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2|回复: 0

神圣与凡俗:客家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9 16: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圣与凡俗:客家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研究
——以粤东围龙屋村为中心
曾祥委
提要:客家围龙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样式,整个屋村模拟着太极八卦图——一个宇宙生化图式,象征着生命的发源和繁衍兴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人与环境的和谐。祠堂是男性主导的信仰空间,整个村落围绕祠堂的祖牌形成多个同心圆,祖牌是村落信仰空间的中心,定期进行的仪式模铸了整个村落的向心力,祖灵崇拜成为宗族的精神统合纽带,衍生了宗族组织、族谱、仪式一系列文化手段,维系着一个宗族社会的伦理生活秩序;水口庙以神明为崇拜对象,成为女性主要的信仰中心和精神依托,从另外一个角度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两个信仰圈的重合,构成了统合客家传统社会的神圣空间。闲间、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村落社会的凡俗空间,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这是一个有伦理信条,有畏惧的,导向道德高尚,维系良好治安的社会。对比现代社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客家、村落、文化、启示

一、传统村落的结构空间:符号与象征
    我们以传统村落的典型式样客家围龙屋为模型来展开分析:
    围龙屋的原型是《周易》的太极八卦图,演示着混沌——阴阳——四相——八卦——六十四卦的宇宙生化过程。
   《周易》的宇宙论是“天人合一”的。在《周易》的创世学说中,宇宙万物都由混沌分化形成的阴、阳二气媾合而成,如人之男女相配、交媾、胎孕、诞育。阴、阳是二气,其精为日、月,其剖为天、地,其人为伏羲、女娲。天地、万物、生人万物同源(同一的来源)、同质(同一的质料)、同构(同一的结构)、同道、(同一的规律)同德(同样的品性),都是相通的,因而用同一的符号来表示,用同一种理论来解释。《周易》的哲学实际上是生命哲学,阴阳和谐、生生不息是《周易》的根本精神,“天人合一”是《周易》宇宙观的根本模式。
按《周易》的观念系统,宇宙万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根源——元气,这个原初的物质是最初和唯一的生命体,同时还是最初和唯一的神明,宇宙万物都是这个神明造物的结果。我们从《庄子》中的“混沌氏”,从所谓的“中央之帝”,(被称为初祖的黄帝也叫“混沌氏”),从神话中的“烛龙”,从开天辟地的盘古之神和后来道教的原始天尊中都可以依稀看见它的身影。从混沌中分出天地乾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易•系辞上》),天地生万物,“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由“混沌氏”到“阴阳二神”——阴阳,是一对夫妇,他们就是天地,他们的名字叫伏羲、女娲,日月是他们的精魂,云雨是他们在交媾,地上的万物都是他们的儿女,天上的星星是儿女的精魂,天父主宰芸芸众生的命运,地母生育、哺养万物,宇宙是一个美满的家庭,天上、人间成为镜像,互相映照。太极八卦图就是天地阴阳的交媾和生殖图式——伏羲、女娲——日月、天地之神交媾产生世间万物的感性的神话和神祗系统,与“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抽象的宇宙大化论,是同一观念系统的不同侧面。由于宇宙万物都是这个生命和神明的分化和繁衍,因此万物有灵,都是有生命,有血肉,有情感,有意志,有神性。天地、风云、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草木、虫鱼、鸟兽和人类自己都是神灵,都成为崇拜的对象。这些观念是我们的祖先以自身为尺度认识宇宙的产物,后人区分的所谓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上帝崇拜实际上都是这只大象的不同部位,都是这个多神崇拜系统的不同内容。
    围龙屋风水讲究龙、穴、砂、水,选址必在山环水绕,山水融结的穴场。龙是地脉,穴是龙气停驻、成形结界的地方,是大地母亲与天父交媾的生殖器官。天阳与地阴在这里交接,人类就在这里诞育。
    从形廓来看:客家围龙屋由圆和方构成,外围圆,内里方,由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构成;天在上,地在下,中间是建筑物,让天地阴阳之气在建筑物中交接。      
围龙屋的垓心是祠堂,这里是围龙屋的太极。祠堂的垓心是祖牌,祖牌所在之地就是穴场的花心,墙后有所谓“化胎”,便便的,那是大地母亲的下腹,孕育着生命,花心上放置着祖姓的祖牌,那是祖先阳魂的附着物,让它在大地母亲的滋育下安居。花心的所在,也是天父之阳与地母之阴接触之处。阳气通过精心安排的门户透入,都是吉祥生旺之气;一进房屋,有一个天井,那是天阳直接进入之处,天阳地阴在屋中交接,“冲气以为和”,天、地、人就在其中达到“太和”。
