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evel

河源电视台《客家古邑》系列纪录片(08年9月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2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槎城纪事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1206槎城纪事.wmv
这在是位于河源市中心的一条老街。时间似乎在这条街上停滞了,只要人们走进去转悠,便再也转不回现在
老街的名字,叫太平街。在河源人的心中,它是河源城活着的历史。
[现场:卖山歌碟。]
没事的时候,刘忠娥总爱到太平街逛逛。她是一家报社记者,喜欢掠过身边平仄的街道、古老的窗台楼阁,用相机去捕捉关于太平街的气息
河源城又称“槎城”,因东江和新丰江在城东北面交汇,江上竹筏纵横而得名。河源城建于南齐永明元年(即公元483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1988年河源撤县建市,河源城是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双江交汇,过去河源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沿海与内陆的货物在河源码头中转,名商富贾云集,由此形成繁荣的商贸中心,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同期声:货物都在河源码头中转的,所以许多县区的物品名都打河源的旗号。比如忠信产的蒜头,打的是河源火蒜。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打了忠信火蒜出口到法国,他们就退回来,不认账了
每年冬至一过,肖屋人家便开始在温暖的炭火上做蛋卷卖。蛋卷是河源人过年必备的特产。鸡蛋、白糖、面粉和水搅匀,涂在铁板上烤熟。这看似简单的手工,却需要独到的功夫。做蛋卷是肖家祖传的手艺,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河源人仍视肖家蛋卷为正统。
肖屋位于河源城一个叫“下城”的地方。区别于旁边高楼的单元套房,肖屋曾经住着上百户人家,是传统的客家围龙屋。从挤夹在楼房缝隙里的老屋厅堂门廊中,仍可窥见这个家族当年的显赫。
[同期声:400多年了,明末清初建起的。你看石阶的滴水痕,就知道它有多古老了。]<
今年86岁的肖大爷,在肖屋住了一辈子。过去,肖屋拥有四家私塾,附近的孩子都送到私塾上学,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学生。肖大爷也是在自家私墪上的学,初中以后,学费由肖姓族人共同承担。客家人尊师好学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崇文重教的家风,加上世代居于城中心,肖屋子弟多以商、学、兵为职业。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是出自肖屋。弯曲幽深的巷道,肖大爷带我们来到他童年上学的匠翘书院。
书院已经看不到当初的样子,上世纪土改运动归公后,匠翘书院曾被出租给一家工厂,现在已经荒废,成了租房客养狗的地方。
[现场 肖大爷不胜唏嘘的感概:以前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有多漂亮,有草有花……]
书院的对面,水泥高楼正拔地而起。随着城市的变迁,匠翘书院不可避免地走上终结的命运。而随同一起结束的,还有肖大爷童年的记忆和那个不可能再回来的年代。
在河源城,与“上城”相对的,是“下城”。古代曾有学者这样概括河源城:“双城双塔双江水”,双城,指的正是上城和下城。两个地名,恰恰说明了河源城建城的来历。
今天,人们已很难分辩出河源城是由两个古城合并而来。只有那些像肖屋一样的红墙绿瓦,那些隐藏在城市繁华中的坊间巷道,依旧向人们诉说着河源城历史的厚重和文明的交替。
往返于太平街,刘忠娥特别注意到一家英文招牌的店铺,上面的意思表明,这里的店主人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代理纽约的洋油。物是人非,现在店铺只卖百货。卖洋油的店主哪里去了?让纽约煤油飘洋过海的他,会有怎样的身世?<
[同期声:我很想了解过去岁月的那段故事。] [现场:找现在店主问卖洋油的身世]
临江而建的太平街,始于清朝河源城“下城”再次建城时期。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广州、香港、东莞等地居民通过水路涌至河源。一些精明的商人边避难边开店,他们的加入使太平街日益兴旺,并形成了广州的百货、东莞的水产,兴宁的布匹,潮汕的药材等洋洋大观的商品行当。
当时,太平街前面的店铺卖货物后面的宅院住人,像所有商铺一样,卖洋油的店主人也曾经这样度过繁华如锦的岁月。如今,一楼的门店仍旧延续着商人致富的梦想,只是二楼的楼阁,已经旧得只剩下一屋苍老的时光。
2007年1月,刘忠娥将太平街的照片连同文字资料一起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帖子的点击率非常高。在数十条留言中,一个叫“wxl”网友的留言引起刘忠娥的注意。“wxl”说,卖洋油的店主姓何,上世纪50年代举家迁往惠州。
[同期声:我给他留言了,(说什么了?)问他是不是卖洋油的后代。但他没有回复我。]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找到太平街所辖的源城区房管局,请工作人员帮忙,看能否调出卖洋油店铺的档案。
这是太平街的档案,是60年代建立的……]
太平街商铺在上世纪50年代大多收为公家经营,这些60年代之后才建立的商铺档案,意味着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已没有了希望。芝麻糊在邝屋巷不知卖了多少个年头,就如同人们不知在这里吃芝麻糊吃了多少个年头。邝屋巷在河源城人尽皆知,不过人们更愿意把它叫做“卖芝麻糊的地方”。 邝屋巷的尽头,是一座叫邝屋的古宅。它的来历和一个叫邝愈平的人物有关。邝愈平为南宋高宗时的一品命官,官至刑部尚书。当时南宋内忧外患不断,公元1217年,元兵攻宋,时值宋金交战,西夏军的到来使南宋朝延一片混乱,无人敢进言献策。邝愈平精忠直谏,主张“缓金伐元”,却为群*反对,被贬南雄,后迁河源。随同一起迁河源的,还有邝愈平的女儿邝淑丽。贵为宋高宗的妃子,她被称为邝妃。在穿越山水的被贬路上,没有人知道她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报国志末酬,一年后,邝愈平郁郁而终,葬于河源城南梧桐山。
[同期声:后人 墓地规模……过去扫墓那天,墓台放下九张八仙桌,都在那里吃饭……]
邝愈平墓1996年被河源市列为首批重点保护单位。桂山之巅的邝妃之墓与它遥遥相望。 如今从邝屋走出去的邝氏后人遍及海内外,无论去了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精忠报国”的祖训,却被他们奉为立身处世不改的原则。时间过往,历史重重叠叠。1500多年的变迁,河源城经历了一次次的风起云涌。这座以江水碧绿著称的城市,这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城市,客家传统深厚,文明薪火相传,如今正以勃勃生机,书写着新的传奇。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7-12-12 20:4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4: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看不到!:) 但可以下载下来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明海界 的帖子

