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angchunbin

今年个捻哩做得摘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08: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个贴供参考

转贴:http://qiaodongli.blogbus.com/
《桃金娘名称考》补遗 - []
Tag:书读一半



季人兄是我通过这个博客结识的朋友(或许还说不上结识罢)。当初他在我的一篇文章下留言,邀请我去僚人家园,他正在那里做版主。僚人家园聚集了一批对壮族人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我是壮人,因此也去发了个帖子。后来却没有再去。没想到,过了这许久,季人兄又偶然来到了我的博客,确实也是有缘罢。我与季人兄既是同乡,亦有同好,因此还望季人兄给我留个联系方式,平时多说说话。
季人兄见我与“屋顶的公爵”在讨论豆捻,便贴上大作《桃金娘名称考》。此文引证多部古籍,让我开了眼界,于是也心痒起来,回家在书架里寻了半天,寻得几条材料。我贴在下面,算是为季人兄的大作做个补遗罢。
季人兄已引唐陈藏器著《本草拾遗》之果菜米部卷第七之石都念子条,却未引《本草纲目》第三十一卷果部之三夷果类之都念子条。不过,《本草纲目》先引《本草拾遗》,再引《岭表录》(原文如此),这两条材料都是季人兄采用了的。
插说一句,从《本草纲目》此处引藏器语,可知《本草拾遗》石都念子条乃引杜宝著《拾遗录》而来,但今本《本草拾遗》则无此说明,文字亦与《本草纲目》引语异。
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果部下倒捻子条云,“纲目:都念子,即倒捻子。仅言其治痰嗽哕气,暖腹脏,益肌肉而已。时珍曰: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为都念子也,味甚甘软。粤语:都念子朴薮(?)丛生,花如芍药而小,春时开有红白二种,子如软柿,外紫内赤,亦小,有四叶承之,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为酒,叶可麴,皮渍之得胶以代柿。苏子瞻名为海漆,非漆而曰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为血,可补人之血,与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名都念。产罗浮者,高丈许,子尤美。岭南酒有以花为酿而杂以诸果者,花则以槟榔花为最,果则以倒捻子为最。倒捻子,又名黏子,花于暮春,实于盛夏。谚曰,六月六,黏子熟。熟以为酒,色红味甘,人与猿猴争食之,所在皆然。
东坡杂记:吾谪居南海,以五月出陆至滕州,自滕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嚼之瑟瑟有声,亦颇苦沁。儿童食之,使大便难,野人夏秋下痢,食叶辄已。
子活血,补血,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
所谓“粤语”,即是《广东新语》,屈氏著作在乾隆时是禁书,故只得以另名呼之。季人兄引苏轼著《海漆录》,我无苏氏文集,不知是什么书,看名字是讲海漆的专书,屈大均又说海漆即都念子,那《海漆录》岂非有很多我们讨论话题的材料?甚欲一观。还有说到以豆捻酿酒,直到如今广西似乎仍有。
在这么多记载里,还没有出现“桃金娘”一词。我找着的最早出处是在清初陈淏子著《花镜》卷三花木类考,金丝桃(桃金娘)条云,“金丝桃一名桃金娘,出桂林郡。花似桃而大,其色更赪。中茎纯紫,心吐黄须,铺散花外,俨若金丝。八九月实熟,青绀若牛乳状,其味甘,可入药用。如分种,当从根下劈开,仍以土覆之,至来年移植便活。”
但可疑的是,卷四藤蔓类考亦有都念子条(农业出版社伊钦恒校注本将之归入新增之花果类考卷),此条云,“都念生岭南。树高丈余,株柯长而细,叶如苦李。花紫赤如蜀葵,心金色,南中妇女多用染色。子如小软柿,外紫内赤,无核。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必捻其蒂,故又名倒捻子。味甚甘美。”
无论是亲身体验还是文献记载,我所知道的都是豆捻乃是灌木(杜宝著《大业拾遗录》云“高一丈许”,在我看来这条记载并不能毫无怀疑地作豆捻的材料来使用),赵学敏当然也说过“产罗浮者,高丈许”,就算是真的,陈淏子也万万不可能将此种移植到西湖边去。何况从文字看,参考杜宝的痕迹太明显。不过染色、软柿、捻蒂等说法则又说明,这个都念子就是以往书中的倒捻子。因此,我怀疑陈淏子在这一条上是出于想象的可能性较大。
这也把校注者弄糊涂了。他在注解里说都念子“现名山竹子”。我想,这肯定是错误的。
除此之外,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卷十五亦有桃金娘条,云“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丛生野间,似梅而末微锐,似桃而色倍赪,中茎纯紫,丝缀深黄如金粟,名曰桃金娘。八九月实熟,青绀如牛乳状,味甘,可养血。花则行血。或谓产自桂林,今广州亦多有之。”
《南越笔记》多以《广东新语》为底本辑出,这条却没有照搬屈大均,而是化用了陈淏子的。难道是李调元没弄清桃金娘原来就是倒捻子?
拉拉杂杂写了许多,我是没有什么结论可得的。因为自己懂得太少,只有做体力劳动,搬些古书来撑场面。季人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谈,更是非我所能置喙的了。不过得季人兄启发,得了一个好题目,忙了一个下午,总算是没有虚度罢。
另外,《太平御览》第九六一卷木部十有都念条。兴冲冲翻进去一看,原来是杜宝和刘恂那两条,早经季人兄引过了的。

