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82|回复: 26

对陕西客家人分布和数量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1 02: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了那篇关于商洛客家的文章。黑龙口老家我没有回去过,但我生长于关中平原,我以自己的分析,提三点疑问。
1.商洛就是陕南?
2.客家人只存在于商洛?
3.客家人口50万?
  我不知道作者对客家人的定义,如果以是否会讲客家话做为标准,那么在陕的客家人不会超过10000人,如果包涵客家后裔,那么绝对远远超过50万,应在200万左右。我的理由如下。
   1.陕西自北向南按地理和语言风俗分三部分。陕北是黄土高原,语言和河套地区、山西北部相近;陕南指秦岭以南、巴山以北,语言接近四川;关中指从潼关至宝鸡的渭河冲击平原和台原地区,语言风俗基本一样。商洛在地理上处于秦岭,是南北的过渡地带,可是商洛人要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北出蓝田进入关中腹地,商洛在语言和风俗上和关中差别很小,几乎一样。作家贾平凹就是商洛人,他的口音和西安人差不多。所以把商洛称为陕南欠妥。这点对商洛客家人的迁徙路线至关重要。
   2.1862年陕西甘肃发生的"回乱"。当时陕西关中的回民数量极多,据说屠杀的两省汉人达2000万。关中自古土地肥沃,被称为"饿不死人的地方",可回乱之后,关中汉人大部分被屠杀,许多县空无人烟,现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这次灾难的传说,例如我们小时候,大人就对我们说:"回回的饭可以吃,回回的话不能听"。后左宗棠把回民一直向西追赶,湖南人对回民实施了残酷的报复--屠城,有一部分被赶出了新疆,现在哈萨克斯坦有个民族叫--东干人,他们到现在还说地道的陕西方言,其实就是原陕西的回民。没杀完的回民左宗棠给找了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安置,就是宁夏南部。客家人在乱世中住在山区,实在是一种幸运。
    回乱后的地区急需人口的补充,肥沃的关中平原无疑是移民的首选。现在的关中人来源很复杂,多数来自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苏北。河南人的大量涌入是在1937年花园口黄河决堤之后。商洛山区的人也大量进入关中,他们非常方便,只要走出大山即可,随便去哪里都很容易生存。从性格来分析,商洛山区的原住民是只要饿不死就不愿出山,我相信迁出的几乎全是客家人。因为在我老家那里,有从陕西北部山区迁来的"北山人",其数量很少,大部分是"南山人",就是商洛人。
    3.我为什么不相信50万的数字。我在关中很熟悉,就拿西安、咸阳、渭南这三个地区来说,我经常遇到"老乡",互相问老家是哪儿的,答南山(商洛),再问都答是广东人。其中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少部分不知是广东人。这种普遍性让我感觉客家后裔数量很庞大。再做个简单的计算,假设当初从山里迁出了50000客家人,以5代计算(第6代实行计划生育,忽略),每代乘以2,就是160万。这是最保守的估计,因为关中平原太肥沃,又无大的战乱灾慌,非常利于人口繁殖,加上留在老家的,应在200万人以上。
    4.我相信不久就会估算出准确的数字。人是群居的,后来迁居的,也尽量会去同乡那里,客家由于和北方汉人差异较明显,这种愿望会更迫切。我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祖父解放初先迁到西安北郊草滩,到60年代为何又向北再迁呢?就是我现在老家那里"南山人"多,我们村子旁边的两个村都是很早迁来的客家人,还有很多同族。那些先迁来的,都不会说客家话了,毕竟已过了好几代人了,加之平原地区交流非常频繁,来自各地的人早已普遍通婚,我祖父刚来时,在所有的客家后裔中,只有我祖父母两人会说客家话。据我了解,在我祖父那代以前,商洛的客家通婚是限于客家内部,我的祖母也是客家人,就是罗家湾的。客家后裔在关中的分布应该很广,有多广我也说不清,我记得小时候祖母去世时,从大老远来了很多不认识的人,父亲说都是我们的同族或祖母家族的。现在家族中有人正在重修家谱,到时沿着这个思路,我想估算出大致的客家后裔数字不难。
   其实知道到底有多少客家人有意义吗?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还能算客家人吗?
   忘记祖宗的话确实很遗憾,可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在他乡艰难地生存下来了,并且繁衍出了数百万的子孙。更何况我们只是融合到汉族其他的民系当中,又回到了黄河流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伤感。远方的亲人们,你们说对吗?