在线播放速度确实跟不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2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共饮一江水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1227共饮一江水.wmv

下载地址: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1227共饮一江水.wmv


            [现场: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这是位于万绿湖小岛上的一座的石碑,因为上面记载的内容,使它区别于普通的石碑,而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1998年3月,由香港长春社发起,100多位香港同胞和河源人民一起,在这里亲手种下
            7000多棵杨梅树。这些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环保树。香江人用植树的具体行动,表达了对万绿湖一泓碧波的爱护和深深的感恩之情。
            [现场 古敏生:这一片都是当年香港长春社种下的杨梅林,现在长大了,长成好几米,变化很大。
            河源市旅游局局长古敏生当年在万绿湖管委会工作,曾亲身经历了1998年的那一次植树活动。令他记忆深切的是,此后每年,香港同胞到万绿湖植物的行动从来没有间断过。而植树活动的范围,也由当初的香港社团组织扩大到深圳、东莞等各个不同城市。
            [同期声: 万绿湖一开始搞旅游的时候,我们就奉行 “环保至上”的原则,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也使万绿湖在旅游开发上越走越宽。]
            一枝一叶总关情。小树慢慢长成了大树,唯一不变的,是植树人对河源的情感:“饮水思源”。
            源于一个伟大的工程,河源和香港深圳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工程名字叫东深供水工程。1963年12月,国家拨出专款3千多万元,费时11个月建成东深供水工程,用于抽取东江水解决解决香港、深圳特区用水紧张问题。东江水经惠州、东莞抽水站,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涵管输送到香港。作为东江最大的一条支流,40多年来,纯净的万绿湖水一路欢歌,汇入东江,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深、港大地。
            仅仅用“机缘”两个字,似乎已不能够解释香港商人庄成鑫为什么会跑到河源来。1991年,河源刚刚建市3年,一切还是山区小县城的样子。那时,庄成鑫已经在香港制衣行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并在大陆广东东莞市设有制衣厂。对于投资者来说,当时河源工业几乎
            “春风不度”的状况,意味着没有吸引力。
            [同期声
            庄成鑫:1991年,当时省政府有个口号,也是政策吧。就是说广东山区不富,广东不能言富。那么省政府就安排东莞和河源作一个扶贫的挂钩。当时带队来这里的是彭日东,东莞市团市委书记。我和叶耀,当时的东莞市市长为他送行,我就说到时我会去拜访您,也帮我在那里找个地方。我们办个加工厂,也做做扶贫。]
            抱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1991年10月,庄成鑫踏足河源。他很快实现了当初的诺言。1993年,华嘉工业区出现在河源市南郊的荒山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华嘉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曾是河源工业的代名词。
            在启动之初,华嘉工业区盖起的不是厂房,而是污水处理厂。
            对于当时要怎么办工业区的河源来说,庄成鑫带来的“投资办厂环保至上”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今天河源在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奉行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庄成鑫:概念是很重要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环保上用了很多钱,但是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事来,也可以为地方做点好事。]
            庄成鑫在河源办企业的十多年,恰恰是河源工业一步步成长的十多年。作为最早一批来河源的港商,敦厚温和的庄成鑫,成为了沟通河源和香港两地的桥梁。通过身体力行,庄成鑫引导和说服众多的港商投资河源。这其中,福新工业园老总投资河源,便有他的一份兄弟情谊。
            [庄成鑫:介绍的时候,就说惠州的后面,梅州的前面。他们就说,哦。然后我又说:我们喝的水就是从那里来,那是源头之一]
            华嘉集团总部迁到河源后,庄成鑫常常都在河源忙碌。这位从上世纪50年代就移居香港的客人,从来没有以“客家”为客,而是把自己融进了河源。
            [现场:苏家围 学唱山歌。]
            外延声音:很从人都问我,是不是完全是企业家。我从不认为自己做了多大的贡献,相反,我感谢这里的人们和政府,让我有一个机会在这里发展。]
            [字幕:庄成鑫,广东省政协委员,河源市首批荣誉市民,香港华嘉集团董事长。在河源的实业包括华嘉时装、荣华印染、德轩食品……如今已年近花甲的他,仍旧为河源贡献着力量]
            1998年截至今年10月期间,和庄成鑫一样来自香港的商人累计在河源直接投资项目725个,合同投资金额17.49亿美元。河源累计对香港出口总额9.69亿美元,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39.42%。港资的加入,极大地拉动了我市外经贸经济的发展。
            [同期声
            黄炜:使河源通过香港,也通过在香港的企业,了解到外面的视野。港商在河源,不仅仅是投资,也把投资赚到的钱回报社会,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和平县大坝镇的村民更愿意把杨有平当作邻村过来拉家常的朋友,而孩子们则把他当成老师。在来和平县之前,杨有平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
            2003年来到河源和平之后,这个概念已经模糊了。
             [同期:我以前干过8年教师,对学校很有感情,把他们当孩子……]
            2003年,一次偶然的旅游机会,扬有平来到河源和平。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令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深圳实业转到和平,开办温泉度假村。度假村的地址选在一个叫汤湖的村子。纯朴的民风深深地打动了杨有平。借助度假村让村民富起来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他当初单纯地来赚钱的初衷。
            资助孩子上学的费用,奖励成绩优异的孩子,把村民吸纳到度假村来上班。然而,这些举动只能算作杯水车薪。处于投入阶段的度假村没有更大的财力去支持自己的善举,杨有平就利用自己的关系网,来借花献佛。
            一次在一个篝火晚会上,杨有平听到广州一个自驾车团要到山区献爱心的消息。兴奋不已的他,多方联系辗转找到自驾车团,极力说服他们到汤湖村小学来。
            自驾车团负责人随后两次来到和平实地观察。杨有平全程陪同,张罗食宿,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2007年12月8日,70多人组成的自驾车团抵达和平,将1000多本全新的图书和一批动器材和爱心捐款送到汤湖小学。
            [同期声:他问房价怎么算,我说,只要你们来,免费也没关系。你们是献爱心的,我这样做,也等于我在献爱心。]
            [现场:汤湖小学校长指着那些捐赠的图书介绍情况……]
            投资是一种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在这种朴素的价值观的背后,是一种更宽广的世界,那就是爱。他们把爱传播在河源这片土地,深深地眷恋着这里的第二个故乡。如庄成鑫、如杨有平。一水相联,唇齿相依,碧绿的东江水就像纽带,把香港内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众多深港人民的支持,河源的一方碧空才更加纯净,更加美好。
            编导:巫丽香
            摄像:黄  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18: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情--山歌情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0131客家情.wmv
下载地址: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0131客家情.wmv
解说:
            现场声:我现在要去找的是我的婶和表叔,他们很会唱山歌,但都老了,再不收集,就会失传了……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叫刘暹辉,退休后他为自己找了份工作,就是行走在乡间,像古董商人一样,去淘那些年轻人早已遗忘的老山歌。
            
