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17|回复: 6

方三文:热爱武平,就离开武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4 11: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爱武平,就离开武平?
热爱它,就离开它
方三文



“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现在还没有。要资源,没什么资源。”

“所以对我们武平人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考出去,离开这个地方”

王锦春这样教导他的高三毕业班上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七十多名学生埋头苦读了一年,多数人如愿以偿地过了那座独木桥;剩下的少数,再复读一年,也会接着离开这个地方。可能说,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离开这个地方。

纪录片《高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2004年7月到2005年7月份的一年间,我的朋友周浩长期呆在福建西南山区的一所中学里,用DV机拍下了一个高三毕业班一年的生活。这部名为《高三》的片子,已经在多个电视台播出。

之所以轮到我来说这个事,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就是从这所中学毕业的,而《高三》里那个主角,班主任王锦春老师,就是我当年的老师。王老师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出来就当我的班主任,除了略微鼓起的肚腩之外,片中的王老师还是那个王老师,十多年前就如昨日。

这个大家争相离开的地方,有多可怕?从镜头里看去,小县城相当繁华,校舍也很现代化,看不出是一座山区小县里的中学。孩子们的衣着,和大城市里的学生相比,已经看不出有太大的区别。

这比十多年前,我还是王锦春老师班里的一名学生时,已经好多了。

同样发展的是这些孩子们离开这个地方的决心和意志。作为这种意志的表现之一,这所地处偏远的学校,连续三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居全省之冠。这有点难以想像,因为这个县的人口和考生人数,在全省是排在后面的。

作为对这种成绩自豪的一种表现,县里一名领导曾经说:我们每年给外面输送一火车的人才,只拉回来一汽车。听起来很为县里没有人才而遗憾。

是的,当初我们那个班上的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回到县城工作的比例是非常之低的。他们更中意的是福州、厦门、北京、广州、深圳这样的大中城市。

我有一次回家的时候见到为数不多的回到县里工作的同学,从他们的境况,并看不出县里急需他们的任何迹象。所以,接下来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只会是离开。

考上大学,其实只是离开那个地方的比较体面的一种办法。更多数的人,是小学、初中毕业以后,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厦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面打工。那些工作,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人才,薪金也很微薄。可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小县城里的繁华,乡村面貌的改善,主要还就是靠他 考上大学,其实只是离开那个地方的比较体面的一种办法。更多数的人,是小学、初中毕业以后,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厦门、深圳、东莞的工厂里面打工。那些工作,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人才,薪金也很微薄。可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小县城里的繁华,乡村面貌的改善,主要还就是靠他们打工寄回来的一点薪金。《高三》里好多学生的家长,就是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孩子身上体面一点的衣服和手表,就是这样挣来的。

我们那个小县,应该也不算很贫瘠,虽然地方有点偏,但还算山青水秀,基本从没什么自然灾害。可是说起来能给“人才”提供的资源,可真算是相当有限:仅仅够勉强养活耕种它的农民的水田,山上的一点树木,可供建小水电的几条河流,政府机关里面屈指可数的几个体面职位。“人才”在这里绝对不是稀缺而是过剩资源,如果太多的人才挤在那里,只会爆发对本已紧张的稀缺资源的争夺战。据我观察的结果,现在农村里生态环境好多了,邻里纠纷也少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对资源需求最旺盛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退出了资源的争夺。

应该说,这个县里面发生的事情,只是中国宏大的城乡变迁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孩子,在他们的高三苦读,主要的目的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还有更多人,没读上高三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社会,正在快速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各种资源都向城镇汇聚,人是其中最主要的。

这时候,我每听到大学生回家乡去报答父老乡亲,到西部去报效祖国,我就觉得特别可笑。离开那个地方,退出那个地方的资源竞争,可能才是最多的人能够为自己的家乡作的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回忆小城生活的韵味,很多人幻想乡间生活的美好,也有很多人怀恋自己高三的峥嵘岁月。可是,他们看不到落后地区的人离开家乡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可能只有看到《高三》这样的片子时才会有一点体会。只有你离开了,你才有资格伪善地说:那段日子是多么美好。我估计这也是《高三》里的几十名同学的共同想法。


http://bbs.wpren.com/dispbbs.asp?boardID=148&ID=5453&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11: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我赞同:乡村资源有限,人口外迁了,可能更加有利于当地资源的保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4 17: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种带着微笑的酸痛

近几年出差较多,经常有这种感觉:出去了不想回来,回来了不想出去。在武平的时间长了,就心净如水了,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拒绝激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18: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写的真不错,离开家乡就是报答家乡,理由是离开了就不和乡亲父老们争资源,也就是屋下话说的“争饭吃”。

    家乡的人才很多大多外流。到外面去发展,这也像客家人。大多数发展好的地方都集了好多高级人才。你是不是要告诉家乡的领导要集点人才为家乡干事业呢?好像你对这方面很不满意吧!也有"移公移山"的精神对吧。还很想是否有机会为家乡做点事.

    我个人也说上一点,离开了家乡,不和家里人争饭吃了。但在家里的人很想在你们身上得到启发,在家乡的人要怎么做,才能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外面去,怎么样才能走好武平这个独木桥。考上大学的人真的不多呢?还有,有没有想过送你们考上大学的父老乡亲呢。是不是就等小孩子给家里邮钱回来过日子。

http://union.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eoID=49729_726128&autoStart=false
2
http://union.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eoID=49729_726150&autoStart=false
3
http://union.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eoID=49729_726171&autoStart=false
4
http://union.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eoID=49729_726192&autoStart=false
5
http://union.bokecc.com/flash/player.swf?videoID=49729_726535&autoStart=false

来自http://bbs.wpren.com/dispbbs.asp ... ID=10506&skin=1

[ 本帖最后由 苛然 于 2007-9-6 18:3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7: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感觉是离开家乡的人越多,说不定以后对家乡的贡献越大,中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不是吸引外侨华人回国投资兴业吗?有朝一日在外面的人有钱了说不定会回家投资呢,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9 13: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感觉武平挺好 !而且有出息不一定非得靠高考这一条路 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6 20: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嫁不出去,不然我都不想嫁回武平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1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