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16|回复: 0

【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9:台湾专家跨海寻访大师足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09: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专家跨海寻访大师足迹  

作者:年月 宋智明 林育农 黄树金

厦门网[海峡网]  日期:2007-12-06     

  
--------------------------------------------------------------------------------
   

  
   





    昨日,蔡佳芳在西溪乘乌篷船追寻林语堂当年的足迹。

    为寻找大师笔下的乌篷船,昨日下午,在本报记者的陪同下,台湾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等4人寻访至龙海市榜山镇园仔头村,当年,10岁的林语堂坐着乌篷船从漳州到厦门上学,走的水路是西溪,其中一段就经过了园仔头村。林语堂的传记给了蔡佳芳美好的向往。“河水宽展,两岸有看不尽的山景,禾田和农家村落……偶尔有笛声随着微风送来。和乐听了,感到神宁意恬。”
    园仔头的小码头停靠着几条小船,蔡佳芳不顾鞋子沾满河泥,跳下河滩,她的目光焦急地搜寻着河面,大师的乌篷船哪儿去了?远远的,一条小船出现在茫茫江面上。是乌篷船!有人欢呼起来。小船越来越近,蔡佳芳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乌篷、斗笠、蓑衣,这不是大师儿时曾坐过的船吗?只是此刻,那船家正在奋力摇船,而不像1905年、载着和乐出现在九龙江的那位船家那么悠闲,“坐在船尾,点起烟管,呷着苦茶,讲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
    见蔡佳芳和大家不停地挥手,船家似乎感受了岸上人们的友善,把船只划向了小码头。村里跑来两个约10岁大的男孩,他们好奇地盯着这几位年轻女性瞧,蔡佳芳走过去,牵起孩子们的手,走向乌篷船。她说:“我们坐坐看!”
    船家没有拒绝这几位来客的登船,他划着双桨向下游而去,就是林语堂儿时坐船到厦门求学的方向。记者问蔡佳芳什么感觉,她说:“一个人,踏上那只船后,人生就完全不一样了……”
    传承先生精神是我的理想
    ——访台湾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
    台湾林语堂故居主任蔡佳芳应邀参加本次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昨日,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专访。
    鼓浪屿上找“宝贝”
    记者:到漳州前,你又一次登上厦门鼓浪屿寻访,你曾把寻访大师的足迹说成是“找宝贝”,那么,第二次的鼓浪屿之行又让你找到了什么宝贝呢?
    蔡佳芳:我把这次寻找的重点放在太太(即林语堂妻子廖翠凤,记者注)身上,因为在台湾,人们对太太的了解不如先生多,所以,我就希望能够通过寻访鼓浪屿来找到一些与太太有关的“宝贝”回去,以告诉台湾的民众。
    我在鼓浪屿何丙仲先生的带领下,找到太太当年买菜的菜市场,当然这个菜市场已经不使用了,只剩下一个牌坊。尽管如此,但还是有助于我们对太太的感性认识,太太是位贤妻良母,她做一手好菜,先生很喜欢吃她做的菜。
    我们还去了太太的读过书的毓德中学和先生与太太结婚的新娘房——廖家别墅。我的同事读到了你们的系列报道,说你们拍到了他们的婚床,希望这张照片能送给我们,以丰富我们的展馆。
    当故居主任是为了理想
    记者:前阵子,你上了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李敖夸你漂亮,今天站在面前,我们更感受到你的年轻美丽。听李敖说,你是考上去的,台湾林语堂故居管理委员会看上你,是因为你的美丽吗?
    蔡佳芳:这个李敖!当他说要到我们故居来时,我就很有压力,因为他是以把别人问倒为乐事的,好在那次并没有为难我。管理委员会把我选上,是我的荣幸。我想,要当故居主任,漂亮不漂亮,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能力去把工作做好,我是学文化艺术出身的。
    记者:来应聘故居主任,是出于对先生的热爱,还是找工作的需要?
    蔡佳芳:如果只是为了谋生,就不该到故居来,因为它所能为你提供的薪水是很一般的。人总是要有理想,把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就是我的理想。
    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
    记者:在台湾的年轻人中,读林语堂的多不多?
    蔡佳芳:不多。我自己当主任之前,也只读了《京华烟云》,而且还是因为当时电视连续剧《京华烟云》正热播,很多人都是先看电视剧,再找书来看的。但是,一部书,就让我们感受到先生文笔的优美、精神的可贵。当上故居主任后,我一本本读,更感受到先生的魅力。
