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10-18 05: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 窗外紫荆
作者:
读过紫荆后,不胜欢喜,情不自禁就写下上面几句打油诗。
紫荆的花开花谢,生生灭灭,就如人生的潮涨潮落,你把它们有机结合,水到渠成就感悟出人生更深一层的哲理,一层层的铺垫,一浪又一浪,一声又一声,可以看出作者有过一番灵妙的构思。
相信你读过也写过大量情韵类似的文章,对于他人,也许是一杯白水,但你却读出写出其中茶的香味,这就是所谓的天赋吧。你的奇妙灵感,也许就是从那些优美的文章中得来。善于欣赏,勤于动笔,便与灵感近一点。其实,这和交朋友也一样。
在我看来,花下与诗人对话这一节,是一种布景手段,对于渲染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效果。有人可能认为是卖弄,但说到底,文学就是卖弄,它卖弄情趣、卖弄知识、卖弄幽默、卖弄思想、卖弄机智。。。。。。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中的一开头,也曾苦心作过一番类似的布景,他在序言那段拖着沉甸甸的书籍,在罗湖关口来回地走动的情节,确实让人产生一种文人饱学诗书,而苦行的幻影,此乃余生的高明之处。对此,我曾想过,山歌自古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但余生拖书的情节,却为何能引起人们美的想像,我百思不得其解。
两广人的国语不那么好,写文的时侯,往往用母语思考。因此最后,还得用国语反复地吟诵。该断句要断句,有的要用同义词,或单音词,或双音的词组去更换,使文章或顿挫、或扬抑、或轻缓,达到与文章整体和谐的意境,有人甚至于不惜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文章中有些句子过长,会引发思维的障碍。
我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吸收山歌中的修辞、韵味和意像,以便能有更明亮的地方特征。广东诗人黎简(1748--1799)游历广西时,写下这首诗,便是得意的例子:
思亡妻
一度花时两梦之,一回无语一相思。
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
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也忍不住发出会心一笑。然后才解其中的愁味,地域性越强,越耐人寻思。
本文作者“叭——哒!””这个响亮喧言,给了我震动, 正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因此写出了题外话。作为读者,我此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文章,而紫荆却给了我欢欣鼓舞。因为在我读来,它已趋近完美,只有“叭---哒”的叫绝!
客家妹,你就大胆地往前走吧!
[ 本帖由 12345 于 2003-10-19 05:33 最后编辑 ]
[ Last edited by 12345 on 2004-4-29 at 15: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