            东源县江坑村是一个宁静的客家村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光,仍可以看到他们摆出架势对山歌的热闹劲儿。童年时代的刘暹辉曾在江坑村里生活过,知道村子里哪个老人会唱山歌,对比起去其他村子,他在江沆找山歌算不上太难。
            
            [现场:刘与刘增云老伯握手见面。]
            
              听说刘暹辉要来收集山歌,刘老伯开腔就来了首《咱们工人有力量》。他说,新中国为大,先要歌颂祖国,才能再唱山歌。
            
            [现场……]
            
            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独有的歌唱艺术,最早形成于唐代中期。在客家人漫长迁徙以及落居南方的日子里,嘹亮的山歌号子,成为客家人最好的表达方式。客家人用山歌喧泄、找乐,也用山歌谈恋爱表深情。它曲韵优美,内容朴实率真,散发着原始粗犷的山野之美。

              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属于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自古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个人文特点,也决定了河源客家山歌的繁杂和多元。
            
            [同期声:“山上没树变荒山,河里没水变荒滩,若然不是共产党,我们样般得翻身……”这是紫金义容山歌,“八月十五望月光哦阿妹跌落梳妆台……”这是河西片的山歌……另外还有哭嫁歌。]
            
              哭嫁歌是成亲时新娘告别父母时唱的山歌,主要是表达对娘家的感恩和不舍之情。在过去,能唱一首好听的哭嫁歌,对于女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MTV:山歌唱出好兆头]
            