[ 本帖最后由 爱国龙女 于 2007-12-21 08: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只要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并为此而自豪就行,再说客家话和北方话差异也不那么大,想想汉剧在客家地区流行就知道了,我们家乡的没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的老人稍微转个调也能让外地人听懂了,虽然那是口音很重的客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5: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陕西还发生过所谓回乱。
一直无有听说过。
无过关中人多数少有听说系客家。
楼主系陕西客家啊?
欢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6: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讲,是以会讲客家话做为客家人的标准。
另外可能还存在一种特别的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大类,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祖父辈说客家话,后代不会客家话的,可能也看作是客家人。第二种以家族为单位,祖先是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后代中有的家庭还使用客家话,有的不再使用客家话的,或许仍看作是客家人。

如果超过一定年代,如六代或一定的标准,整个家族已经不再使用客家话的,应看作已经不是客家人。

反之,非客家人符合上述客家人标准的,原来不讲客家话转而改讲客家话的,可以看作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6: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不是独立民族,只是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人口占12亿汉族人口的4%,约5000万人)。客家话应作为客家人的身份证不可或缺。同理,闽南话是闽南人的身份证,吴语是吴人的身份证,粤语是广府人的身份证。

民族语言不在了,但民族还存在的例子不少,如满族、回族。
但没见过民系语言没有,民系还存在的例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7: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作者对客家人的定义,如果以是否会讲客家话做为标准,那么在陕的客家人不会超过10000人,如果包涵客家后裔,那么绝对远远超过50万,应在200万左右。”
——如果以客家家庭、客家家族(按上述的定义)作为判定标准,那些不会讲客家话的年代过于久远的,应该不能算作是客家人了。
1、会讲客家话的若是1万,毫无疑问这部分是地道的客家人。
2、若按50万计,应该属于客家家庭、客家家族里面的人,这部分人是否客家是最有争议的
3、那“200万”所谓“客家后裔”,已经不能算是客家人。客家后裔与客家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客家人,传了10代后裔,到他儿子一代就已开始不讲客家话。无论如何这个家族的人都不能再称作是客家人了。
反之,一个华北人或华东人到了客家地区,传后裔10代,从第二代开始就已改操客家话,那么这个家族的人应该看作是客家人,而不再是华北人或华东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知道到底有多少客家人有意义吗?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还能算客家人吗?”
——作为一段历史,值得好好研究,十分有意义。可以出一本书,书名叫《陕西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17: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贑南客家封面.jpg
赣南客家

闽西客家.JPG
闽西客家

《博白客家》封面.jpg
博白客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0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讲客家话,就不是客家人了。可以看成是客家后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0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客家人在陕西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不可或缺,客家的历史会更丰满有血有肉。继续关注爱国龙女的文字……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客家人如果仅仅停留于求生存而迁徙,经济没有发展,文化没有发展,那么就很容易被人同化掉,除非你生活在很封闭的地区,别出来,出来就见光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2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到火德公关于客家之言论,火德公人认为语言为第一要务,后头有但书。
那崖可能就符合好几代唔讲客家话之归类哩。除哩称呼保留哈来,其他都莫。而且崖客家话多数系后来“捡”转来之。
如何认定刘传夫同学系否客家人呢?
陕西客家希望能够继续报道哈哦,怪唔得感觉回民对于汉人有隔阂,原来如此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2 2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刘传夫 的帖子

假若刘传夫同学家族好几代不讲客家话,首先要看是从哪几代开始,曾祖辈?祖辈?这个我前面说过,那要看以几代为一般标准或定义,不是我说了算。

但我个人可以十分肯定地答复你,你若不是“客家话多数系后来‘捡’转来之”,如果你家族好多代不会讲客家话,而你本人也不会客家话,那么火德和你见面,你很难用一句没有任何价值的“我祖先也是客家人”来套近乎。我心目中你已是跟一般川省人无异。我和你只能算是“大家都是中国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5: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话是一个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在四川的很多农村地区,这样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客家话消失三代、四代甚至很多了,但是亲属称谓、祭祀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仍然非常顽固,在这些地区事实上存在客家社区认同,只不过亲属称谓取代了客家话作为认同的纽带。在解放前,保持客家话的家族和改用西南官话的客籍家族均自称广东人,他们也相互通婚,但是所有的客籍家族都不太情愿和非客籍家族通婚。另一方面,改用西南官话的客籍家族仍然要求小孩以客家话称呼尊长,并提高到是否记得祖宗这样的高度。郭沫若小的时候,当地客家话消失好多年了,但是当地土客界限依然泾渭分明,郭家作为大地主还成为客籍的领袖。这些情况在建国后都有所改变,特别是我们这一辈人,乡土情结和族群情结已经近似于消失了,似乎只剩下了“中国人”的认同。

[ 本帖最后由 homo 于 2007-12-23 15:2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6: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homo 的帖子

你的分析道出了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历史,是实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3 16: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些地区事实上存在客家社区认同,只不过亲属称谓取代了客家话作为认同的纽带。”
——我认为省级认同即乡土情结在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即广东省的认同。恰好客家话是这些来自广东省的移民所说的主要语言,所以也涉及到了族群而已,这个族群就是现代比较普及的“客家”。
设想一下,如果广东移民一半讲粤语一半讲客家话,那么情形就可能比较复杂了。省级的乡土认同和族群认同可能更加突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