祠堂如此,寝居也如此,它们通常被安排在吉方。床位也非常讲究:“人生三堆土”,床原来是土炕,阳上阴下,那是天阳地阴的交接处,生命、家族就从这里起源,因此在一间屋里,也要安排在吉位。而铺床,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专门择定吉利的日时进行。
    围绕着祠堂,一排排的围龙,模仿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爻。一条条巷道是卦爻之间的空隙。八卦、六十四卦和它的卦爻,在太极八卦图中表示的是阴阳交会后产生的万事万物——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这里面本来就有乾坤六子——一对夫妇和三男三女构成的家庭——在这里象征的是人丁,围龙越多,人丁越兴旺。
还有祠堂门口的月池,它也是太极图的一个部分,现示的是刚与柔的结合,这是阴阳交媾的另一表现形式,同样有生殖的内涵。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些含义,例如水表示财或用于化煞等等。
客家围龙屋展示了一个宇宙生化的模型:太极图式;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客家围龙屋凝固的是一首生命的乐章: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客家围龙屋的风水安排展示了客家人对天地宇宙生化的崇拜,亦即对生命的崇拜,这种古老的习俗今天还完整地保存在民间:广东丰顺客家以及潮汕地区的祠堂、神庙前面,都有“天父地母”石柱,上插香火,逢年过节、红白好事都要敬祀。还有,人们结婚时在祠堂“拜天地”也出自这种崇拜,那里面,深藏着对祖先——生命之源的敬仰、崇拜和对生命增殖的祈求!
    客家围龙屋作为传统村落的一个典型,宗奉《周易》的宇宙论。这个学说与时下的主流政治哲学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有差异而不对抗,取和谐而位中和,是真正出于生命体认的和谐哲学。其阴阳和谐、生生不息,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追求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继承不尽的价值。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存在,因而人们对环境是敬畏的态度和顺应的关系。敬畏自然和顺应自然造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当今社会应当借鉴的理念。
二、传统村落的神圣空间:祠堂和庙宇
1、以祖灵为中心的信仰空间:祠堂
    传统社会的观念是灵魂不灭,人“生而为人,死而为神”。既为神,对子孙后人就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祖灵崇拜就成为传统村落社会文化核心的内容。
人由阴阳二气构成,魄为阴,魂为阳,死后二者分离,魄随尸骨返回大地,魂气则返回上天,“鬼者归也”——传统文化有一个成语“视死如归”,本来是写实的——因而,客家传统村落社会的祖灵崇拜就分成阴阳两个部分:管生育的魄的崇拜,以阴宅为中心;管气运的魂的崇拜,以祠堂为中心。
    客家传统社会的宗族斗争,有时异常激烈,常常发生械斗,在冷兵器时代,决定宗族强弱胜负的因素往往是有效的人口——男丁的数量。只有大群体,才能够生存。由此,在农业族群的文化取向中,人口增殖有最重要的意义。客家人往往将最好的风水留给“葬好了添人丁”的祖婆,而不是“葬好了发财”的祖公。在习俗考察中也发现,客家丧葬仪式,存在丰富的象征体系,以人口增殖为主要的诉求。
    客家人迁徙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父母骨殖的相随。有的是随身携带,更多的是落脚以后回到原居住地搬迁父母骨殖,择地安葬,以保证家族的人丁兴旺。
与此同时,以阳宅祖牌为中心的阳魂信仰也被建立起来:
    客家人聚族而居,村落与宗族重合。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祭祀单位。屋村的建设,其中心是祖厅,以开基祖的神牌为中心点,形成多重同心圆结构,这是典型的客家围龙屋结构。还有许多方式的建筑,不管是方是圆,都是围绕祖牌展开,向心布局的。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宗族,归根溯源,都从一条根来,是一家人。一个村子,从空间设置来说,就是一个大家,作为整体来存在。一个个核心家庭,有时也有一些明显的空间分隔,但经常这些分隔的标志也被剥夺。宗族的取向是多代同居,上层的伦理崇尚大家,维系大家。一个村子里面的人,都是“自家人”,同辈的是“叔伯兄弟”。子孙住宅的空间分布体现了人们与开基祖关系的紧密程度和他们在宗族中的权力等级地位序列,紧挨着祠堂的是嫡系房派的子孙,同时也是祭祀主持者和宗族权力的执掌者,不同的房派依尊卑昭穆亲疏之序展开分布。
