山,坐丙向壬,鼎公生鸣公生子兄弟五人,一祖公后转邓地住,四公在宁化县清平乡、長乐里住、五公在南剑州石城县高平乡猗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辽坑住,生二子,墓在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长流,子孙住在水南,二南張五郎墓在黄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張仲二郎在宁化石壁住,三公在龙岩水西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茵头住,五公在连城县下表席新泉璟峰下住,以远祖以继世不知凡几世矣,故难考其世代,亦难别其支派,但究原谱,一祖張五郎是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宁化石壁者張仲二郎,妣邱氏四娘,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生子張大四郎妣温氏四娘生子才禄祖,字勉学,号静斋,大元时至奉训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长曰:洪善、次曰:洪庆、三曰:洪恩。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住,即为長乐开居一世祖也,才禄公居址坟, 悉在盈塘里之处,还有粮田石种,在彼后拨張通、張继安父子看管,祭扫兹谨编录以志不朽,尚冀之贤子肖孙以世继世逐世编修母坠厥绪焉也。
六、《張姓家谱》
蕉岭張氏。蕉岭县原来叫镇平县,属嘉应州辖地,1914年才改名蕉岭。蕉岭張氏有……一支也是宋元之际迁入的,始祖小八郎公,由福建汀外宁化县中琴堡迁入神冈社,生子十九郎公,号积庆,积庆生念二郎、念八郎二子。自小八郎六世孙中有張文德率家小迁梅县石扇,神冈社張氏到清代还有迁居台湾屏东县的,今屏东《清河百忍族谱》记载了这一情况。
七、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白寨甲南山村(今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南山村)萬石堂張氏祖譜譜序選
連城祖派遷居程鄉修譜記
明成化二年大一郎公裔程鄉義化郡六一公七世孫德龍公修譜 艾鳳翔為記
自宗子之法不立而譜系之道不明也久矣,世之為譜者,僅能記其祖考之所自出,族姓之所同異斯亦難矣,況又有不知其所自來與其所同異者乎,吁!可慨也已。廣東之地近於八閩,國朝以來,屢遭兵變,大家世族能有其譜牒者蓋亦鮮矣,潮州程鄉義化豪張氏之賢子孫曰潛字德龍者,因所存族譜而重修之,特以示予,請為記,予愛而閱之,乃嘆曰喪亂之際一身且不保,而能不失於斯譜,此非仁人孝子不忘其祖宗者能之乎?
夫譜牒之作非徒作也,所以記吾祖若宗之所自來,又以記吾祖若宗之所自立,昭穆尊卑之序秩然,其不可紊,族姓疎戚之殺井然,其不可亂,凡吾之同斯譜者,齊斬功緦之相戚,慶生弔死之相向,冀其不視如途人也。
觀張氏之譜,源遠而流長,根深而葉茂,簪纓蟬聯,先後相望,其昭穆尊卑之序,族姓親疎之殺,既為列於其前,年齒.歿葬.生娶復為記於其後,支分派別,自有條理,則其初同出於一人,焉可以途人視之哉!按張氏之族,其來尚矣,自黃帝之子,國於青陽,次妃生般,爲弓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於尹城,因以為氏,至殷湯王世有張羅公,之後生修公,修公分入漳州,歷官廿五世至嵩公。建武二年過江而居,至肱公又二十五世矣,肱公之後有晁公,由潮州徙南劍州,晁公生鴻公,鴻公之後徙居寧化,以上英賢輩出,歷官宋朝者比比,有曰五郎公者,生八男,其第五男遷居連城,生四子,其長曰大一郎公,徙居上杭,大一公之子六一公,又徙居程鄉義化豪,今德龍則由豪居而分石井也,二曰大二郎公,則移居三饒蓮花石,三曰大三郎公,徙居神泉大埔村,生子曰念三郎公,則由神泉分大靖溪南立居也,四曰大四郎公,則遷居興寧耳。