附季人兄之《桃金娘名称考》:
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
桃金娘科小灌木,高0.5-2米;叶对生,革质,长3-6厘米,宽1.5-3厘米,下面披短柔毛,有离基三出脉。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3朵。花紫红色,小苞片2,萼裂5;花瓣5;雄蕊多数;子房下位,三室。浆果。分布于我国南部。生于红黄壤丘陵上。果可食用;全株供药用,有活血通络,收敛止泻,补虚止血的功效。
桃金娘又名逃军粮、桃娘、棯子、岗棯、山棯、多莲、当梨、山旦仔、棯子树、豆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多南子,如指大,其色紫,味甘,与梅子相似。出晋安。”《齐民要术》中这段记载实则引自三国东吴太守沈莹的《临海异物志》。
唐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十二年四月,南海郡送都念子树一百株,敕付西苑十六院内种此树。高一丈许,叶如白杨,枝柯长细,花心金色,花叶正赤,似蜀葵而大,其子小於柿子,甘酸至美,蜜渍为棕益佳。”
唐刘恂《岭表录异》曰:“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石都念子”,说“子如小枣”,也叫“都念子 ”、“倒捻子”。
宋苏轼《海漆录》有云:“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倒捻子如棠梨而小,外紫内赤,有红浆甜美,食必倒捻,故曰倒捻子。”、“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为酒,叶可曲。皮渍之得胶以代柿,苏子瞻名曰海漆。非漆而名为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为血,而可补人之血,与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取子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
清郭柏苍《闽产录异》卷二“果属”记载有“冬年”说:“即‘逃军粮’。产漳州、泉州、龙岩。以其可以度年,故名‘冬年’。花淡红。结子如妇人乳头,倒黏于树,未熟色赤味涩,既熟色紫味甘。按《齐民要术》曰:‘多南子,……出晋安。’即此果也。兴化呼丹黏子,又名倒黏子。粤东亦产,取以酿酒,名‘棯酒’。”
《临海异物志》及《齐民要术》中“多南子”一名出现早于《岭表录异》,可知刘恂从汉字字面来解释“倒捻子”恐怕不妥。同样,《广东新语》“食必倒捻,故曰倒捻子”、“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和《闽产录异》中“以其可以度年,故名‘冬年’”这些说法也都有失牵强。
综观以上文献,“多南子”、“倒黏子”、“丹黏子”、“都念子”、“冬年”诸名音近而形异,可见都是记音字。桃金娘的别名“逃娘”、“豆棯”、“逃军粮”、“桃金娘”及客家、闽南等南方方言中的“朵尼”、“多莲”、“当梨”等也都发音相近,其来源类此。

《壮汉词汇》中收入maknim作为桃金娘的标准词,我家乡的方言则称之为lwgnim。mak、lwg都是表示果实的词缀,可以替换成表示豆类的duq。nim和ndaem(紫黑色)发音相近。因此我推测“多南子”等很可能是壮语“duqndaem”(紫黑色的果实)或者其前身古越语发音的记音。为lwgnim。mak、lwg都是表示果实的词缀,可以替换成表示豆类的duq。nim和ndaem(紫黑色)发音相近。因此我推测“多南子”等很可能是壮语“duqndaem”(紫黑色的果实)或者其前身古越语发音的记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08: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其前身古越语发音的记音"有可能.
写"捻"也可以理解,食其时就爱捻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棯,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都找不到,是怎么打出来的??

“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未必,我一般是把整个果子放进嘴里咀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09: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棯,用google拼音打shen。
要用大字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09: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棯是一种枣,后来在南方发现有似枣的桃金娘,便叫棯也有可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19: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level 的帖子

棯 -- 用念青五笔打SWYN 1

用全拼也可以打出来,如兴宁阿哥哩所讲shen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21: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vel 于 2007-9-1 20:45 发表
从造字角度来看,应该是木字旁或草字头的,用动词“捻”似乎不太妥当。智能ABC输入法很烂,稍微远久一点的生僻字都打不出来,如  粄、  冇……菍  字也是打不出来的。

原来真的有“棯”,看来,打生僻汉字,还是用国产输入法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9 15: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语还有一句哩:十月朝,捻子甜过酒娘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6 13: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泞子哦~~~~~~~~~~~好久好久沒食過勒.最後一次是幾年前的暑假,一個老人旦到一桶,5毛錢買了一太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5 0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