    逢年过节,春秋二祭,祭祖大典在公厅举行,同样的仪式,年复一年重复表演,固化着人们的祖先认同。祠祭(也包括墓祭)不断重复的仪式,强化着一个观念:参加者都是同一家人。不断提示宗族成员,大家有同一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能参加这种仪式,在许多地方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这种高度性别化的信仰空间里,妇女被排除在外,男性的限定参与条件是贤和老:有功名和上了寿(60岁以上)。祖灵在整个村落的精神空间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注视祖灵的目光是上仰的。祖先除了是生命的来源以外,还死而为神,决定着后人的命运兴衰。人们只能献之以膜拜,按其指示行事,否则就会遭遇厄运,受到族人的谴责甚至族庭的严厉惩罚。
    从局部看,一个村子内部,宗族是排他的,最后实现单姓村。每一个村子都是祖灵祭祀单位,认同一个开基祖。一个个自给自足、趋向分散的社会细胞——家庭,被链接组装成为向心内聚的传统社会基本单元——宗族。
    从区域看,往往形成同姓村落群。其中有从原来的核心村分衍,就近迁移的,也有从别的地方迁来,同姓共居的;还有原为别姓被迫改姓的。这样就形成了大规模的连片聚居群落,动辄数万人。例如,粤东丰顺县的许多大姓都如此。这种连片聚居群,以一个最老的祠堂为核心,形成祖灵祭祀圈。其血缘认同的对象是共同开基祖,所有宗族成员都认同为开基祖的子孙。这样,整个宗族就在祖灵的统辖下被整合起来,成为强大的功能组织。在这样一个组织里头,宗族,是维持大人口群的组织手段;伦理,则是维持大人口群的规则手段;连民居,也成为维持大人口群的空间手段。在这种社会中,祖灵成为维持伦理和治安的权力渊源,宗族担负着维持伦理和治安的使命,通过自治,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村落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2、以神明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庙宇
    客家传统社会的祖灵崇拜是高度男性化的精神空间。在祠堂的祭祀中,除了少数情况,例如结婚、生子,女性都被排斥在外,即使死后能够以祖妣的身份列名牌位之上,受到后人的崇拜,生前也不能参加春秋二祭。女性的信仰空间主要在神明崇拜方面。
一些地方的客家,在祠堂中设有神龛,祖灵崇拜空间与神明崇拜空间是重合的。但多数地方的客家村落,二者是相对分开的,村落的水口通常都有一个庙。水口对村落是咽喉之地,水为养命之源,风水学上,讲究生旺处来,死绝处去,让水带来旺气,冲走衰败死绝之气,又讲究来水处宽阔,去水处狭隘,有灵物捍门,因此常常安排水口庙,让神明来镇压煞气,保佑村落平安。庙里的神,通常有几种:保佑平安的神,如石古大王,三山国王,盘古大王,将军,或者道士神;保生育的神,例如金花娘娘,银花娘娘,送子观音;保农稼的神,例如禾花小姊,五谷神;还有土地财神等等。
    客家传统社会的神明崇拜空间也有男性的参与,但多为定期的全民性的活动,而且多数与农业有关。如粤北农村一年一度的“六月六”祈丰仪式,游神活动,主要是男性参与。又如天灾人祸,年成欠佳,举行的大型仪式表演“打醮”,也由男性完成。但日常的祭祀,则以女性为主。初一、十五、四时、八节,拜神的事项通常是由女性来进行的。每逢家口有恙,小孩生病,六畜不宁,心中忐忑,求神问卜的也是女性。求生育,求平安,求和睦,求如意,村落的庙宇成为妇女诉说精神需求的主要空间。
    除了村落庙宇以外,还有地域性的共同信仰空间,如佛教寺庙、道观,拜佛求神的也多数是女性。如果祈求的愿望在村落庙宇不能得到满足,妇女们会寻找更“灵验”的神明,甚至走几十里路,向传闻能够救苦救难的神明叩求慈悲。广东沿海地区的客家还有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对神明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把舶来宗教的神明看作自己多神系统的一员,只要能保佑自己,渡劫救难,就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
    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传统社会安全的精神需求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抬头三尺有神明”,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人即使独处也不敢肆无忌惮。神明成为道德、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传统村落社会的稳定,与之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三、传统村落的凡俗空间
1、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闲间
    粤东客家传统村落通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空间:闲间。很多时是公共场所,成为未婚男青年的住处,方便出入。这种闲间是传统村落社会十分重要的学习、交流和娱乐空间。读书者在这里交换知识、书籍和经验,从文的风尚在这里体现;武术爱好者在这里聚会、交流、比试,民间的尚武精神在这里培育;音乐爱好者在这里学习、排练、演奏,民间音乐在这里传承;老年人在这里摆龙门阵,说古道今,许多生活知识就在闲谈中传授。一位老华侨说:看一个宗族是不是兴旺,听晚上的读书声、弦歌声和练武声就行了。闲间还是客家传统村落社会重要的交际场所,外来的客人被带到这里,比琴棋,比书画,比武艺,比文才,比见识,闲间往往代表一个村落人才的水平。作为聚会的公共场所,许多新闻在这里传播,许多信息在这里交换,许多事情在这里讨论,许多人物在这里臧否,闲间还起了舆论中心的作用,对村落生活有潜在而巨大的影响。
