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4|回复: 2

浅论地理环境对客家话形成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15: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以及地域分化的依托基础,它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主要表现在地貌地形结构上,它可以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以及和外界交流的亲疏,进而影响到文化的发展。而语言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一种语言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如果相对开放的地区,那么这个地区的语言发展就会较快,影响也会比较大,如北京话和粤语;但是在封闭的山区,语言发展相对滞后,如客家话。本文试图从不同的客家地区环境位置来分析地理位置对客家话的影响。
     目前,客家学界公认为客家民系大约形成与两宋时期。客家人及其祖先是为了躲避中原战乱而南迁到今天粤闽赣交界的山区的中原汉人,而又以唐宋时期南迁的北方汉人居多,因此,客家话也就被一些学者称为“唐宋遗音”① 。在《客家人》一书中,作者提到:“在把客家话同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②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就是客家话中,保留了一批数量客观的古代汉语。如:(括号里的为普通话)
食(吃) 担(挑) 光(亮) 乌(黑) 走(跑) 面(脸) 肥(胖) 昼(白天) 晡(晚上) 索(绳子) 颈(脖子) 饥(饿)
     以上这些词汇都是客家话的日常生活用语。生活在21世纪的客家人,竟然还可以用唐宋古语作为日常语言,竟然可以把这种古音保留得如此完好,实在令人惊奇和不可思议。古音得依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先看看客家人生活的环境吧。
    “赣闽粤三角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大本营。这一地区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叠山丛障,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这一区域的共同特征,也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与客家方言形成的空间条件。”③ “、、、、、、纵横交错的山脉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④ “、、、、、、赣闽粤结合部的广袤山区,作为一个远离战祸中心比较偏远闭塞的地区,同时又是具有大量荒地可供开垦的地区、、、、、、”⑤
     客家大本营总体上位于偏僻的山丘林地,这样的地理环境,虽然偏僻,却成了客家先民避难得理想的桃源,而又正是这样的环境,为客家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条件,客家语言也就再这个广袤的山区孕育出来了。也为客家语言的保留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下,客家话,几乎是千年如一日,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下面仅从客家话最先源地的江西石城,福建石壁,以及广东梅县、兴宁等地的环境加以分析。
1)        江西石城
     石城位于江西东南部,赣州东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段。境内群山环绕,土地肥沃,偏远之地,是躲避战乱和繁衍的理想之地。
石城,是纯客住县,境内全部使用客家方言。
2)        福建宁化石壁
     客家人有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意思是南方的 客家人的祖根系于福建宁化石壁村。“石壁所在的地段属于武夷山脉中部,峰峦较为平缓,但仍不失峻拨雄伟,站岭隘正对着石壁盆地,把它当作一座大石壁,真是恰当不过。”⑥
3)        客都梅县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四面环山的盆地。
4)        广东兴宁
     兴宁位于粤东北的山丘地带,受莲花山和罗浮山脉的控制。境内四周山岭绵亘,内有一断陷盆地。
     以上这些地方,都是客家方言集中使用的区域。从上详细的记录可以看出,山地和丘陵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而我们知道,这些丘陵地带,一般都是交通不便,比较封闭的地理区域。这样,就为客家文化提供了生成的空间条件,也为客家方言的保留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为了躲避战乱而来的客家先民,后来为客,只能选择交通不便的山区林地。而又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迁居来的又几乎都是同族之人,因此,内部的语言系统也便十分稳定统一了。这样被大山包围着的生活环境,居于此地的客家先民无法或很少能与外界进行频繁的交流,于是,跟随着客家先民迁徙而来的语言风俗等也就保存了下来,于是,语言的发展失去了机会,缺少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跟随中原汉人南迁而来的语言系统便由生活与此的客家人,一代又一代地留存下来。当中原故都乡音渐改,直至发展为今天的北方华,而客家话,就如同养育了他们的山一样,历经千年,依旧是乡音未改,依旧还在顽强地坚守着我们的“祖宗言”。现在,客家话,被一些语言学者称做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因为在客家方言里,保留了很多的古汉语词汇。(举例为:客家话——普通话)
食——吃    担——挑     光——亮    乌——黑   行——走    走——跑   
面——脸    颈——脖子    索——绳子  饥——饿
     这些词语,在客家话中的读音与古汉语的语音几乎一样。在普通话或其他的汉语方言中,古音很少保存下来,但却成为了客家话的日常生活用语。究其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客家人封闭的居住环境造成的。偏居荒芜的大山之中,远离繁华的中原与江南,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稍有隔阂(“围龙屋”,把客家人紧紧地圈在里面),于是,刚迁进来时的语言便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当一种语言,处于封闭之中时,其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别的语言进行交流,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客家人,正是由于躲避战乱而来的,正是为了要寻找世外桃源,又怎么会主动去与外面战乱的世界交流呢?于是,客家话也就渐渐形成了。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对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越是封闭的地方,其语言发展越慢,甚至是没有发展。客家话产生于粤闽赣的山区地带。山区,注定可客家话的稳定,也注定了它能够更好地保留很多今天已经只能从故纸堆里村找的古汉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一方水土育一方言”,肯定也是最方言的最合适的描写了。封闭的地理环境综是无意识地限制了客家话的与时俱进,成为影响客家方言发展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
注释:
①②:《客家人》 肖平著  成都地图出版社  2002年
③④ :兴宁在线网站
⑤:《闽西客家》 谢重光 李玉祥  著 三联书店 2002年
⑥:《闽西客家》 谢重光 李玉祥  著 三联书店 200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15: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命题是基本成立的,这个假说有一定的可论证性。

但是论证不充分。

你举的这些例子,在交通发达的吴-闽-粤方言多数也能找到,因此还没有全面证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这篇文章是一个作业的:举例子说明地理环境对方言形成的影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6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