    记者:先生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点?
    蔡佳芳:现代社会,人们行色匆匆,没有时间去好好思考人生,而先生提倡闲适,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我们太需要学会放慢脚步了。
    林语堂文学馆今日开馆
    季羡林
    欣然题馆名
    季羡林
    欣然题馆名
    纪念馆里近两米高的林语堂“巨著”。
    纪念馆里近两米高的林语堂“巨著”。
    烟斗几乎成为林语堂个人的特色符号。
    位于漳州平和县坂仔村即将开馆的林语堂文学馆。
    林语堂文学馆内的展厅。
    今天,研讨会向国内外来宾推出的第一看点,是林语堂文学馆开馆和林语堂纪念馆扩馆。
    平和坂仔,成为林语堂文学馆诞生地,这不仅是当之无愧的,也一定是林语堂的心愿。在林语堂的60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至少有上万字。
    12月4日,本报记者前往坂仔探访,率先掀起文学馆的红盖头。
    季羡林题写馆名
    刚在林语堂文学馆的门前驻足,“林语堂文学馆”的题名书法俊秀飘扬,书卷气十足,不禁吸引记者的目光,仔细一看,这不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大师的墨宝么?
    随行的平和县委宣传部外宣科长黄荣才为记者解开心头疑问。据他介绍,请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馆名,是因为林语堂与季羡林都在北大教过书,均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精神上有共通之处。
    经过一番了解,知道县里有一位领导与季羡林的秘书是好朋友,于是他们赶紧托这位秘书做季老的工作,没想到季老一听是这件事,觉得责无旁贷,很爽快地答应了。县里特事特办,发出公函请字。季老的字写好后,黄荣才请那位秘书将书法原件快件寄到平和。让黄荣才感动的是,季老抱病题字,完全出于义务,不要一分钱的润笔费。
    厦门热心人捐赠图书
    文学馆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分两层,一楼通道安放林语堂半身塑像,展厅面积103平方米,设置在二楼,分为山乡孩子,和乐童年;文学大师,文化巨匠;魂牵祖国,梦绕家乡;誉满环球,名垂青史四个部分,展示了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成就和他与故乡平和坂仔各种各样的联系,解读从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语堂的家乡情缘。
    黄荣才说,文学馆,图书自然必不可少。展厅里的三十本书,基本上出于林语堂次女林太乙的馈赠和自己的藏书,数量远远不够。于是,黄荣才倡议当地及在外工作的平和乡亲馈赠与林语堂有关的书。值得一提的是,在厦门政协工作的平和乡亲林子敬老人寄来珍贵的林语堂百年诞辰邮票一套及林语堂《林语堂先生书目资料汇编》等7种极有史料价值的图书,在他的鼓动下,厦门中新社的退休职工常家祜更是寄来32本与林语堂有关的著作。黄荣才并不满足于此,他通过网络特向全国作家发出倡议,希望各位作家把自己的专著签名捐赠给平和林语堂文学馆。所有作家捐献的专著都将得到善待,将逐一登记,陈列在林语堂文学馆。此举是为了让更多的作家们“聚”在一起,树起一片文学书籍的森林,告诉世人:追求文学,吾道不孤!
    著作模型比人还高
    记者探访扩建
    后的林语堂纪念馆
    掩映在香蕉林中的林语堂纪念馆地盘更大、内容更新了!12月4日下午,离纪念馆还有两公里,当记者向路边的蕉农询问天宝镇五里沙怎么走时,蕉农说:“你们是来找林语堂纪念馆的吧。”看来,林语堂纪念馆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远近闻名了。
    当记者来到焕然一新的林语堂纪念馆时,台阶两侧工人们正在紧张布展,他们把比人高的林语堂著作模型如《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和《京华烟云》摆放整齐,突显了浓浓的文学色彩。走进主楼二楼,记者巧遇正在布展的漳州芗城区文体局局长李鹰鹰,李鹰鹰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李鹰鹰介绍:漳州芗城区委、区政府于2006年决定投资350万元对林语堂纪念馆进行扩建,并重新陈列布展。在原馆占地6亩,建筑面积856平方米的基础上扩建AB两幢圆楼,建筑面积902平方米。林语堂纪念馆扩建项目为中西文化交流图书馆、放映厅和景区停车场。AB两幢楼各二层,每层200平方米,实用113平方米。A幢一层为图书室,二层为咖啡休闲书吧;B幢一层为会客室,二层为集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和放映厅功能的多功能厅。工程于2007年5月开始动工,11月底完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年  月   宋智明  林育农   黄树金
本版摄影/苏  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