            2000年,一首名叫《山歌唱出好兆头》的山歌,似乎在一夜之间唱遍大街小巷。优美旋律,粗犷的歌声,将客家人的欢喜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两年后,在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手大赛上,有50位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选择了《山歌唱出好兆头》,最后大赛决出的金、银、铜奖获得者均有唱《山歌唱出好兆头》的选手。
            细心聆听,就会发现《山歌唱出好兆头》带着明显的山歌风。把客家山歌以全新形式呈现给外界的,是《山歌唱出好兆头》的曲作者饶荣发,一位在深圳的河源籍人士。
            
            在下乡寻找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刘暹辉发现。老人们唱的山歌大多是传统的客家山歌,祖祖祖辈口口相传。这些山歌,大多是四句或八句为一首,每句七个字,惯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幽默率真,极少雕饰。里头可以找到唐诗格律的影子和汉乐府民歌“言物即事”的现实精神。
            
            [同期声 刘:看什么唱什么,主要用比兴的方法。]
              
            2002年,在深圳的饶荣发接到河源市作家李文浩的电话,电话里头,李文浩告诉饶荣发自己写了一首歌词,歌词灵感源自家乡的一条风雨桥。风雨桥历经岁月苍桑而屹立不倒,让他想到了客家人忠贞如一的爱情观。
            [同期声 李:因为感受很深,所以很快就把歌词写好,然后在电话里把歌词念给饶老师听]
            
            [同期声
            饶:我就想到中国那首很著名的曲子《思乡曲》,33……觉得《家乡有条风雨桥》应该用这个曲风,最重要的要以河源当地的山歌为基础,此外音韵不能太宽,是一种很深情的小曲……]
            
            [同期声 李:我把歌词念完,他那边的主要旋律也基本出来了。]
            
            李文浩和饶荣发都是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人,两人第一次相识是在1975年,饶荣发还在念高中,当时,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要创作一个山歌剧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李文浩写剧本,饶荣发负责谱曲。
            
            [现场:我边做做我边看剧本写曲,入迷了,饭都做糊了……]
            
            饶荣发对山歌的痴迷,源于青涩的童年。年幼的他经常在村子里听大人唱山歌。在山歌声的陪伴中,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下,做音乐家的梦想就这样在他心底落了根、发了芽。
            
            [同期声:我们蓝口镇经常有文艺团队、民间演出,我很小就跑去看。他们唱的歌感动我,回到家,就拿小灯笼拆开围到身上,又跳又唱]
              
            饶荣发说的小时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正值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客家山歌大行其道。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每个公社都有山歌剧团,人们用山歌快板、山歌剧这种热烈的文艺方式歌颂和祝福新生的中国。那个时候,河源的客家山歌迎来了自己最鼎盛的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后,客家山歌却渐渐淡出了舞台。虽然它仍旧渗透着绝伦的艺术魅力,但时过境迁,许多山歌失去了当初的鲜活,曲调的单一和客家方言的局限,也让她跟年轻一代陌生起来。悠扬的山歌,在乡村里千回百转,就是唱不到外面的世界。
            
            [同期声,刘:局限……]
               
            蓝口镇的乡村生活给予了饶荣发最初的山歌素养,青年时期,饶荣发只身外出奋斗,在歌舞团、汉剧院做过演员。这样的工作经历使他有了和许多音乐大家近距离的接触。眼界开了,底子厚了,他心底冒出了让客家山歌走出客家,唱响世界的念头。
              
            2002年底,《家乡有条风雨桥》录制完成。像《山歌唱出好兆头》一样,《家乡有条风雨桥》同样一炮走红。它超越了当初作为爱情小曲的主题,被人们看作是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竞风流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和喜爱。
            
            [同期声 饶:这两首歌的成功奠定我对新山歌创作的基础和信心]
            
            在传统客家山歌基础上,加入民歌的元素,用普通话演唱,经过创新的客家山歌是可以像流行歌一样流行起来的。饶荣发创作新山歌的尝试成功了。此后,饶荣发又谱写了《中原的后代铁打的汉》、《客家颂》、《歌声乘着彩龙飞》等二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它们带着河源的乡土气息传唱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同期声:创新办法……必须要走这一条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刘暹辉把下乡整理的传统山歌加上自己创作的上千首歌词结集出版。从此,他不用再担心老山歌失传了。
         
            受“云南印象”音乐舞蹈的影响,饶荣发计划在2008年在深圳举办一场名为“月照围楼”的大型客家山歌音乐会,整场音乐都是新客家山歌,不仅运用有多声部演唱,还要用到交响乐。
            
            [字幕:源城区山歌剧团。现场:孩子学山歌]
            
              经历了过沉寂之后,客家山歌又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千百年来,客家山歌早已融进岭南大地的乡音里,融入客家人的血脉中,悠扬的歌声,伴随着青涩的童年,里面有故乡的明月,也有岁月的沧桑。在将来的日子里,这歌声还将陪伴着更多的客家人一路前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河源的脚步-建市20周年回眸与展望

上: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0110青春河源的脚步-建市20周年回眸与展望(上).wmv
下: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0117青春河源的脚步-建市20周年回眸与展望(下).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1: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源的新石器时代--专访考古专家邱立诚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320.wmv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320.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21: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3.27 紫金的红色革命史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327.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21: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古邑04.03 紫金红色革命史2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03.wmv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03.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2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4.10 客家古邑 专访黄淼章:赵佗与古龙川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10.wmv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10.wmv

   黄淼章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著名文博专家,曾参与西汉南越王墓考古发掘,《南越国史》作者之一,著有《南越国》、《陈家祠》等著作。
            黄淼章观点:
            ——摸清赵佗在龙川的“家底”,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提升佗城南越王庙的文化内涵
            ——恢复佗城越王井原貌
                  
            匡永键:大家好!欢迎收看客家古邑特别谈话节目。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史学院院长,南越国研究专家黄淼章先生。欢迎!
                  匡永键:说到南越历史就不能不提到南越国,那么南越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呢?
                  