2、传统村落的组织空间:宗族和熟人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信条体系,经过二千多年来历代王朝的倡导、灌输和民众适应,作为传统社会生活内在需要的行为规范和秩序纲领,价值明确,体系完整,而且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教育、内化手段,形成了追求权力等级社会等差有序和谐的道德传统。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耻、悌十几个字,组成了传统的德目体系,通过庠序教化,艺术熏染,使妇孺皆知,筑就了人心堤防,形成了社会舆论,有效地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考察客家传统社会,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在贯彻、维护、实现这套道德体系中起了最大的作用。
    宗族,是以祖灵为中心形成和建立的血缘纽带组织,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存的基本单位。宗族将村落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了与生俱来的组织空间,并确定其具体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甚至行为态度,因而具有高度的自治功能。宗族组织有宪章性文件——族谱加以确认,固化从开基祖以下逐代展开的金字塔结构。在至高无上的祖灵之下,有其代言人族长。每一个人在宗族组织中,都有确定的位置。他与上下辈,与同辈长幼的关系和态度都是十分明确的。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就以祖灵为金字塔尖被建立起来。下辈尊敬上辈,幼弟尊敬兄长,形成了运如指掌的服从关系。这种社会组织及规范的精密和准确,令人叹为观止,在行动的划一,指挥协调方面,都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明确、完善的道德伦理信条的引导下,宗族组织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有力的功能组织。宗族将道德信条作为家训写入族谱,成为宗族社会的生活宪章,并据之对族人的道德失范进行管束和惩治。族庭以祖灵为权力渊源,以训斥、家法、当众羞辱、出族以致沉塘处死的极端手段维护传统乡村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对世道人心的有效社会管束。
    熟人社会,是传统社会道德和治安维护的另一个有效机制。南中国传统社会的村落,绝大部分是随着人口增殖自然形成的,人数有限,规模多是几百人。超过千人,通常就会出现建祠分居,形成村落群的现象,几千人规模的自然村极少。在这种自然村落里面,自然形成了熟人社会。村子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互相认识,都知根知底,而且天天见面。村子里狭小的地盘没给个人留下多少隐私空间,小到夫妇口角,大至兄弟争执,无一不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来一个生面孔,立刻进入人们的特别关注之中;发生一件事,马上就传遍全村;出现一个道德失范的事件,当事人难于承受舆论的指责和邻人蔑夷的口气与眼光。这种社会,配合明确、完善的道德信条和由上而下的社会激励,能够真正导向道德高尚,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社会,如果不计人性的自由舒展,在治安和道德水准上,都是最高的。
四、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启示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从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上,得到了最大的宣示。通过洋务运动的技术革命,辛亥的政治革命,到“五四”的文化革命,前辈的志士仁人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病根,努力引进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然而,前辈的革命家们毕竟对文化的性质和功能所知有限,建国后几十年的文化换血,以科学代替宗教等倾向,都是这种思想局限的体现。经由三十年的文化换血和近三十年的现代化进程,时至今日,我们来鸟瞰作为长期政治、文化政策结果的现代社会基本单元——社区,会发现许多不同,比较传统村落社会和当下正在发展的城市现代社区,我们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现代化的生活便利,让人类征服自然,获得巨大的财富,获得越来越舒适的人工小环境,可是却破坏了大环境,污染了空气、水体、土壤,灭绝越来越多的生物,砍伐越来越多的森林,破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正在为自己的愚蠢支付代价。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虽然出自原始的野性的思维,却有最高的生存智慧,连同它和谐的价值取向,都是人类需要共同珍视的精神财富!
