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0|回复: 0

谈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16: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读书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读书;也不知道当初是为了什么,我会喜欢上读书。这应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现在我已经无法弄清楚了。周国平在他的《人与永恒》中说过一句话:好读书与好色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不求甚解。现在想来还真是那回事。读书对我而言,它就好像源于一种原始的渴望,让人找不到冲动的理由。
??只可惜我是个疏懒的人,书读的不多,所以一直像疯子一样在追求读书的“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联想到当年马克思在图书馆读书,在他经常坐的位子上,地面都被他的双脚磨成一个坑。其读书之专注,学习之恒久,令人叹服;毛泽东读书有个习惯,他经常跑到热闹的街上去读书,听说是为了煅炼他自己的专注的能力。相比之下,我等就自渐形秽了,而且简直就是望尘莫及。他们那种读书的精神,可称得上是读书境界的颠峰了。这也是我一直学习的。我想我还没有一颗专注的心去读书,因为社会生活的繁杂。有时候工作太累了,无暇顾及读书;有时候又贪图安乐,不想读书。这种情景就如白居易所写的: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这再形象不过了。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读书也一样。具有浮躁、阴郁、冷酷的性格的人不能读好书,对人生持消极态度的人不能读好书。因为这些特征注定人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其读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袁枚以前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他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借与不借只是个环境的问题,最主要的、关键的地方还是人完整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我心烦的时候喜欢读洪应明的《菜根谭》,在他的书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时也能找到一种人生的宁静。见其文字就如同与他本人对话,在这里我体验到了什么叫以书为友。失意的时候我喜欢读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感觉就好像有一个知己在身边,让人不觉凄凉。总之烦也好,失意也罢,去和自己身边的“书”这个朋友交流一下,你总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一句话,一辈子。有时候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够改变你命运中的很多东西。这种可能性在现实之中是存在的。《论语》是影响我一辈子的书,从浮躁到沉静,从肤浅到深刻,这都是《论语》给我的教化。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对于那些消极的、读不得书的人来说应该警醒!
??除了会读有文字的书,我们还要读没有文字的书。这种没有文字的书便是我们的大自然。所以除了读书之外,我们还要学会行万里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与“行”是一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通过不断的身体力行,真知才属于我们。如果一味钻到书丛中,这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书呆子,这很迂腐。
??读书是我们为人的根本,也是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源泉。
??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了。初听到这句话我真有点不敢相信,或许是因为我的生活面太狭窄了,不太了解这个社会。近几年中国图书市场很不景气,再加上盗版书的猖獗发展,其低迷的状况前所未有。好书似乎也越来越少了,现在除了那些各种劣质的学生复习资料、辅导书充斥市场外,关于人文精神的书籍却很少了。自从余秋雨出了一本“寻求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之代表作”《文化苦旅》后,他的《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和后来的一些作品在背后却经常被人骂。铁凝、池莉这些文学先锋书是经常出,但却没有产生大面积的影响。没有好书是导致国人不爱看书的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渊博精深,但是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浆作为补充,一个民族又如何成其大?
??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在生活好过了,日子安逸了,享乐主义也就滋生了。整天玩网丧志的、沉迷于花天酒地的、到处找乐子的随处可见。这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副面作用。古人有言,居安思危。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认识。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强中自有强中手,如果太迷恋自己的能力,这不但愚蠢,而且很危险,也许你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在知识里面它不存在珠穆朗玛峰。
??由于网络的兴起,很多人喜欢到网上“读书”。前几年更是掀起了网络文学热,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引用一下韩少功的话来说,网络文学的确有精品,但更多的情形是,网络文学太自由,于是导致了文字的随处大小便,垃圾也不少。我本人不太喜欢到网上看书,因为网上看书着实很累,也没有多少好看的。其实更多人在网上看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他也在网上看书,但他只是为了“好玩和刺激”。人的精神越空虚就越读看不得书,而是一味在生活中猎奇,包括看低级趣味的书。
??这些都是导致中国人越来越不爱读书的原因。回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刚过,人们从废墟中走出来,那种对知识渴求的精神,现在还令人神往。虽然现在中国考研考博的人一大把,但有真材实学的又有多少人?北京曾有过研究生打交警的丑剧,香港曾有过研究生为情自杀的悲剧,广东曾有过研究生博士生出国“镀金”的闹剧。这些都不是什么高素质的体现,相反,他们读的书太少了,也是读书的一种畸形。就社会的中下层而言,一些教师及从事文化事业的人都不太愿读书。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一些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的水平也让人不敢恭维。曾经接触过宝安书法协会的一个副主席,不仅脾气欠佳,而且除了会写些书法外,什么也不懂,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
? 无书可读的民族是愚味的,也是危险的;不爱读书的民族是肤浅的,也将被时代的步伐所淘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6: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