            黄淼章:南越国是在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岭南建立的一个封建王国。当时秦汉的时候,秦始皇曾派五十万大军攻打岭南。打下岭南以后,在这里设立了南海
            桂林
            象郡在岭南这个地方设立了三个郡。赵佗是跟着秦始皇的大军来平定岭南的一个将领来的,后来他当了龙川县令。到了秦末的时候,农民起义——陈胜
            吴广起义,中原动乱了,引起了诸侯逐鹿中原,楚汉相争。打的乱不开交的时候,当时主政我们岭南的任嚣,就决定[看到中原很动乱,怕战火烧到我们岭南来,他就决定自己看看怎么样来保卫岭南,搞一个保境安民的措施。因为岭南刚刚从原始社会末期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正在发展的时候,突然间发生了这种全国的动乱。他就很着急来保境安民了。他正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
            他自己病重。病了以后他就想到当时跟自己打岭南的那些将领,他考察了很多将领,就发现只有一个将领能够担任这个大事,就是当时跟他一块来打岭南,现在在龙川当县令的赵佗能够担此重任。他就把赵佗秘密地召到当时广州,当时叫番禺,就是南海郡郡制所在地。现在叫广州当时叫番禺。在那他就告诉他,有这样一个保境安民的措施,而且把这个南海慰让给他。任命他为接班人就是了。那么后来他就过世了。
                  
            解说:任器病重死去,把划岭南地自守保境安民的重任交给了赵佗。继任南海郡慰的赵佗,很快将计划付诸于行动:封绝了秦朝延修筑往岭南的通道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倚南岭之险而自守。随后又兼并桂林郡、象郡,将整个岭南纳入他的统治之下。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
            匡永键:南越国当时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的那些地方呢?
            黄淼章:三个,当时秦始皇建立的南海 桂林
            象郡。这样的地方成立一个南越国。因为中原当时很动乱,没有人来理这件事情。所以他趁动乱之际,为了让岭南免于战火,他在这里自成南越王,建立了一个南越国。
                  
            解说:在当南越国王之前,古龙川曾是赵佗的开基之地。他在龙川当了6年县令。这是赵佗第一次由作战将领向地方管理者转变的经历。在龙川,赵佗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管理能力。当时,南越地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越人有互相攻击、野蛮迷信等陋俗,而且社会生产水平低下,最重要的是越人部落民心并不归顺。赵佗,是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异于中原的南蛮之地,经略龙川的呢?
            匡永键:赵佗首先来到龙川是一个将领,最后仗打赢了又成为管理者要来治理龙川。他在龙川完成了这个转变。他前前后后在龙川都做了那些事情呢?
                  
            黄淼章:龙川是赵佗的兴王府。他就是从那里开始从郡县管理者走向政坛的,最后变成了南越国的奠基人。这样的,因为他在龙川的时侯,应该说当时龙川还是比较落后的。当时处于我们原始社会的末期,考古学来说新石器晚期那种。先秦时期,应该说当地整个越族来说是比较强悍的,互相攻击打的很厉害。赵佗到了龙川以后利用自己的优势,他推行了一种和辑越人的政策——就是说他尊重越人的风俗习惯,而且以越来制越;用中原的文化,比较文明的文化,先进的文化教化当地的人。使当地人互相攻击这个风停止下来了。大家都觉得推进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还有他把中原那一套先进的工具,先进的生产力带到了龙川,来开发龙川。史书上还有一种记载,当时秦始皇是派了五十万大军来打岭南,后来这些人都留在了岭南。当然有一部分也就留在了龙川了。赵佗直接越过了任嚣,就是南海尉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了,因为他是县令,直接向秦始皇朝廷申请要给三万个妇女,没有结婚的妇女到我们龙川来。因为当地留下了很多将士,几万将士,要和谐要稳定肯定要结婚要让他们安家乐业,所以当时他就向朝廷申请要三万女子过来。后来朝廷只给了同意给了一万五女子过来。有些史学家认为这一万五的女子,很多很可能是当时六国的贵族的后代。所以说为什么那个龙川人有些长的比较好或者说教育程度比较高等等。有这样一种说法,但是史学界没有说完全认同这个。但是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说他把中原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带到了龙川来开发龙川。所以龙川变成广东最古老的县,而且变成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县,也是赵佗带来的。
                  