    传统社会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完备的道德信条体系。当下中国社会,经由自然经济社会、计划经济社会走入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求文化的转型。将近三十年来,我们专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场经济社会的文化旗帜有待竖立,价值体系尚未明确,道德规范亟需更新。社会正处于价值紊乱、道德缺位、秩序扰动之中,我们正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危机。表现在社区生活层面,就是道德与治安水准的低下。现代化呼唤着先进文化的建设进程!
    在传统村落社会的诸空间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在现代城市社区中逐渐受到重视,社区会所及其文娱、体育设施成为社区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标志,是近年来开发商吸引买主的重要卖点,此点表明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这种功能空间的设置和运作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服务,是社区研究必须重视的课题。
信仰空间的缺失,可能是当代城市社区的最大问题。
    传统村落社区是有明确中心的向心内聚结构,血缘和地缘的认同紧密结合,祖牌作为社区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心,祖灵崇拜凝聚着整个社区,使之成为有机的功能单位;现代社区是无中心的发散结构,缺少精神凝聚的手段,真正的一盘散沙,难于形成合力。如何建立现代社区的精神归属和家园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程度,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村落社区都有自己的庙宇,神道设教,使传统社区成为有畏惧的社会。神明压制着天生趋向膨胀的人欲,童叟无欺、暗室不昧和社会的安定都借助头上的神明达致;建立在无神论的基础上的现代社区没有宗教设施,无神论导致无所畏惧,自然也就不怕报应。现代社会动员以调动人欲为驱力,膨胀的人欲没有节制,就产生道德失范、人际摩擦和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传统村落文化提示我们,关注宗教信仰的社会抚慰功能和维稳功能,适当调整宗教政策,加以正确引导,可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组织空间的改变,也是现代社区变化内容之一。传统村落社会的宗族组织,担负着政治、治安、文化、公益事业等功能,通过宗族经济——公尝田的经营,维持着宗族组织的运作和自治功能的实现。而现代社区,分别由物业管理、保安公司和政府派出的社区工作站,通过雇用人员来管理社区事务,维系社区的治安和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两相比较,现代社区的管理效果不如而成本却大大高于宗族组织。这种管理模式,在城市已逐渐成熟,而在广大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我们应当大力研究社区自治功能更好实现的途径。
    熟人社会的消失,直接消解了现代社区的道德维护机制。与传统村落社会分别最大的是,现代城市社区是生人的社会。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职业各各不同,没有共同的血缘认同,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同一栋楼居住,同一条楼梯上下,同一个门口出入,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居住模式造成了隐性的人,给了人们最大的隐私空间,最大的行动自由,同时也包括挣脱道德伦理甚至法律束缚的自由。加上当代社会的价值紊乱和道德建设滞后,结果就是如我们看到的普遍的道德失范和治安问题。传统村落文化给我们的提示是:保持适度的社区人口规模,加强社区居民的交往,造就新型的熟人社会,是社会安定的有效手段。
    ……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如大海的一滴水,弄清一滴水的性质,就明白了大海水的性质,解决社区问题,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列宁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结果,让我们发现差异,看到问题,启发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社区比较的结果让我们感到价值创新、道德创新、信仰创新和社会创新的重要和迫切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祥委《田野视角:客家的文化与民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10
2、曾祥委《〈周易〉思维模式与客家围龙屋风水的文化诉求》客家人社区、《纪念罗香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嘉应大学  学习与探求 2007
3、曾祥委《祖灵崇拜的社会整合功能——一以1949年前粤东丰顺县客家社会为中心》韩国中文学会第65次国际学术大会——中国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7.5祥明大学
4、曾祥委《始兴隘子官姓的祖灵崇拜与宗族社会考察》《客家传统社会研究丛书》第九辑《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下,法国远东学院、海外华人研究社、国际客家学会2001.1香港)
5、曾祥委《从多姓村到单姓村:东南宗族社会生存策略研究》《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2003年12月梅州《客家研究辑刊》文化研究网

[ 本帖最后由 田礼禾 于 2008-2-9 16:4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