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0|回复: 0

经典“桥头范”书笼现身紫金农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1: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http://www.heyuannews.cn 2007-10-30 10:07:46 作者:谢全建 【字体:小 大】  
  
  


   本报讯“躲藏”在官山嶂腰间——紫金县乌石镇璜坑村社前村民小组的两只书笼,近日被前往该村采访的记者和紫金县文史工作者发现。据悉,书笼是紫金县申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编织技术则为紫金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两只书笼分别在两位村民家中,其中一只在村民范柳青家中,只是锁扣已失;另一只在村民范燕平家中,保存完好无损。在范柳青家,得知记者是冲着书笼来的,范燕平立即跑回家将书笼拿过来。范燕平家的书笼锁扣是铜质的,里面装着一些资料,包括该书笼的编织者——范燕平老祖父范兴祥的照片。

    紫金县档案局局长、《紫金县志》主编龚火生当下说,此地就是“桥头范”,当年,乌石“桥头范”的书笼与大陂“罗哈余”的罗哈、县城温火先同利店(清朝咸丰年间)的精制皮箱(光亮夺目,置水中不渗水),曾为紫金县三大编织特产,出口东南亚一带。

    顾名思义,书笼是用来装书籍的。据龚火生介绍,古时读书人用它装书,请书童挑着,跋山涉水去赴考。以前,紫金县读书人一般步行到秋香江蓝塘码头或东江边的古竹、临江上船,前往惠州府参加府试,考取秀才等功名。

    仔细观察,书笼除锁扣和挽手外,皆为竹篾编织而成,十分精致。两只书笼的大小几乎一致,长55厘米,宽、高皆为42厘米,很轻。编织书笼的功夫表面上看是在编织方法上,其实关键是在破篾技术——但见此篾既细腻又均匀。据了解,编制书笼时,篾匠在中间夹了箬叶,上了桐油,密不透风,更不渗水,还能防止虫蛀;加上有锁扣,若上了铜锁,还可防窃。

    据史料记载,范氏十七世范荣清携子范润华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福建省漳州移入今紫金县乌石镇璜坑桥头村开基立业,带来了手工编织技术。1949年前,紫金县民众对此已有“桥头范”之称。范氏保存着的这两只书笼,是祖传工艺品,其手工技术与刺绣同位。

    范燕平称,早些年听他的爷爷范操香说,老祖父范兴祥是专织书笼的师傅。据了解,现在的“桥头范”已没有人会编织书笼了。即使编织一般的藤制品,在拥有20多户人家的社前村民小组,也只有范潭康、范廖钦、范柳青兄弟仨会。

    龚火生说,这两只书笼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编织技术更是难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寻找书笼,但都毫无所获,此次与记者到“桥头范”采访,有了这意外发现,感到惊喜不已。

  
来源:河源日报
责任编辑:高寒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3 0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