            解说:龙川人唐代进士韦昌明撰写的《越井记》中记载:南越王赵佗氏,昔令龙川时,建池于敖(ao)湖之东。……垦辟定规制;凿井于治之东偏,曰:“越井”……虽当亢旱,万人汲之不竭;越之封,肇于春秋。而龙之壤,则启自越王佗也。
            这段珍贵的文字,记载了赵佗在龙川的文功武治。在敖(ao)湖之东建立龙川城池,制定农耕制度,推广生产技术;在城的东面挖越井,兴修水利。韦昌明说,对越人的称呼,最早是在春秋时期,而龙川文明的开始,则在于赵佗。
            赵佗还在龙川实施“和揖百越”的政策,客家和土著友善相处的传统,今天仍在河源地区延续。而赵佗推行文字、诗书感化教育人民的行动,就有了后来史学家如此的评价:“广东文始慰佗”、“南越文章,以慰佗为始。”
                  匡永键:那么对于龙川来说赵佗的到来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黄淼章:我说对龙川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整个龙川的变化就非常之大了——原始社会末期转到封建社会去了。我们早期的越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跟中原文化发生了碰撞,在一块融合一起变成了一个汉文化。所以呢,为什么龙川在之前不著名在广东,而赵佗来了以后就会变成了一个岭南的古邑呢,就是因为中原的文化传到了这边传到了龙川。它再由龙川向现在的梅州
            兴宁这一边散播。赵佗他自己当南越王以后,他还在以前属于龙川的那里盖了一个台——长乐台。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五华县,当时是龙川县的。他怀念那一段在龙川当县令的日子,所以他就专门建了一个长乐台在那里。这个遗址在前几年我们广东的考古挖掘把他挖出来。
            就是说秦汉那一段,龙川是比较发达的。这一时期又刚刚好是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融合的时期。那么龙川刚好处在中原文化跟百越文化碰撞的结点之一。所以可以这样说,古龙川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解说:正是在赵佗的经略下,古龙川结束了原始社会状态,开始了文明的旅程。赵佗不仅是开发龙川的第一功臣,也是开发岭南第一功臣。作为成就赵佗岭南王国大业的开基之地,龙川应该如何发掘这一段史迹,去还原岭南史上赵佗留给它的历史地位呢?
                  匡永键:那您认为河源应该怎样利用好龙川与赵佗的文化资源来提升河源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呢?
                  
            黄淼章:如果说追根溯源的话,除了早期的越民在那里生活的话。突飞猛进,整个变化最大,应该说是赵佗在管理龙川那一段。但是我个人觉得,从我看到的来说目前情况河源对打响龙川这个品牌还可以搞得更好一点。就是说我觉得发掘的力度还不够。在赵佗统治龙川做龙川县令那几年也留下一些东西。佗城(秦代是)土城来的,我们现在,我上次去考察几乎找不到(秦)佗城的踪迹了;还有一个,留下一个越王井,越王井我早几去年看的时候还比较有韵味,旁边有唐代人刻的碑立在那里等等,现在重新修搞的不太好。还有越王庙,越王庙可以说比较失望。现在南越王赵佗逝世以后,很多地方都建有越王庙,包括广州
            龙川都有越王庙。但是广州全毁了,没有了。现在就龙川还保存了,但是龙川这个越王庙现在去看比较小,而且里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河源市委,还有龙川县委要怎么样来发扬客家文化的优势,打好赵佗这个品牌。这个是非常好的。但是一定要深入的发掘赵佗这些文化的旅游资源。赵佗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赵佗是个非常好的品牌,看看我们怎么组织一些人把有关赵佗的遗迹,刚才讲到的,在进行一些调查摸底。包括佗城里面还有些什么东西,我们首先要进行摸底,另外要搞好这个文化品牌的规划,要怎么样把他发展规划。先发展那一个,我个人认为一个井。
                  
            越王井是非常好的,要恢复它原来的古貌。现在太现代化了不好。还有越王庙,越王庙要怎么样来进行改造,进行扩大。还有要进行调查,看看还有什么赵佗留下来的东西。在那里展览。

                  
            如果有可能的话,在那筹办一个赵佗与龙川的展览,旁边举办一个赵佗与龙川的展览等等。这样才能够。我现在去龙川的话,给我感觉那些景点关于赵佗的东西一个小,
            一个散, 一个就不耐看。就一点点,
            一下子就看完了。你是吸引不到人的。我从广州来开两三个小时的车,这样一看就看完了,不够韵味。我很可惜,我觉得应该说加大力度来深挖赵佗这个很好的文化品牌;来加大一些投入,把赵佗在龙川的那些史记,故事,
            传说都挖掘出来,同时可以搞些小册子——有关赵佗在龙川也好,在南越国那些小册子等等。让人家广为知道。现在人们更知道赵佗在广州。龙川那一段,其实刚才讲的龙川那一段对龙川很重要,对赵佗本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编导:巫丽香
            摄像:陈伟兵 黄亮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8-4-23 21:5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22: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4.17 客家古邑 专访谭元亨:河源龙川在客家史上的地位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17.wmv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17.wmv