吁!張氏之族信非他族之可比也,先正有曰:[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 張氏之族前代盛則盛矣,使非賢子孫如德龍,焉能傳之於今乎,重修是譜,誠足以見前代後世之顯者,詎無人耶?吾知張氏一派之流源,源乎其無窮矣,焉可以涯涘料之哉!張氏之子孫,當世保斯譜,尤勿忘德龍今日重修之功也,是為記。
賜進士出身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迪功郎致仕七十二翁吉水縣 艾鳳翔謹記連城祖派遷居大埔孝房修譜序
忠房十世明經拱公參同祖程鄉義化郡德龍公譜修譜,明萬曆十九年孝房十三世對印一聘公修譜,信房分居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馬堂堡一棟公為序。
饒平大埔,今之埔邑張氏家也,系出殷世羅公,之後傳至肱公,公傳至晁公,公傳至鴻公,公之後有五郎公,公之後有大三郎公,宋末,由連城南團水西移居神泉大埔村,生子曰念三郎公,於元仁宗三年十月初一日,遷居大靖溪南,世系明白,念三郎公者,今溪南張氏之始祖也,生四子,以孝.悌.忠.信四字分房,第二房至三世無嗣,其餘自五世分居各處,曰車輪坪.一斗里.白堠南山,自是地廣人傑,家富產厚,於斯赫赫饒平一巨家也。嗣後又分黃堂.社背坪等處,然而族譜相傳,皇朝間屢遭兵變,所存者僅宗派之概耳。
三房十世孫曰珙者,遊庠貢薦,志切祖宗,心先族譜,乃請義化同祖大一公之孫法真所傳六世孫曰德龍者所修族譜參考而重修之,其先後之序,井然不紊,親疎之派,煥然一新,乃遺後之崇金也。繼後則有十二世孫曰伯嵩號案台者,寶而藏之,惟歲久冊圖幾壞,有長房十三世孫曰一聘號對印者,得而閱之,欣然愛之,乃嘆曰世系之來,源遠流長,非此譜後人必昧所由矣!乃竭精思,備錄其留傳之自,詳分其支派之圖,庚寅歲,余知番禺縣,適會對印於臬司之堂,偶詢其派,乃曰出自念三郎公,之後請祖圖視之,果爾,孟房十三世弟矣,不勝奇遇之幸,敢和前序而贊之。
於戲!族譜之修,其有光於前後乎?自非有賢子孫奕世相繼,焉能傳之於今而不失哉?重修族譜,固足以見前代之盛,而後世之玉潤金瑩,爭輝耀采者,亦由此睽厥所自矣。張氏之子孫保斯譜者,須念珙公重修之惠,尤勿忘案台.對印此二公存譜之功也,是為序。
賜進士出身任廣東廣州府番禺縣知縣
四房分居福建漳州府平和縣馬堂堡住 十三世孫 一棟謹序南山張氏清河譜序
八、清乾隆六年南山信房十六世士銑公修譜 自序
從來萬派歸源,必然知其源,乃有以核其支,此非孝子仁人,寶譜勿失,然歷代重修,安知不無殘缺莫考耶?
念南鄉一派,系出殷世羅公。宮公之後歷傳數十世至三十郎公,生四子,自宋南渡後,俱由連城南團水西徙居各處,而第三子大三郎公,遂至大埔之神泉家焉,生一子念三郎公,元仁宗三年十月初一日遷居溪南埔,生四子,以孝.悌.忠.信分四房,信字房傳下侯山公又分在白寨南山,生一子名子預公,即萬石堂之肇基公,生四子,傳下族眾繁衍,徙居各處,不能悉載。
有平和縣馬堂堡一棟公,任番禺縣,會黄堂一聘公於臬司之堂,兩人談出宗族譜序,知皆出自念三郎公之派,因此再訂譜序,流傳至今,銑每欲步前舊秩重釐編次,有志未逮,暫將舊式錄存藏之,庶宗支繁衍,披閱考鏡,各知所自,則敦族之誼,流傳不替。
旹乾隆辛酉年季秋月世孫 士銑弁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