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客家文化研究专家。著有《中国文化史观》、《客家圣典》等理论专著。
            谭元亨观点:
            ——河源”客家古邑“实际包含有”客家祖地“的意义
            ——河源如果建设客家文化主题公园,要突出文化品味,全面展现客家历
            ——可以将霍山命名为“客家圣山
            
                  
            匡永键:大家好!欢迎收看客家古邑特别访谈节目。龙川是广东的四大古县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首任县令赵佗就是后来的南越王。龙川还有着“南粤开发试验田”的别称。今天我们请来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的客家研究专家谭元亨教授。欢迎你!
                  匡永键:谭教授,为了研究客家文化,您是走遍了客家地区。我不知道你到达河源的时候,河源给你的最直接的印象是什么?
                  谭元亨:我觉得到了河源以后,可以看到岭南最厚重的历史,这是从古代而言;同时也看到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宏伟的蓝图。
                  匡永键:有人说不知道龙川就不知道河源的过去,这个话还好理解。那么还有一句话就是说,不知道龙川就不知道广东的过去......
                  谭元亨:这句话应该说是我讲出来的。
                  匡永键:是您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这个提法好像很大胆!
                  
            谭元亨:没有,因为作为广东的过去是古的百越文化。百越族在这,百越族是处在一个比较蛮荒的一种状况。但是它也有它的一种文化,但是比较蛮荒。那么最早,中原文化最早进入广东应该说还是在龙川。因为立县,作为一个地方能够立县就证明它的文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口聚集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开发也就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具有这个标志的话,如果不知道龙川,不知道龙川是广东最早开发的地方,那怎么能知道广东呢!作为中原人最早来到南方的,恐怕也是。因为我说东边这个自然通道,我们进一步论证的话,他最早也应该是到龙川。广西也好,韶关也好甚至还在后面。所以说我觉得就是说不了解龙川就不了解广东的过去。如果没有龙川这一块,广东的过去就肯定缺失了非常大的一块,而且是最早的一块。
            
                  
            解说:史学家认为,一个地方立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二是农耕文明的出现,三是文字的使用和社会阶层的分化,2000多年前那场秦平南越的战争,对古龙川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在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之后,龙川成为岭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四大古县之一。在秦军攻南越的五路大军中,有学者认为,中路大军是从江西顺水路来到龙川的,对比起中原通岭南的其它东西两条通道,处在中线的古龙川是最早立县的,这表明在中原文化最早在古龙川生根发芽。
                  匡永键:那当年赵佗平南越的时候,那么这场战争对龙川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谭元亨:秦始皇进入岭南的五路大军,我总感觉到有一路大军从
            (江西)余干那边一直到定南水,寻邬水,是有一条通道下来的。那么下来的时候,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南越的这种百越民族。他是一种散沙型的,部族型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很大的聚落,也就是说没有像中原那样形成一个县——什么一个大的文明的机构,作为一个政府机构。那么在龙川实际上。所以说赵佗的到来,他就是说随着秦始皇大军的到来,他就变成一个文明聚集的重要的一个结点。可以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结点。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三个通道,东边的通道就是龙川,这是秦始皇其中的一支大军。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发现一条古驿道。那么从定南水,
            寻邬水就已经进入东江了。再往那边就是从赣江进入贡江经过鹤子圩,这么一个古驿道,那么这条线路非常清晰的了。最早的中原的移民应该说都是走这条路。那么第二条路就是,同时也是秦始皇时期,就是打通灵渠以后,就沟通湘江是跟赣江一样的嘛。湘江这边就是萧水,萧水就跟这边的贺江和桂江连通,通过灵渠连通以后就直接进入到西江,西边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信,这条西江通道。还有一条通道就是梅关古道,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张九龄打通大瘐岭以后。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秦代的时候,应该龙川最早立县。应该说秦代的时候,中原文明在这开始生根了,这是最早。其次第二个就是广信,那应该说大规模进入广信(地区)是汉代,公元前111年那一段。那么整个广府民系实际上它最早的,也是沿着西江进入广州这边的。那么第三个就是唐代,张九龄打通了大瘐岭以后,当时的韶关那一带的人口甚至比南海郡还多。就证明岭南文化的三个发祥地,这三大块就正好在广东的东部,西部和中部,然后最后汇聚到广州这边来。
            解说:史书记载,秦平南越的战争中,秦始皇派了五十万大军征战岭南。在这批大军当中,理所当然有一部分被派到了龙川。之后不久,又有一万五名中原女子在首任县令赵佗的上书请求之下被秦指派到了龙川。实际上,除了这些的确却数字外,秦时期还有一些因罪被罚戊边随军队来到岭南的人,史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记载。这些大规划从北方来到岭南的中原人士,是否就是最早的客家先民呢?又该如何来看待作为秦时期最早一批移民的落脚地龙川呢?今天,福建宁化石壁有“客家祖地”之誉,而龙川,为什么反而被忽略了呢?
                  匡永键:那当年随赵佗来攻打南越这些将士,是不是可以称为最早来到这个地方的就是客家先民?
                  
            谭元亨:广义来说客家人是中原到南方来了的。但是某种意义上广府人也好,朝汕人他们也都是从中原来的。那么由于。龙川现在肯定是一个客家地区。那么相当一部分秦始皇带来的大军,应该说留下来的,留在龙川这部分人,最后是溶入到这个客家族群里面,那么应该是可以称为客家先民。但是由于历史的这种变化太大了,龙川也是几经战乱。到了明代的时候,龙川甚至只剩一千多人口。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大部分都打散了,打跑了。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因为作为客家民系来说它是宋代才形成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说到达龙川的客家人肯定比到达梅州的新客要早。因为到达龙川的客家人是老客。是江西的老客,江西客家人经过福建再进入梅州以后,它形成的是新客。新客回到了江西,他就被叫作新客了。但是留在江西那批客家人叫老客,老客进入到龙川的绝对是压倒优势,所以说某种意义上龙川的客家人是老客。从这个方面来认同他,可能更科学,更准确一点。
                  匡永键:现在的人都说这个(福建)宁化石壁是这个客家的祖地,珠玑巷是广府人的桑梓地,为什么龙川它反而被忽略了?
                  
            谭元亨: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因为过去在考察客家人的时候,比较偏重于那种经过梅州以后再散发到全国各地,所谓的一枝散五叶的这个过程。因为从梅州的那种聚居,当年的明清时候聚居的人口是非常之多的。那么当年龙川经过战乱的时候,人口相对比梅州那边是减少了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影响压过了龙川。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寻找历史源流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客家人从江西进入广东的话,作为客家的这种脉络应该是有两支,一支是经过石壁上坎到梅县,这么一条,这是我们经常说的新客的线路;但是也有经过从赣州经过贡,然后经过鹤子圩
            ,经过古驿道,经过鹤子圩,进入了定南水和寻邬水再进入龙川的,这是老客进入广东的一条通道,而过去这条通道一直被人忽略。恐怕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我提出来的。过去没有人这么研究过,这么提出过这个问题。在龙川这个意义上,如果从老客进入广东。如果说在某种意义上,包括龙川的姓氏为什么这么多,他应该在某种意义上,他比(福建)石壁的姓氏不会差。那么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属于“客家祖地”之一。应该可以这么说。
                  匡永键:这样不太正常是吧?
                  
            谭元亨:那么我们说到古邑,可能现在已经约定俗成,实际也包含“祖地”这个意义在里面。它那个“祖地”是个乡村,你这个“祖地”是一个重点的邑,就是城——城邑,一个城市了嘛,比它更大一些。
            解说:为了展示河源客家文化深厚底蕴,担升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形象,河源市有意识地加大文化的建设力量。注重客家文化的发掘整理,并具体到每一个行动中。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公园的设想。对于这样个计划,谭元亨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匡永键:河源打算建造客家文化的主题公园,可见对客家文化建设的决心和重视程度。那您有什么建议,来提升我们河源的文化品位?
                  
            谭元亨:我希望这个客家主题公园能够找一些多懂得客家文化的,一些相关的文化机构。包括我们学校啊,我们学校也有建筑文化研究所。我们学校建筑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也是客家人。应该说能够多找这方面的人,能够竞争,谁能够体现出客家文化的内涵的,谁能够挖掘出客家文化的历史的,这恐怕是最重要的。我希望不要搞成那种只是外表好看或者什么什么东西......但是忽略了文化的品位。一定要把这个文化品位融合到这个建筑里面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希望在客家主题公园当中,关于客家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展示。而这一点在任何地方还没有,包括梅州的客家博物馆。由于大家所不知的某些原因,包括客家文学的东西没有展示,包括客家大迁徙的历史简单绕就过去了,而且有些东西也违反了客家常识。它就把那个,说赣州是客家的锚地,说石壁是客家的御庭,那些约定俗成的东西都篡改了。尤其是客家文化的底蕴,客家文化的历史,它没有展现,更大问题就在这。河源如果能把这部分强化起来,我觉得你们会做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客家博物馆。我斗胆说一句。那个龙岩,就是福建的客居地。他就把他们的官寨山命名为客家神山,吸引了很多游客,就变成AAAA的景点。你们的霍山因为是在客属地里面,你们就叫客家圣山也可以啊。你就命名一个客家打得响的名字,然后把旅游组织好,我觉得肯定可以打得很响。从文化,旅游很多方面,你们都可以做很多的大文章。
            
            编导:巫丽香
            摄像:陈伟兵 黄亮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4-24 16:5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4 14: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先顶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8 03: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啊没想到

<<龙川木偶戏>>片中黎咀木偶戏剧团中的那个女演员骆东娇我看了一直觉得眼熟,认真想了好久才猛然想起她是我初二时的音乐老师,是我妈的同学..实在没想到她原来居然是一个木偶戏的演员,实在是有幸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4 1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4.25 专访谭元亨:河源客家溯源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客家古邑0424.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5 12: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5.15 恐龙出世

mms://202.105.174.150/客家古邑/0515《客家古邑》--恐龙出世(上集).wmv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12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